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经济法和民商法的关系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09 10:31:10 441 人看过

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如下:

1、民法和经济法在调整对象上有交叉性,法和经济法在经济关系调整中相辅相成,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公共道德”和“公序良俗”等条款是民法与经济法的分界点和连接点;

2、经济法与民商法适用许多相同的法律制度,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它所确立的一些基本制度和基本准则,对于调整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同样适用。一边是经济法以维护宏观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己任,另一边是民法对在此良好环境下自由从事活动的主体行为加以规范。

经济法和民商法的区别:

经济法和民商法的调整对象、主体及主体之间关系和调整方式不同。

1、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不调整人身关系。而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主体及主体之间关系不同,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主要属于行政机关中的经济管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内部组织及有关人员、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公民。民商法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组织;

3、调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其调整方式相应地采取意思自治原则,即由当事人自己意志设定其权利和义务,国家并不予以过多干涉。经济法是公私兼顾的法,既强调市场之手,也强调国家之手。因而,其调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强制性因素。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对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再认识

基于以上对经济法的观念形成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对经济法概念,应从以下角度来认识:

现有的经济法理论大多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与某种经济主体之间的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他们将国家作为经济法调整社会关系的一方,将其他主体作为经济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另一方。目前,影响较大的几类经济法理论,如经济管理法论,经济行政法论,经济协调法论,宏观调控法论,等等,都是从这一角度对经济法进行界定的。其后果便是经济法无法从理论上廓清与行政法的界限。

我们认为,经济法是规制和调控经济的法律。经济法本身就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规制和调控,将经济法界定为调整国家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法律,实际上根源于对国家经济职能实现形式的片面理解。如前所述,国家干预经济可以通过其实施具体行为来实现,亦可以通过立法这种抽象的行为来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性”不应理解为它是调整国家在干预经济过程中与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而应理解为它是国家实现对社会经济干预的法律,国家制定经济法本身就是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通过经济法的实施,干预的目的也因此而得到实现。

因此,两种不同形式的国家干预的区分,是划清经济法与行政法界限的基本前提。规范国家通过其具体行为干预经济生活的法律,为行政法(经济行政法);而国家直接用来规制调控经济的法律便属于经济法。前者调整国家与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以规范国家行政权的行使为内容;而后者调整经济活动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已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承认经济法调整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引起经济法与民法的再度争论呢?我们认为,这也是可以避免的。很明显,民法是私法,是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它通过财产权的界定,主体资格的确定,基本活动方式的提供和基本活动规则的订立等等来促进市场的形成,维护市场主体的高度自治,保护私权。民法基于人人平等同质的前提而制定,民法的主体是高度抽象的几乎没有任何具体特征的“人”(包括法人),在民法中,不存在享有特殊权利和承担特别义务的主体。基于这种假设而制定的民法,构成市场经济中普遍适用的一般规则。民法领域是自治的领域,一方面,在许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思排除法律的适用,另一方面,法律责任的追究要以当事人主动行使诉权才能实现,实际上,民法规则如何发挥作用,完全要依赖当事人的意思。而与此相反,经济法则属于社会法,它是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制定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正义、交易公平、宏观效率公共福利。经济法是在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具体人格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因此它可以根据不同主体而做出不同的权利义务设定,以实现相互关系中的实质正义。经济法是强制法,任何主体不得通过协议排除其法律规则的适用。违反经济法,将受到国家的制裁,这种制裁由国家依职权进行(通常为行政处罚)。由此可见,民法与经济法在价值取向,法律性质和调整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法是市场内部的法律,经济法则是市场外部的法律。国家通过经济法作用于市场,以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保护市场交易的公正合理,保障宏观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9。

