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歧视的类型
就业歧视的类型为如下:
1.城乡户籍就业歧视。在中国最为严重的歧视是现存的户籍制度,因为它关系着群体化的利益。主要包括:歧视农村户口。农村劳动者在城市中就业广受不平等待遇。农民往往被称为乡下人,被城市户口拒之门外。歧视外来人口。本城市的企业招工往往限定本市户口优先,或者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
2.性别歧视。尽管目前在就业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强调了妇女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是就业领域内仍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
3.年龄歧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业结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规定了几近苛刻的年龄界限,将一大批年龄较大的求职者排斥在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将用人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
4.身高歧视。身高是人为所不能控制的,多是由遗传因素决定。但有的用人单位往往喜欢招聘公告上对求职者的身高作出硬性规定,没有得到身高要求的,往往第一轮简历筛选就落选了。
二、就业歧视怎么办
就业歧视的办法是:如果出现明显的就业歧视,已经违犯了国家有关规定或法律法规,那就可以找有关部门申诉。如妇女可以找妇联,残疾人可以找残联和民政等。实在不行就只有到法院了。如果就业以后遭遇就业歧视,可以找劳动部门,由劳动监察大队进行处理。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直至诉诸法律。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监管部门是当地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三、个人如何应对就业歧视
个人应对就业歧视的方式如下:
1.正视现实,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平等就业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就业歧视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并产生影响,这是在短时期内不可避免的。
2.学会应对可能遭受的歧视。平时树立职业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树立自信,不随波逐流。可以找做HR的朋友进行咨询,对自己的求职方向、求职技巧进行指导,发现自己的长处或缺点,以及在求职中可能遇到的哪些歧视,然后从容面对。
3.在遭遇歧视时要学会据理力争,必要时诉诸法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对于社会来说,愈演愈烈的就业歧视现象,各界人士就是否应该立法规范存在截然对立的观点。
-
就业歧视有哪几种
254人看过
-
女性就业歧视现状
344人看过
-
就业不得歧视女性
387人看过
-
关注就业“性别歧视”
216人看过
-
就业歧视是什么意思
404人看过
-
明确对就业歧视说“不”
325人看过
申请劳动仲裁是指将争议提交给争议之外中立的第三方,由其对当事人的纠纷居中调解,并作出裁断的行为。 根据适用对象不同,仲裁可分为民商事仲裁、海事仲裁、国际争端仲裁等。 劳动争议仲裁是仲裁制度中的一种,旨在解决劳动纠纷。劳动争议仲裁既具有仲裁制... 更多>
-
就业歧视是什么江苏在线咨询 2023-04-12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这个公约对“就业歧视”做了界定。《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对就业歧视的定义:简单地说,“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视为歧视。” 《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就业歧视定义有三个方面含义: 1、在就业和职业过程中,用
-
就业有歧视可寻求贵州在线咨询 2022-10-28日前,一起因“形象欠佳”被无故解聘六指员工的案件在徐州鼓楼区司法局牌楼司法所的关注下,成功得到圆满解决,有力地维护了六指员工的合法权益。张某是一名38岁的中年妇女,来自农村,没有文化,没有特殊技能,很难找到工作。去年4月,谢某在鼓楼花园附近开了一家饭店,张贴了一张招聘启事,要招服务员等招聘信息。看到招聘消息后,来自农村的张某被招进了店内工作,饭店老板谢某当天与她签订了为期一年的书面劳动合同,以每月
-
遭遇就业歧视怎么办?河北在线咨询 2023-02-18就业歧视 是指没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学习方式、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者给予优惠等任何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侵害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行为。 就业歧视的类型有: (1)工资收入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 (2)就业歧视。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
211毕业生是不是就业歧视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25用人单位只招211或985毕业生属于就业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
就业歧视可否申请仲裁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09-02劳动仲裁委的职能是解决劳动争议,其争议的受理范畴如下,其中不包含就业歧视问题。 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