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工伤后,若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出交通事故对方不配合怎么办
出交通事故对方不配合的解决办法具体如下:
1、可以要求交警部门进行调解;
2、调解不成,或一方不服调解协议的,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3、如果没有伤者,交通事故只造成物损,不承担交通事故责任的一方,可以根据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直接提起诉讼。
一、交通事故诉讼途径解决的流程如下:
1、收到责任认定书后,在交警给出的时间内不予起诉的,也没有达成调解意见的,交警将肇事车辆放车;
2、收到责任认定书后,受害人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同时要全保全查封对方车辆,以保证将来的执行。特别是伤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的,或者手术治疗的;
3、法院立案后,向交警部门下达《协助执行通知书》,查封车辆;
4、法院开庭,可能构成需要伤残鉴定的,向法院提交鉴定申请;
5、鉴定结果出来后,或者治疗基本结束后,法庭开庭审理,判决;
6、受害人申请执行。
二、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标准如下:
1、一方过错造成交通事故的,认定过错方承担全部责任;
2、交通事故逃逸、毁灭证据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3、各方均存在过错的,按照过错认定责任;
4、属于意外事件的,认定各方均无责。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
申请强制执行,但对方不配合,如何应对?
81人看过
-
如何应对交通事故责任方不配合解决
272人看过
-
如何解决工伤超过申请时效
474人看过
-
我国工伤认定不配合:解决方法总汇
375人看过
-
公司如何在工伤认定中解决工伤员工不配合的问题?
386人看过
-
肇事方不配合解决交通事故赔偿如何解决
417人看过
意外事件是由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非其过错引发的偶然事故。它具有不可预见性,行为人在当时处境下不可能通过合理的注意而预见,完全是行为人自身以外的原因而引起的偶然事件,发生概率极低。... 更多>
-
单位不配合如何申请工伤赔偿辽宁在线咨询 2022-12-25自己申请工伤认定,认定后申请评残,评残后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一次性伤残赔偿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等费用,具体数额需要具体计算。
-
个人申请工伤困难如何解决湖南在线咨询 2024-11-12在私人申领工伤认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策略:首先,您可以请求社会保险行政机关提供帮助,以获取必要的证据。如果您无法独立取得关键证据,可以考虑动用社会保险行政机关的力量来收集对您有利的资料。 另外,您可以邀请具有深厚法律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代为办理工伤认定手续,这样能够使处理相关事项的流程更加专业且有序。接下来是关于申请时限的问题。根据相关法规,用人单位应在事故发生或职业病诊断
-
申请工伤赔偿公司不配合如何维权天津在线咨询 2023-08-07面对公司不配合工伤赔偿的,劳动者首先先判断自己是否真的符合工伤认定标准,如果劳动局已经认定工伤,单位不肯支付工伤待遇的,职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在劳动仲裁裁决作出后,职工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满意的,可以向地方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单位不配合申请鉴定工伤如何办啊青海在线咨询 2023-04-05用个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如:劳动合同、厂牌、工卡、证人证词、出入证、罚款单、警告信等) 6、工伤事故报告书 7、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需提交交通事故认定书、路线图、房东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邻居证明及复印件
-
工伤认定单位不配合个人如何申请?去哪里申请?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31一、先申请工伤认定。单位应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工伤认定单位不和配合,个人怎样申请?受伤害职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 (1)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如果是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不承认,则应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事实劳动关系)。 (2)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等。二、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