疫情期间隐瞒真实行程构成犯罪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04 11:33:13 282 人看过

疫情期间隐瞒真实行程构成犯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追究刑事责任。【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相关法律规定

《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

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妨害疫情防控的各类违法犯罪

依法严惩造谣传谣犯罪。编造虚假的疫情信息,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疫情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制造、传播谣言,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制度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以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定罪处罚。

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虚假疫情信息或者其他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对虚假疫情信息案件,要依法、精准、恰当处置。对恶意编造虚假疫情信息,制造社会恐慌,挑动社会情绪,扰乱公共秩序,特别是恶意攻击党和政府,借机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制度的,要依法严惩。对于因轻信而传播虚假信息,危害不大的,不以犯罪论处。

在当代社会构成犯罪肯定是需要符合我国刑法当中的构成要求,比如说在现在如果对于自己的一些行动进行隐瞒,那么就会构成我国刑法当中的,以危险方法危害社会安全罪,如果散布谣言,破坏国家统一,那么有可能构成相关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9日 06:1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隐瞒疫情行程怎么判刑
    隐瞒疫情行程要根据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来判刑。隐瞒真实行程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爆炸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二、纵火罪要判多少年放火、决水、爆炸以及
    2023-03-24
    80人看过
  • 构成隐瞒 犯罪及犯罪所得条件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构成要件应当包括:1、主观方面是明知,以获得非法利益为目的;2、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3、客观方面是行为实施了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行为;4、本罪的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一、不知情的情况下销赃拘留多长时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销赃不会被判刑,应当是无罪。“销赃罪”已经改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构成窝赃、销赃罪要明知所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物品是犯罪所得的赃物。对于事实上窝藏、转移、收购或者销售了赃物,但确不知情的,不构成犯罪。《刑法》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且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是赃物
    2023-03-13
    107人看过
  • 故意隐瞒怀孕能构成犯罪吗
    不算。女员工怀孕是其个人隐私,是法律赋予女性享有的基本权利,怀孕与否也不是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条件,因此单位如果以员工入职时隐瞒怀孕事实而辞退员工,显然是违法的。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是有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但并不是所有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行为都属于欺诈,《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这里强调劳动者需要如实说明的是“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如果劳动者隐瞒的情况正是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条件,如员工谎报学历或工作经历等与岗位密切相关的信息内容,则该劳动合同可视为员工以欺诈手段签订的劳动合同,自始无效。
    2023-06-14
    264人看过
  • 货车司机途径高风险区后故意隐瞒行程被立案,隐瞒行程会构成犯罪吗?
    9月28日,嘉兴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9月26日,途经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外省来嘉货车司机丁某某,通过使用3部不同地方的手机隐瞒行程,没按要求如实报备,社区核查时不如实陈述,其行为已严重违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目前,已对其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疫情当前,隐瞒行程会构成犯罪吗?对于隐瞒行程的这种行为虽然是违反防疫规定的,但是并不一定都会构成犯罪,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一般情况下,故意隐瞒行程不构成犯罪;2、疫情期间刻意隐瞒真实行程,造成了疫情传播或者造成疫情有严重的传播风险会构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有隐瞒行程的行为,但是由于一直自觉居家隔离,没有给他人造成影响的话,是不会构成犯罪的。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是指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本罪的客观行为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2023-05-06
    67人看过
  • 解释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的方式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行为人以虚构事实的方法属于诈骗罪吗行为人以虚构事实的方法属于诈骗罪。对于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是指隐瞒真相、虚设担保、设置陷阱等欺骗手段,骗取别人钱财,虚构合同主体等行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7-04
    133人看过
  • 故意隐瞒二手车真实情况,算欺诈吗
    二手车欺诈认定:应当以一方所隐瞒的情况或捏造的事实是否足以对另一方的意思表示的形成及其内容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标准。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从而购买二手车的,可以认定为二手车欺诈行为。律师补充:1、重大误解情形下的合同撤销权。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2、欺诈情形下的合同撤销。对于合同相对人的欺诈来说,必须要有一方当事人欺诈的故意,这种故意以欺诈一方明知某种真实情况为前提,既包括使对方陷入错误判断的故意,也包括诱使对方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同时,还必须有一方当事人实施了欺诈行为。3、乘人之危并导致合同显示公平情形下的合同撤销。4、一方或第三人胁迫情形下的合同撤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3-05-06
    430人看过
  • 隐瞒房屋已经抵押事实出售房屋构成犯罪吗
    隐瞒房屋已经抵押事实出售房屋构成合同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第二百三十一条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
    2023-03-16
    465人看过
  • 隐瞒房屋被抵押的事实是否构成犯罪
    1、隐瞒房屋已被抵押的事实出卖房屋是否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在签订或者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财产的权利凭证作为担保;(3)无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式引诱对方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4)收到货物后逃逸,支付货款,(五)以其他方式骗取对方财物的。第二百三十一条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所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
