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条例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5 18:15:08 59 人看过

内容提示:

适用范围

劳动就业原则

管理部门及职责

促进就业

就业服务

就业管理

处罚规定

(一)适用范围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机构和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劳动者适用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招用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劳动就业原则

劳动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及城乡兼顾、统一管理的原则。

(三)管理部门及职责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把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必要的经费,加强劳动就业机构建设。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主管就业工作;其所属的劳动就业机构具体负责就业工作。

(四)促进就业

1.政府广开就业门路,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鼓励开发、引进发展经济与增加就业岗位兼顾的项目;对面临资源枯竭的企业或者政策性停产的企业,在转产和人员分流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

2.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多渠道就业、多形式就业等制度,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按需有序到城镇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3.政府建立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逐步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

4.政府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或者组织起来就业;动员社会依法兴办各类以安置失业人员为主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指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按照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当年招用失业人员达到企业从业人员60%的,经县级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招用失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县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年。

6.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就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行政区管理部门免收登记费和2年的管理费;经县级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免企业所得税2年。

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按照国家规定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

对已领取营业执照的,当地劳动就业机构将其应当享受而尚未享受的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一次性支付本人。

7.劳动者应当接受职业培训,掌握职业技能,具备职业资格,提高市场择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五)就业服务

1.劳动保障部门应当组织技能等级考试和职业资格考核,为劳动者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核提供服务。

2.劳动就业机构应当指导和监督职业培训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对失业人员的培训。

对组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经劳动就业机构审查批准后,其费用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或者给予适当补助。

3.劳动就业机构应当指导和监督职业介绍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广泛收集岗位信息,发展及时推荐就业和对就业特别困难者提供专门帮助等服务。

职业介绍机构要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提供优先介绍服务,其中介服务费用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

4.劳动就业机构应当提供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公告服务,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调整择业意向和用人条件。公告服务的主要内容:

(1)产业、行业、单位需求人员及条件和指导性工资价位;

(2)求职人员的状况、素质和择业意向;

(3)岗位供求状况;

(4)需要调整的择业意向和用人条件;

(5)就业服务的内容和有关事项。

5.劳动就业机构应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代理服务。就业代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1)提供劳动保障法规、政策专门咨询;

(2)提供培训信息和岗位信息;

(3)培训、寻找有专项技能或特殊岗位要求的劳动者;

(4)保管就业、失业、保险、培训等相关档案;

(5)代办有关社会保险手续,领取和发放社会保险金;

(6)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需要委托代理的其他事项。

6.劳动就业机构应当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引导失业人员开展生产自救活动。

(六)就业管理

1.政府把失业率列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确定社会可承受的失业率,实行失业率的监控制度,制定、调整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

2.省劳动保障部门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制定发布不同行业、岗位的指导性工资价位。

3.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城镇劳动者,应当到户口所在地的县级劳动就业机构或其委托代理的街道、乡镇劳动管理工作站登记办理《云南省失业人员失业证》。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就业机构报告岗位空缺情况。

流动就业的,应当按照省政府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外国人以及台、港、澳人员到我省就业,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实行申报审批许可制度。

4.用人单位招用人员的简章、广告和启事,应当报劳动就业机构审查。

未经审查同意的简章、广告和启事不得发布。

5.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后,应当到劳动就业机构办理录用登记,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就业档案。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向应招人员收取或者变相收取费用。

6.用人单位不得以招用人员为名欺诈劳动者。

7.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机构,实行责任保证金制度。责任保证金为3万至6万元。社会力量跨县开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责任保证金为6万元。

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培训人员利益的,用责任保证金补偿受损者。责任保证金用于补偿后的缺额,主办者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的30日内,到劳动保障部门补足缺额。

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责任保证金的监督,不得挪作他用。停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收回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经审查没有问题后,全部退还责任保证金及银行利息。