[2]洛克。政府论[下][M]。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1—52。

[3]同上。

[4]王连昌。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76。

[5]韩世远。免责条款研究。民商法丛论第二卷[C]。457。

[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

西南政法大学李东方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9日 13:4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免责条款相关文章
  • 简述股东知情权和检查权的关系
    股东知情权是指公司股东了解公司信息的权利。股东有权全面、及时、准确、有效地了解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信息,这样股东才可能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才能知道自己的权益是否受到了侵害。可以说,股东的知情权是股东其他权利得以切实落实的前提,是股东监督公司经营的重要手段。股东的知情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具体规定,如上述质询权就属于股东知情权的范围。除此之外,股东的知情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股东对公司的重要事项有被告知及公告的权利,公司首先要向股东告知公司各个方面的重要事项。股东对公司重要文件有查阅及复制权。公司重要文件主要指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大会会议记录、公司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资料、公司财务会计文件等。对公司财务会计文件的告知和查阅是股东了解公司经营管理情况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权利,如我国《公司法》第110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财务会计报告;第176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
    2023-06-09
    189人看过
  • 简述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1、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不同;2、关系主体间的地位不同;3、关系主体的范围不同;4、关系适用的法律性质不同;5、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遭受到人身损害后,相对方承担的赔偿责任不同等。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赔偿标准首先,要弄清楚用工性质,是雇佣关系还是劳动关系,两者的赔偿程序和数额是有差别的。其次,如果是雇佣关系,协商不成,直接起诉。赔偿项目有:可以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伙食补助费、交通费、住宿费、后续治疗费、残疾辅助器具费、精神损害抚慰金、残疾赔偿金、抚养费等。同时,还要区分户口问题,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赔偿标准也是大不相同的。再次,如果是劳动关系,则属于工伤事故。需要申报工伤,进行工伤鉴定,确定伤残等级。赔偿项目有:赔偿项目有:医疗费、交通食宿费、住院伙食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期间工资、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次性就业补助金等
    2023-07-28
    179人看过
  • 简述商标和商号的区别
    法律综合知识
    一、简述商标和商号的区别商标和商号的区别如下:1.客体不同。商标权的客体为申请并核准注册的商标,是区别商品和来源的标志,而商号权的客体只是区别企业本身的标志,具有具有人身权属性,与特定的商业主体的人格与身份密切联系,与主体资格同生同灭。2.注册机关不同。商标权的获得是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递交申请,而商号权的获得是向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递交申请。3.权属性质不同。商标权属知识产权;在我国,商号权属名称权,所以商号权与人身或身份联系更紧密。有些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立法中,会将商号权作为知识产权来加以规定,认为商号权也具有一部分知识产权的属性。4.权利范围以及时效性不同。商标权的行使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并有法定的时效性,使用期限为10年,期满可以续展。二、商标权被侵犯可以向哪个法院起诉商标侵权向法院起诉的,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的规定如下:1.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
    2023-09-14
    282人看过
  • 商法与民法的关系&Q4&
    商法与民法的关系:1、民法与商法都是私法范畴中调整民商事行为的法律;2、两者构成大陆法系私法的基本部分;3、民法是抽象化的法律,而商法是具体化的法律。民商事法律行为的调整需要民法与商法的密切配合。民法和商法的区别如下:1、调整主体不同:民法调整主体为民事主体,商法调整为商业主体;2、调整对象不同:民法调整对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法只调整流通领域;3、立法目的不同:民法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商法注重交易安全;4、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同:民法是国家的部门法和基本法。商法不是,其是民法的特别法;5、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民法的制定和修改往往由全国人大完成,常委会只在不违反民法基本原则的情况下进行部分修改。常委会可以制定和修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
    2023-08-12
    292人看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简介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现对该法的基本情况做如下简要介绍。该法首先界定了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表现为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最终达到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法有六项基本管理制度:1、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实行总量控制;3、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4、确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5、对耗能、耗水总量大的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监督管理;6、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针对企业而言,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传统的法律领域,生产者只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承担责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就是将生产者单纯的产品质量责任依法延伸到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处置环节,相应对
    2023-06-06
    186人看过
  • 简述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简述民事诉讼法的任务,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诉讼权利是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维护自身民事权益的方法和手段,是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当事人实施具体诉讼行为的根据,只有充分地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才能实现民事诉讼的目的。因此,民事诉讼法把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确定为人民法院的职责,作为民事诉讼法的首要任务;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地审理民事案件法院的审判活动是民事诉讼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所以,民事诉讼法通过规范法院的审判行为,保证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民事实体法,在规定的审限内尽快地审结案件,以实现司法的公正和高效;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法是解决民事争议、保护民事权益的程序法。无论是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还是法院进行审判活动,目的都在于通过审判来重新确认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判令
    2023-08-09
    300人看过
  • 简要描述股票的内部关系
    共同内部关系是指共同所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1)共有财产的占有、使用和收入。共有财产的占有不能直接按份额进行。如果a、B和C共用一匹马,它们不能占据每匹马的三分之一,但它们可以轮流骑。2。使用。所用的时间可以按比例依次使用。3。收入应与份额成比例。(2)共有财产的处置。共同所有人对自己股份的处罚,是指法律上的处罚。共有财产的处分不同于股份的处分。共有财产的法定和事实处分,应当经全体共有人同意。(3)共同财产的管理和成本负担。当事人有约定的,从其约定。管理费用由共有人按其股份比例承担。(4)共有人之间也可以行使实质请求权。如甲、乙双方共同购买耕地用马,甲方不让乙方使用,乙方可以行使请求权。
