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拖延不执行属于不作为行为,可以向上级法院或者当地纪委提起行政复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的规定,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执结。有特殊情况须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报请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批准。申请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5日内提出。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后7日内确定承办人。承办人收到案件材料后,经审查认为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执行措施的,经批准后可立即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通知被执行人按照有关规定申报财产,责令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执行人在指定的履行期间内有转移、隐匿、变卖、毁损财产等情形的,人民法院在获悉后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性执行措施。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案件材料后3日内通知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申请执行人提供了明确、具体的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的,承办人应当在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后5日内进行查证、核实。情况紧急的,应当立即予以核查。申请执行人无法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或者提供财产状况或财产线索确有困难,需人民法院进行调查的,承办人应当在申请执行人提出调查申请后10日内启动调查程序。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承办人一般应当在1个月内完成对被执行人收入、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车辆、机器设备、知识产权、对外投资权益及收益、到期债权等资产状况的调查。执行中采取评估、拍卖措施的,承办人应当在10日内完成评估、拍卖机构的遴选。执行中涉及不动产、特定动产及其它财产需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的,承办人应当在5日内向有关登记机关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对执行异议的审查,承办人应当在收到异议材料及执行案卷后15日内提出审查处理意见。对执行异议的审查需进行听证的,合议庭应当在决定听证后10日内组织异议人、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听证。承办人应当在听证结束后5日内提出审查处理意见。对执行异议的审查,人民法院一般应当在1个月内办理完毕。需延长期限的,承办人应当在期限届满前3日内提出申请。因此,根据法律的规定,该法院的做法非常不负责,严重违反了执行程序。你可以向上一级法院反映。由于现行法律对法院怠于执行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因此受害人很难获得赔偿。
-
法院强制执行手段有哪些,法院有什么强制执行的措施
417人看过
-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手段有哪些,被法院强制执行有什么后果?
79人看过
-
行政处罚法院强制执行延期执行是合理的吗
337人看过
-
深入了解法院强制执行手段的分类
454人看过
-
法院强制执行的方法手段,你知道多少?
495人看过
-
强制执行阶段,执行法官不作为怎么办
225人看过
执行期限为2年,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更多>
-
强制执行手段有哪些,法院有什么强制执行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25一、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二、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三、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四、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五、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单据。六、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七、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措施,由人民法院执行人员按照法律文书的规定,强制被申请执行人完成指定的行为。八、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
-
2022年法院强制执行有哪些手段广西在线咨询 2023-03-121、扣留收入、冻结划拨存款、查封扣押财产等。 2、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五条 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情况制作笔录,由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名或
-
我国法院有什么强制执行手段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29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七、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这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措施,法院强制执行有哪些手段由人民法院执行人员按照法律文书的规定,强制被申请执行人完成指定的行为。
-
法院强制执行一般有哪些类型的执行手段山西在线咨询 2022-08-20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的财物 6、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7、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8、强制加倍支付 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执行法》第二条本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