(七)处罚规定

1.违反本文第(六)条第3项第四款、第4项、第5项第二款规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对违反第5项第二款规定的,劳动保障部门还应责令限期将所收费用退还本人,逾期不退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或使用无效许可证从事职业培训活动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或者直接责任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社会力量办学责任保证金用于赔偿后,未按规定补足缺额,通知停止办学期间,仍然进行办学活动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或者直接责任人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3.以招用人员或者职业培训为名欺诈劳动者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或者直接责任人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中,以职业培训欺诈劳动者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造成损害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劳动保障部门及其劳动就业机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详见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37号《云南省劳动就业条例》(2000年5月26日)]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4日 15:5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劳动就业相关文章
  • 劳动仲裁是去劳动就业局吗
    劳动仲裁不是去劳动就业局。劳动者应该到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去申请劳动仲裁。在申请劳动仲裁之前可以先申请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七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2024-05-13
    57人看过
  • 烟台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办法
    已经二○○一年五月十日第十三届市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二○○一年五月十五日第一条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和《山东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残疾人,是指持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一印制、由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符合法定就业年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自愿劳动就业的公民。第三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由市、县两级残疾人联合会负责管理,同级残疾人联合会设立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具体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财政、民政、税务、统计、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配合同级残疾人联合会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第四条残疾人依法享有劳动的权利,任何单位在招用职工时,不得歧视残疾人。第五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
    2023-06-10
    405人看过
  • 就业协议是劳动合同吗,就业协议算劳动合同不
    一、就业协议是劳动合同吗不少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已办完离校手续准备根据签订的协议正式就业,而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并不等于劳动合同。就业协议是由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共同签订,是教育部门制定就业计划、进行毕业生派遣、解决毕业生户籍和档案等问题的依据,也是毕业生将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毕业生一旦离校后,学校将脱离三方关系,毕业生应及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须将就业协议中约定的报酬、合同期、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和其他需要特别约定的内容写入劳动合同。如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未根据就业协议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则应视为违约,必须承担就业协议中所约定的违约责任。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要知道什么1、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其与劳务合同存在很大的区
    2024-04-09
    472人看过
  • 什么是劳动就业权
    一、什么是劳动就业权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也即,指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就业权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利,是各国宪法确认和保护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二、劳动就业五项原则(1)平等就业原则,指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2)相互选择原则,指劳动者自由选择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自主择优选择劳动者。(3)竞争就业原则,指劳动者通过用人单位考试考核竞争取胜而获得就业岗位。(4)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指谋求职业有困难或处境不利的人员,包括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人员。(5)禁止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原则。三、从完全劳动权到限定劳动权就业方式的转变:从完全劳动权到限定劳动权劳动者权利的实现是与劳动过程直接联系的,而劳动就业权是劳动者其他权利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即只有实现就业
    2023-06-16
    246人看过
  • 农转非劳动力就业
    内容提示:农转非劳动力就业的方针政策农转非劳动力就业有关待遇自谋职业手续的办理农转非劳动力失业管理有关规定(一)农转非劳动力就业的方针政策1.转非劳动力的就业应当坚持征地单位优先招用、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2.征地单位招用人员时,应当优先招用转非劳动力。乡镇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的,可以吸纳转非劳动力就业。鼓励用人单位招用转非劳动力。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转非劳动力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服务。(二)农转非劳动力就业有关待遇1.转非劳动力在征地时被单位招用的,征地单位应当从征地补偿款中支付招用单位一次性就业补助费;转非劳动力自谋职业的,一次性就业补助费支付给本人。2.一次性就业补助费不低于下列标准:(1)转非劳动力年满30周岁、不满40周岁的,为征地时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的60倍;(2)转非劳动力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为征地时本市月最
    2023-06-05
    152人看过
  •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服务
    (1)《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发放条件1)主管单位同意成立劳服企业的批复或成立责任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书;2)《企业章程》(载明以安置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为主);3)《营业执照》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4)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5)企业代码证副本复印件;6)企业安置各类人员情况一览表;7)其它材料(2)《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发放程序1)申报企业向就业服务机构提出申请报告,领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申请表》;2)《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申请表》正确填写完毕加盖公章后,企业同时需提供上述7项材料,经就业服务机构审核,符合条件的发给《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免收机关服务费用办公地点:省劳动保障厅东五楼联系电话:2624327
    2023-06-05
    391人看过
  • 《劳动行政处罚条例》
    行政强制措施
    第一条为规范劳动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和监督劳动行政部门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第三条劳动行政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以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第四条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但可以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在作出处罚决定时若引用该规范性文件,必须首先引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规章。第五条劳动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劳动法律、行政法规中规定的通报批评,应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八条第(七)项的规定视为独立的行政处罚种类。第六条责令改正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行政管理措施。实施时,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