    2023-05-08
    114人看过
  • 简述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共有的内部关系,是指共有人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一)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1.占有。对共有物的占有,无法直接按份额进行。如甲乙丙共有一匹马,无法各占有三分之一,但可以轮流占有。2.使用。使用的时间,可以按照比例轮流使用。3.收益。收益应当按照份额的比例。(二)共有物的处分1.共有人对自己所享有份额的处分。共有人对自己所享有份额的处分,是指法律上的处分2.对共有物的处分。对共有物的处分,不同于对份额的处分。对共有物法律处分和事实处分,应当经过全体共有人的同意。(三)共有物的管理及费用负担对共有物的管理,由全体共有人进行。当事人有约定的,从其约定。管理费用由共有人按份额的比例承担。(四)共有人之间的物上请求权共有人相互之间,也可以行使物上请求权。比如甲乙合买一匹马用于耕地,甲自己使用不让乙使用,乙可以行使物上请求权。
    2023-06-15
    174人看过
  • 经济法与商法的关联性分析
    (一)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经济法一词是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在其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次加以使用,主要是用来表述某种经济运行规则。法律意义上的经济法是德国学者李特尔(Ritter)在1906使用的,其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说明与世界经济有关的各种法律。经济法出现后,国内外理论界对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范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但基本观点认为:从法自身的发展来看,经济法是政治法和市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从经济法的本质来看,经济法为国家对经济干预之法.从经济法与商法及行政法等部门法的关系来看,经济法应位于商法与行政法之间,它与商法分享对经济事务的调整,与行政法分享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体制缺陷、弥补和矫正遭到破坏的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而进行的以经济性手段为内容的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国家的强制
    2023-07-02
    260人看过
  •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什么关系
    一、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什么关系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有以下不同:1.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自己从事的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个体经济的经营者既是私有者,也可以是主要劳动者,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个体经营者或家庭成员取得的劳动收入。2.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使用雇工8人以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负盈亏的经济形式。私营经济的经营者主要是作为劳动力的雇佣者,其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企业的主营收入。二、个体经济的特点个体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1.规模小:个体经济通常规模较小,生产力和生产规模有限。2.工具简单:个体经济使用的生产工具相对简单,技术含量较低。3.操作方便:个体经济的生产操作较为简便,易于管理和控制。4.经营灵活:个体经济在经营方式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
    2024-02-02
    192人看过
  • 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包括:一、物指可以为人们控制和支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并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体。对考试比较有意义的物的分类为:流通物和限制流通物、特定物和种类物、主物和从物、原物和孳息(分为自然孳息、法定孳息)等二、行为经济行为,是进行经济活动,能发生一定经济后果的行为。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经济行为,是引起经济权利、义务的发生、变更和终止的经济活动。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经济行为,是经济权利(权力)和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作为或不作为。相互对应的经济权利(权力)和义务,通过这种行为的实施而同时得以实现。三、由于国家经济职能的变化和民事关系的异化,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形成了民事关系以外的新型的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经济行为,它既包括经济组织等主体的经济行为,也包括国家和国家机关的经济行为。(1)国家和政
    2023-06-08
    63人看过
  •  司法审判与经济赔偿的关系
    刑罚的实施是因为犯罪者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民事赔偿以履行和给付能力为限,如果丧失了履行或给付能力,则不会有刑事责任后果。但可以变更履行与执行方式。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刑罚的实施是因为犯罪者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赔钱是民事责任。两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情况下,则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要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赔偿以履行和给付能力为限,如果丧失了履行或给付能力,确实赔偿不了受害人的损失,不会有刑事责任后果。但可以变更履行与执行方式。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
    2023-11-11
    439人看过
  • 商标侵权和公司经济损失的关系如何?
    经核准的公司名称具有名称权,不存在与商标同名的侵权行为。如果符合以下四个要件,则认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侵权行为:必须存在违法行为,即行为人实施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必须有损害事实,即行为人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行为已经对商标权人造成损害。不法行为人有主观过错,即行为人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销售的商品是假冒注册商标的事实。售假和侵犯商标是一样的罪吗不是一样的罪名。商标侵权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假冒伪劣产品指产品或商品冒用其它牌名进行伪造,或质量低劣。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正版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相关法律知识《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生产、销售假药罪】
    2023-07-02
    367人看过
  • 简述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关系
    这项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具有如下特点:(1)保护对象的特定性。邻接权保护的是作品传播者的权利,即作品传播者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创造、加工,而对其创造、加工后的劳动成果享有的权利,如表演者的。(2)权利的专有性。法律确认未经传播者许可,他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传播者创造、加工后的劳动成果。由于享有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组织或个人,如出版者、表演者等,他们并不直接创作作品,因此,邻接权是以著作权为基础的。邻接权与著作权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第22条规定的对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限制,同样也适用于对邻接权的限制。第二,作品的著作权是要受到保护期限的制约的,邻接权也同样要受到保护期限的制约。第三,邻接权依赖于著作权。因为没有作品就没有传播,也就没有邻接权的产生,因而著作权法要先保护的合法权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7条规定: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行使权利,不得损
    2023-06-08
    298人看过
换一批
#合同订立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免责条款是指当事人约定的条款,用于免除或限制其未来的合同责任。免责条款通常由合同一方写入合同或格式合同,作为明确或隐含的意义要约,以获得另一方的承诺,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在现实生活中,写合同免责条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写过度加重对方风... 更多>

