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签劳动合同主动离职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二倍的工资;因为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情形之一主动离职的,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违法主动离职的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没有签劳动合同离职应该注意什么
关键一点就是证据,需要你和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据。至于工作了多少时间,工资每月多少等,可以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用人单位来证明,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将承担不利后果。“举证责任倒置”在劳动法领域广泛存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3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2条均有这方面的规定。
工资支付凭证、社保记录、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考勤记录等均可要求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如果你想全面维护你的合法权益,建议你看一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社会保险法》,你才能知道用人单位到底在那些方面侵犯了你的权益。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时的工资支付时间详见《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9条,经济补偿金支付时间详见《劳动合同法》第50条。
如果不按时支付,包括拖欠、克扣工资和加班报酬,均可以按《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3、10条或《劳动合同法》第85条规定办。不同的是前者可以直接主张,后者需要劳动部门责令后仍不支付才能主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劳动合同没有签离职补偿金怎么算
52人看过
-
没签劳动合同怎么算离职补偿金
320人看过
-
劳动合同没签离职补偿金有吗
348人看过
-
没有签劳动合同补偿金怎么算
99人看过
-
劳动合同没签离职补偿金有吗
187人看过
-
没签劳动合同补偿金怎么算
55人看过
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公诉案件的公诉机关(检察院)和自诉案件的自诉人(被害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证明责任。 公诉案件的检察院负责举证,公安机关有侦查权,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检察院举证的材料,但公安机关没有向法庭举证的资格。... 更多>
-
员工没签劳动合同,离职补偿金怎么算天津在线咨询 2021-11-06未签订劳动合同自愿离职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两倍的工资;用人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之一自愿离职的,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非法自愿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没签订劳动合同离职补偿怎么算云南在线咨询 2023-02-25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单位未按照法律规定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离职后可以要求补偿。劳动者离职1年内,都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原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
-
没有签劳动合同补偿金怎么算?甘肃在线咨询 2022-08-15根据法律规定,雇佣双方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双方不可以约定排除法律强制性规定。虽然是因为员工不愿签署,而导致双方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但只要是用人单位辞退员工,员工仍然可以受到劳动法的保护,享受诸如经济补偿金、社会福利保险等权利。即便如此,员工在不同意劳动合同上的条款时,应积极协商,使劳动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2、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有可能获得经济补偿金 (1)因为用人单位过错,没有订立书面合同的,
-
没有签劳动合同补偿金怎么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4-12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用工一个月内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否则在用工第二个月开始支付双倍工资。 企业应该提前三十日通知你或者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才可以。如果单位不支付可以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
没有签劳动合同离职赔偿金该怎么算河南在线咨询 2022-05-101.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与你签订劳动合同,你可以要求对方向你支付每月两倍的工资;针对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支付加班费的情况,你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班费,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2倍的经济补偿金作为经济赔偿金,对你而言,就是一个月的工资的经济赔偿金;你辞职的话,用人单位还应当向你支付半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 2.针对上述情况,你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