    2023-04-24
    478人看过
  • 劳动法年休假条例
    条例内容第一条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1、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2、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3、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4、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5、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第
    2023-08-04
    139人看过
  • 劳动监察——劳动者的就业保护伞
    虽然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都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部门,但他们解决劳动保障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法律途径:劳动仲裁,处理案件有“不告不理”的特点,并且有60日的时效限制。劳动者在仲裁过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直接与单位进行对质,并决定是否与单位调解、撤诉或其他;劳动监察,则是行政执法,针对的是单位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而不是个人同单位的纠纷,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办事,不适用调解,监察举报无需付费,但举报者应当提供单位的确切名称、地址和主要的违法事实。采用何种方式维权,劳动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维权内容、时效以及是否便于与单位正面接触等多种因素。在此还要提醒大家,反映问题要清楚,提供线索要具体,这里面颇有些学问。[案例]小王是沪上某大型私营饭店的员工,最近单位借口装修缺乏资金,拖欠连小王在内将近20名服务员的工资达4个月之久,并且,老板至今没有为这些在饭店工作了好几年的服务员缴纳过社会保险费。
    2023-04-25
    109人看过
  • 劳动合同就业和灵活就业是什么呢?
    灵活劳动合同中的灵活就业是指在正规形式就业之外的其他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024-05-02
    455人看过
  • 残疾人就业条例(国务院发布)
    《残疾人就业条例》已经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国家对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残疾人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第三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本条例和其他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第四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支持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应聘等多种形式就业。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残疾人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第五条各级人民
    2023-06-05
    128人看过
  • 退休再就业非“劳动者”
    退休人员由于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因此受到不少用工单位的欢迎。那么退休后再就业受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常州新北区法院日前审结的一起劳务纠纷给出了答案。2003年,年满50周岁的王琳应聘到新北区某小学的生活部工作,2009年6月回家休息。期间,因学校未帮王琳缴纳社会保险,她曾向常州市新北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以不在《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内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决。2010年5月,58岁的王琳将东家告到了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学校为其补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相关规定,2003年,已满50周岁的王琳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她与学校的关系已是雇佣合同关系,已不再是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法院遂据此作出判决,驳回了王琳的诉讼请求。【法官点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即使用人单位与超过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签订了劳动合同,该合同也是无效的。对
    2023-06-09
    419人看过
  •  劳动者就业权利概述
    该段内容讲述了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享有的就业权利,包括平等地享有就业机会、自由选择职业和就业场所、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等。同时,劳动者还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此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享有以下就业权利:1.平等地享有就业机会;2.自由选择职业和就业场所;3.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劳 动 者 就 业 的 基 本 权 利 是 什 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就业的基本权利包括劳动权、休息权、休假
    2023-09-12
    363人看过
  • 征地劳动者如何就业
    1、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下发前,在征用土地范围内具有常住农业户籍、并具有从事正常生产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男性16~55周岁(不含55周岁)、女性16~45周岁(不含45周岁)。2、方式:(1)征地单位吸收安置;(2)征地单位委托区、县、乡(镇)、村办各类经济实体接受安置;(3)征地单位委托其他单位接受安置;(4)征地单位委托劳动服务机构培训并予以安置;(5)征地劳动者自谋出路。3、参加养老保险:1993年以后征地劳动者进入单位(含乡镇企业),其参加养老保险办法应按照《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的规定办理;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15周年的,单位应向所在地的区、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为其一次性补缴不满15周年的养老保险费,但补缴年限最多不超过10周年。补缴基数为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补缴比例为18%。
    2023-06-08
    385人看过
换一批
#劳动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指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更多>

    #劳动就业
    相关咨询
    • 就业去劳动就业网靠谱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3-05-31
      1、校园招聘会 校园招聘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招聘会是一般是由各地的人才机构和人才交流中心联合本地以及外地的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主要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求职者 到某高校进行招聘的企业种类多,而且数量也多是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2、网络招聘会 网络招聘会就是现场招聘会的网上展示版本,网络招聘会就是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一个高效、便捷、务实的就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可以为企业和求职者
    • 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
      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20
      1.劳动者通过个体经营、社区服务等方式实现就业的,应当自就业之日起30日内由劳动者本人到其户籍所在地街、镇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就业登记。2.劳动者失业的,应当自失业之日起60日内由劳动者本人到其户籍所在地街、镇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由登记部门在《天津市城镇劳动者就、失业证》上进行记载。
    • 劳动法允许就业吗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16
      当然是可以的,国家是鼓励就业的。劳动是劳动者的权力,只要还有劳动能力,用人单位也愿意要你的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9-09
      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应当依法招用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招用未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须组织其在上岗前参加专门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 劳动者就业有职业培训吗
      陕西在线咨询 2023-12-14
      法律分析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就业后有职业培训。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而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