    #免责条款
    相关咨询
    • 简述经济法的法律属性
      四川在线咨询 2023-02-13
      经济法的法律属性有两种: 1、第三法域之法 随着国社二元结构的崩溃,公法和私法的界限被突破,具有公私法兼容的第三法域——经济法便应运而生。虽然有学者认为还应该坚持公法与私法的二元分类,但是法律实质是一门手艺,一门追求公正和自由的艺术,坚持某种划分、某种标准的亘古不变,是一种教条主义。在个人与国家各自领域之间,已经形成了以社会为过渡体的一个独立存在于其他法域的独特法域。 在德国法学理论中,承认经
    • 简述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什么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及其法律责任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04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经济法的主体,是指在经济管理和协调过程中依法独立享受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享有经济权利的当事人称为权利主体,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称为义务主体,它们是经济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 (1)政府及其经济管理机关具有主导性。 经济法是体现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因此代表国家进行干预的政府及其经济管理机关在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具有主导性。所谓主导性是指任何一种经济
    • 简述大经济法(广义经济法)的组成部分
      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29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要从以下三点把握这个概念:(一)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二)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三)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现法学界权威认为:经济法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经济法
    • 简述经济法的本质和功能请教大神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30
      经济法是延续XX的法学理论,现在已经很少使用这一名词了,已经被废弃。
    • 简述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08-22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一、法律关系的产生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如某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了合同,主体双方就产生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此时,受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关系即告产生。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二、法律关系的变更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发生变化。 1)主体变更主体变更,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数目增多或减少,也可以是主体改变。在合同中,客体不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