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无锡环保部门首次面向社会招聘环境专家。与以往聘请联合国或科研院所环境专家不同,这次对基层部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招募”,多少有了官方主动联合民间力量共同发展环保的意味。
从招聘广告来看,市环保局目前迫切需要组建一支快速反应的专家队伍,以便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可以在第一时间派出熟悉情况的专业人士加入现场紧急救援,从而把污染和危险降到最低。而就环保部门自身来说,要拥有熟悉各种行业尤其是危险行业的固定力量,显然并不现实。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了两起事故处置的“幕后新闻”:几年前,丢弃在桃花山的农药包装袋被拾荒人所得,结果引发数十人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院方因不了解农药性质而一时开不出治疗处方。危急关头,某农药厂从容拿出“解药”,每个病人注射一针就脱离了危险。另一案例出自一起普通的火灾事故,锡城某厂着火,消防部门调水扑救,不料一种含有二氧化氯物质的产品遇水产生有毒氯气,引发当地居民紧急疏散。事后,企业负责人懊恼地说,"这种产品着火只需用砂子覆盖就解决问题了"。这位知情人士说,事实证明,企业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了解产品性质,一旦发生泄漏事故,他们也知道如何以最恰当的方法进行应急处置。
记者了解到,此次"招募"的专家主要指向危险化学品处置、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毒理医学、环境评估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同时,市环保局还有意在全市大型化工企业中定向聘请一些技术人员,以弥补环保部门对企业内部情况了解不足的弱点。
有识之士认为,与此前政府和部门聘请的联合国、科研院所专家不同,民间各行业上的专业人士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前者形成互补之势,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综合又专业的环保"智囊"团队正在无锡逐渐形成。
-
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突发性,性环境,)
294人看过
-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类
388人看过
-
环保部门如何应对环境污染事故?
448人看过
-
企业和市民如何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424人看过
-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原因
288人看过
-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的基本内涵
500人看过
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更多>
-
污染环境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09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生态环境,国家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以及《放射防护条例》、《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条例》等一系列专门法规。违反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就是侵犯国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制度。 本罪的对象为危险废物。具体包括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
-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与突发事件的区别是什么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13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一般没有有效期的具体规定。只要企业的环境、设施及有关法律、法规没有重大变化,一般就可以继续使用。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是为了加强和规范在环保设施运营管理中,对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工作的管理,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提高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的稳定,保护环境,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
-
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罪是那几种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4认定 区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环境监管失职罪 两罪同属结果犯的范畴,都是由于其行为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严重后果的发生,且主观上都含有过失的罪过形式,个别情况下也存在着故意形态,但主要是间接故意。两罪的主要区别是: 1、客体不同。本罪客体是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属于破坏环境资料的犯罪。而后罪侵犯的客体则为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管理活动,属于渎职犯罪。 2、客观方面不同。本罪
-
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发生的环境污染怎么处罚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1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辐射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二)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事故的;(三)未按照规定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或者不依法履行辐射事故应急职责的;(四)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
-
环境污染的重要性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11依法治国。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②有利于增强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③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④有利于遏制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尊法守法护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