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修订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从2014年1月1日起,具有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中国居民个人,必须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报告其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状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规定不仅仅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对外汇统计制度进行完善,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居民个人在海外投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人民币目前还不能自由兑换,中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还很严格,个人每年购汇的额度只有5万美元。
根据最新修订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从2014年1月1日起,具有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中国居民个人,必须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报告其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状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规定不仅仅是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对外汇统计制度进行完善,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居民个人在海外投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人民币目前还不能自由兑换,中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还很严格,个人每年购汇的额度只有5万美元。
外 汇 管 理 改 革 : 投 资 海 外 新 选 择
境外投资外汇业务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投资主体向商务部或其授权的部门申请批准设立境外企业;其次,经商务部或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后,投资主体持有关材料向注册所在地外汇局申请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及资金购汇或汇出核准;接着,投资主体持外汇局外汇资金汇出核准件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资金汇出。以上是境外投资外汇业务流程的简要描述。
根据最新修订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从2014年1月1日起,具有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中国居民个人必须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报告其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状况。这一规定表明中国居民个人在海外投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人民币目前还不能自由兑换,中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还很严格,个人每年购汇的额度只有5万美元。因此,境外投资外汇业务流程的简要描述为:投资主体向商务部或其授权的部门申请批准设立境外企业,经商务部或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后,投资主体持有关材料向注册所在地外汇局申请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及资金购汇或汇出核准,投资主体持外汇局外汇资金汇出核准件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资金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外商投资,是指外国的自然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称外国投资者)直接或者间接在中国境内进行的投资活动,包括下列情形:
(一)外国投资者单独或者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二)外国投资者取得中国境内企业的股份、股权、财产份额或者其他类似权益;
(三)外国投资者单独或者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在中国境内投资新建项目;
(四)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的投资。
本法所称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全部或者部分由外国投资者投资,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经登记注册设立的企业。
-
关于在国外如何向国内报警吗
267人看过
-
境内居民股权向外国投资者出让,境内居民如何办理转股资金结汇?
410人看过
-
国外判决如何在国内承认
360人看过
-
国内专利如何在国外使用
500人看过
-
如何向外国老板请年假
121人看过
-
外国财产,国内法院如何处理?
111人看过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全部或者部分由外国投资者投资,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经登记注册设立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有四种类型,中国与外国合资经营的企业、中国与外国合作经营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合伙企业。... 更多>
-
-
-
如何处理涉及诈骗的国内外资金?北京在线咨询 2024-11-06若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需承担罚金的处罚。 无论是针对国内民众的诈骗活动,还是针对国际人士的欺诈行为,其适用的量刑标准都是一致的。在法院对犯罪分子作出裁决之前,可能并未考虑到受害者的国籍或身份等因素。《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
外资股东如何进入国内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15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合法途径。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1-10月,我国合同外资金额1189.99亿美元,同比增长34.1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7.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截至2004年10月底,全国累计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0621.2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52.51亿美元。预计2004年全年我国外商实际投入金额将首次超过600亿美元,增幅高于15%。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商直接投资中
-
如何向国家要土地承包资金香港在线咨询 2023-03-26目前承包农村土地没有补助,但可以享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规定,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二)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