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
适用范围
劳动就业原则
管理部门及职责
促进就业
就业服务
就业管理
处罚规定
(一)适用范围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机构和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劳动者适用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招用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劳动就业原则
劳动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及城乡兼顾、统一管理的原则。
(三)管理部门及职责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把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必要的经费,加强劳动就业机构建设。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主管就业工作;其所属的劳动就业机构具体负责就业工作。
(四)促进就业
1.政府广开就业门路,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鼓励开发、引进发展经济与增加就业岗位兼顾的项目;对面临资源枯竭的企业或者政策性停产的企业,在转产和人员分流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
2.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多渠道就业、多形式就业等制度,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按需有序到城镇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3.政府建立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逐步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
4.政府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或者组织起来就业;动员社会依法兴办各类以安置失业人员为主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指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按照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当年招用失业人员达到企业从业人员60%的,经县级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招用失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县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年。
6.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就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行政区管理部门免收登记费和2年的管理费;经县级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免企业所得税2年。
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按照国家规定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
对已领取营业执照的,当地劳动就业机构将其应当享受而尚未享受的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一次性支付本人。
7.劳动者应当接受职业培训,掌握职业技能,具备职业资格,提高市场择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五)就业服务
1.劳动保障部门应当组织技能等级考试和职业资格考核,为劳动者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核提供服务。
2.劳动就业机构应当指导和监督职业培训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对失业人员的培训。
对组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经劳动就业机构审查批准后,其费用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或者给予适当补助。
3.劳动就业机构应当指导和监督职业介绍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广泛收集岗位信息,发展及时推荐就业和对就业特别困难者提供专门帮助等服务。
职业介绍机构要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提供优先介绍服务,其中介服务费用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
4.劳动就业机构应当提供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公告服务,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调整择业意向和用人条件。公告服务的主要内容:
(1)产业、行业、单位需求人员及条件和指导性工资价位;
(2)求职人员的状况、素质和择业意向;
(3)岗位供求状况;
(4)需要调整的择业意向和用人条件;
(5)就业服务的内容和有关事项。
5.劳动就业机构应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代理服务。就业代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1)提供劳动保障法规、政策专门咨询;
(2)提供培训信息和岗位信息;
(3)培训、寻找有专项技能或特殊岗位要求的劳动者;
(4)保管就业、失业、保险、培训等相关档案;
(5)代办有关社会保险手续,领取和发放社会保险金;
(6)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需要委托代理的其他事项。
6.劳动就业机构应当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引导失业人员开展生产自救活动。
(六)就业管理
1.政府把失业率列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确定社会可承受的失业率,实行失业率的监控制度,制定、调整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
2.省劳动保障部门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制定发布不同行业、岗位的指导性工资价位。
3.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城镇劳动者,应当到户口所在地的县级劳动就业机构或其委托代理的街道、乡镇劳动管理工作站登记办理《云南省失业人员失业证》。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就业机构报告岗位空缺情况。
流动就业的,应当按照省政府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外国人以及台、港、澳人员到我省就业,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实行申报审批许可制度。
4.用人单位招用人员的简章、广告和启事,应当报劳动就业机构审查。
未经审查同意的简章、广告和启事不得发布。
5.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后,应当到劳动就业机构办理录用登记,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就业档案。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向应招人员收取或者变相收取费用。
6.用人单位不得以招用人员为名欺诈劳动者。
7.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机构,实行责任保证金制度。责任保证金为3万至6万元。社会力量跨县开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责任保证金为6万元。
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培训人员利益的,用责任保证金补偿受损者。责任保证金用于补偿后的缺额,主办者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的30日内,到劳动保障部门补足缺额。
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责任保证金的监督,不得挪作他用。停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收回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经审查没有问题后,全部退还责任保证金及银行利息。
(七)处罚规定
1.违反本文第(六)条第3项第四款、第4项、第5项第二款规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对违反第5项第二款规定的,劳动保障部门还应责令限期将所收费用退还本人,逾期不退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或使用无效许可证从事职业培训活动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或者直接责任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社会力量办学责任保证金用于赔偿后,未按规定补足缺额,通知停止办学期间,仍然进行办学活动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或者直接责任人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3.以招用人员或者职业培训为名欺诈劳动者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或者直接责任人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其中,以职业培训欺诈劳动者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造成损害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劳动保障部门及其劳动就业机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详见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37号《云南省劳动就业条例》(2000年5月26日)]
-
广东省流动人员劳动就业管理条例[已被修正]
85人看过
-
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就业
105人看过
-
沈阳劳动教养人员保外就医条例
229人看过
-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正式颁布维持就业率优先
478人看过
-
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
148人看过
-
劳动就业合同与大学生就业
173人看过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指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更多>
-
就业去劳动就业网靠谱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3-05-311、校园招聘会 校园招聘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招聘会是一般是由各地的人才机构和人才交流中心联合本地以及外地的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主要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求职者 到某高校进行招聘的企业种类多,而且数量也多是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2、网络招聘会 网络招聘会就是现场招聘会的网上展示版本,网络招聘会就是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一个高效、便捷、务实的就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可以为企业和求职者
-
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201.劳动者通过个体经营、社区服务等方式实现就业的,应当自就业之日起30日内由劳动者本人到其户籍所在地街、镇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就业登记。2.劳动者失业的,应当自失业之日起60日内由劳动者本人到其户籍所在地街、镇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由登记部门在《天津市城镇劳动者就、失业证》上进行记载。
-
劳动法允许就业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16当然是可以的,国家是鼓励就业的。劳动是劳动者的权力,只要还有劳动能力,用人单位也愿意要你的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浙江在线咨询 2022-09-09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应当依法招用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招用未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须组织其在上岗前参加专门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
劳动者就业有职业培训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3-12-14法律分析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就业后有职业培训。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而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