    2023-05-31
    98人看过
  •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诈骗司法解释
    1.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2.诈骗罪的基本构造是: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受骗者)产生(或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报警虚构事实怎么处理报假警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将会被行政拘留。骚扰报警、假报警占用了110报警服务台有限的线路资源,使一些真正的紧急电话打不进来,延误了快速处置的时间,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骚扰报警、假报警影响公安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耗费了公安机关宝贵的警力资源,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最终损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
    2023-07-21
    230人看过
  • 隐瞒真实年龄结婚算骗婚吗
    隐瞒真实年龄并不算骗婚,只要结婚时符合结婚的实质性要件即可,如果到现在都不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可以起诉婚姻无效。“骗婚”行骗者,可依据国家合法的婚姻登记程序,或以婚姻为诱饵的形式,来诈取他人的财物。婚姻诈骗,简称婚骗,是以婚姻为诱饵诈骗钱财,俗称“放鸽子”是最常见的婚姻诈骗形式。然而现在,婚姻诈骗已经演变成利用真实身份和证件进行合法登记结婚的新型诈骗,这种也是最难打击的。什么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刑法上的虚构事实,就是指捏造并不存在的事实,骗取他人信任,可以是虚构全部的事实,也可以是虚构部分事实。隐瞒真相则是指掩盖客观存在的某种事实,这种事实如果为他人知道,便不会将财物交给犯罪分子。我国《民法典》对借婚姻骗取财物之规定我国《民法典》规定,借婚姻骗取财物超出了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按诈骗行为以刑律处理。目前,我国的《民法典》对以合法婚姻形式诈骗他人财物的不法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
    2023-05-05
    449人看过
  • 构成隐瞒犯罪所得罪服刑期间会见罪犯的规定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四十七条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与他人通信,但是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检查。监狱发现有碍罪犯改造内容的信件,可以扣留。罪犯写给监狱的上级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件,不受检查。第四十八条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按照规定,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第四十九条罪犯收受物品和钱款,应当经监狱批准、检查。罪犯服刑期间要怎么样申请假释1、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罪犯(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假释,由罪犯所在监区(分监区)集体研究,提出意见,呈报名单在罪犯中公示,经监狱主管部门审核,监狱长批准后,由监狱提出书面建议,提请当地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2、对判处无期徒刑罪犯的假释,由罪犯所在监狱提出书面建议,报请省(区、市)监狱管理局审核后,提请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3、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4、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假释的结果应
    2023-08-17
    123人看过
  • 民事故意隐瞒事实犯罪吗
    隐瞒事实一般不会构成犯罪,但是会被拘留或者罚款。《刑法》上的虚构事实,就是指捏造并不存在的事实,骗取他人信任,可以是虚构全部的事实,也可以是虚构部分事实。隐瞒真相则是指掩盖客观存在的某种事实,这种事实如果为他人知道,便不会将财物交给犯罪分子。欺骗是指在双方平等及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以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故意施诈使人上当。民事诉讼特性:1、公权性。2、强制性。3、程序性。4、特定性。5、自由性。6、规范性与正当性。
    2023-06-14
    410人看过
  • 中介隐瞒租房真实情况造成损失怎么办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居间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要承担赔偿的责任。居间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居间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后,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对居间人的报酬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根据居间人的劳务合理确定。因居间人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而促成合同成立的,由该合同的当事人平均负担居间人的报酬。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居间活动的费用,由居间人负担。《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一条【合同约定不明确时的履行】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
    2023-04-17
    172人看过
  • 疫情隐瞒不报什么罪
    一、疫情隐瞒不报什么罪隐瞒疫情不报或不如实报告,危害公共安全的,属于犯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二、个人隐瞒故意隐瞒疫情的刑事责任有哪些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个人故意隐瞒疫情的,情节严重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按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二)拒绝按照卫生防疫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消毒处理的;(三)准许或者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
    2023-03-29
    417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疫情期间出现隐瞒真实事实行为是哪些罪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9-01
      疫情防控期间,刻意隐瞒真实行程的,有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隐瞒疫情构成犯罪吗,有哪些规定
      福建在线咨询 2023-06-15
      隐瞒疫情可能构成传染病防治失职罪。根据《刑法》第四百零九条(传染病防治失职罪),从事传染病防治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
    • 隐瞒疫情构成犯罪如何承担责任?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5-22
      瞒报、缓报、谎报疫情应承担刑事责任,未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依法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疫情发生时刻意隐瞒真实行程属于违反法律吗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2-13
      疫情期间刻意隐瞒真实行程会构成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请问杀猪后故意隐瞒行程行情会构成犯罪吗?
      西藏在线咨询 2021-10-21
      构成。疫情预防管理期间,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直接导致他人生病后受重伤、死亡的,或者直接导致密切接触者(特别是医务人员)被隔离观察等,对公私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