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次挪用公款数额如何计算问题
对于多次挪用公款数额如何计算的问题,1998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4条规定:多次挪用公款不还,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然而,从目前司法实践来看,这一司法解释不但无法适应实际需要,而且产生了难以解决的冲突。具体而言:
1、《解释》对多次挪用公款的情形只列举了多次挪用公款不还和多次挪用公款、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两种情形,没有穷尽多次挪用公款的所有情形。实践中,除了上述两种情形外,还存在多次挪用公款、每次均分别归还和多次挪用公款,在前次挪用的公款部分归还的情况下又挪用公款的情形,因此这两种多次挪用公款情形下的数额认定问题司法解释没有涉及,实践中仍无法解决。
2、对于多次挪用公款、以后次挪用公款归还前次挪用公款的情形,如果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则实践中对于多次挪用公款并每次以后次挪用公款归还前次挪用公款,但案发时已全部归还情形下的数额认定问题难以处理。因为这时挪用公款的数额已为零。以此可以推断,挪用公款不论多少次,也不管数额大小及其用途,只要在案发前归还了,就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如果能这样理解,那么则与《解释》第2条关于挪用正在生息或者需要支付利息的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但在案发前全部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案发前全部归还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在案发前部分或者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的规定相冲突。
3、可能导致罪刑失衡。例如,某甲每次挪用公款10万元用于个人进行营利活动,一年内共挪用了5次,每次均是归还后再挪用,至案发前尚有10万元未还,此案根据《解释》第2条规定应当认定甲挪用40万元。而某乙,同样是挪用公款10万元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连续4次挪用分别用于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至案发前有10万元未还,此案的挪用数额却只能认定为10万元。就两案的社会危害性而言,某乙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绝不小于某甲的行为,可是处理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见司法解释中的数额认定有悖于罪刑相适应原则。
那么,对于多次挪用公款的数额究竟如何认定呢笔者认为,在数额认定时应当结合挪用公款的犯罪构成,同时兼顾几种具体构成类型加以区别对待。第一,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因为不要求数额和时间的限制,行为人挪用公款数额的大小以及挪用时间均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多次挪用公款后公款是否归还以及是否以后次归还前次等案发前的归还情况,公款的使用权以及该罪的其他保护法益均已被实质侵害,因此应当将数额累计计算,至于归还与否的事实可以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第二,营利活动型的挪用公款因为要求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当行为人多次挪用的数额均达到较大的标准时,类似于非法活动型的挪用,不管是多次挪用不归还,还是以后次挪用归还前次挪用,法益侵害的实质体现在数额的累计上,因此应当累计计算,而不是以案发时实际未还的数额为准。第三,超期未还型的挪用公款,要求每次挪用数额较大、时间必须是超过三个月未还方可构成犯罪,所以,对于超期未还型的多次挪用的行为,必须是以挪用公款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数额来认定。如果是多次挪用公款用于非法活动和营利活动以外的个人生活消费,后次挪用的公款在前次尚未超过三个月即归还的,前次不构成犯罪,但如前后挪用数额均达到数额较大的,时间上应当累计计算,如前次挪用数额未达到数额较大的,时间就不累计计算,后次在案发时如果超过三个月的,以案发时实际未还的数额认定;如果挪用到案发时,时间累计尚未超过三个月的,则认定为无罪;如果每次挪用均符合法定条件超过三个月未还,尽管是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我们认为每次挪用均是对法益的实质侵害,同样以累计计算。行为人多次挪用公款,每次的数额均未达到较大的标准,每次挪用行为单独不构成犯罪,但由于是多次挪用,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笔者认为应当将其数额累计计算,以免行为人以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二)多次挪用公款是否属于情节严重的问题
《解释》第3条规定: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挪用公款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和公款的使用权。挪用是改变用途,将公款挪作私用,但是最终还要归还。因此,本罪并未从根本上侵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由于挪用公款只侵犯对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并未侵犯对公款的处分权,其危害性大小体现在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用途、数额的大小、占用的时间长短以及挪用公款手段和因挪用公款带来的其他后果等方面。因此《解释》将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和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认定为情节严重无疑是正确的。但《解释》将多次挪用公款作为情节严重的情形,笔者认为不妥。实践中,如果不加区别地将多次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都认定为情节严重,就会导致显失公平,罪刑不相适应。因为挪用公款不仅存在归还型多次挪用和未归还型多次挪用,而且还存在着挪用公款数额不尽相同的情形,同时《解释》对数额较大和巨大的规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某甲每次挪用公款2万元用于个人进行营利活动,一年内共挪用了5次,至案发前10万元未还,此案根据《解释》第3条规定应当认定其多次挪用,属于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而某乙,同样是挪用公款10万元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一年后案发,10万元未还,根据《解释》此案因未达到数额巨大,而不属于情节严重,只能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就社会危害性而言,某乙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要大于某甲,可是处理结果却截然相反,因此司法解释中将多次挪用公款作为情节严重来认定存在不妥之处。笔者建议取消将多次挪用公款作为情节严重的情形,取而代之以挪用时间长短来认定情节是否严重。可以表述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超过9个月未还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虽未达到数额巨大,但达到数额巨大80%且挪用时间超过1年的;或者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虽未达到数额巨大,但达到数额巨大80%且挪用时间超过3年的属于情节严重。
追诉时效司法解释中存在的问题
挪用公款罪的追诉期限如何计算,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关于挪用公款罪如何计算追诉时效期限问题的批复》中专门作了规定,即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从挪用行为实施完毕之日起计算;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从挪用公款罪成立之日起计算。挪用公款行为有连续状态的,犯罪的追诉期限应当从最后一次挪用行为实施完毕之日或者挪用成立之日起计算。这个规定存在以下问题:两个都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以后才归还,离挪用时刚好超过5年被发现的案件,其中一个因为是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营利活动而过了追诉期限,未受到司法追究,另外一个因为不是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营利活动,是用于其他活动而未过追诉期限要受到司法追究。这样使立法本身对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加以从重打击的效果难以实现;同时,对犯罪情节相对较轻,进行其他活动的挪用公款行为进行追究,显失公平。因此笔者认为:挪用公款罪的追诉期限应当统一从挪用公款归还之日起计算,挪用公款未还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理由是: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并不损害公款的处分权,如果被挪用的公款未归还,那么该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一直被侵犯,挪用公款的危害并未消除,仍然处于一种继续状态,等到公款归还时,损害公款的行为才终了。
有人认为挪用公款罪是即成犯,无论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还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一经实施终了,即完全具备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既遂,它不具有时间持续性的特征,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对挪用公款犯罪的追诉期限是以犯罪成立之日起计算。笔者认为,挪用公款罪属于继续犯而不是即成犯。继续犯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施之时直至其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段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状态。挪用公款罪完全符合上述特征。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通常在公款挪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公款归还的一段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状态,被挪用的公款在未归还前,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仍然被实质侵害。根据我国刑法第89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由于挪用公款犯罪行为有继续状态,应当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故挪用公款罪的追诉期限应当统一从挪用公款归还之日起计算,挪用公款未还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
鉴于中国法律,不存在保释问题
234人看过
-
刑诉法司法解释见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430人看过
-
认定挪用公款罪时存在的问题:
456人看过
-
当前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
245人看过
-
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322人看过
-
驾驶证过期问题在交通法中的解释
135人看过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罚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刑罚的裁量也必须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所以罪刑相适应原则也是实现刑罚目的的需要。... 更多>
-
刑诉法司法解释见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311、初具雏形的强制见证模式弊端凸显 2、见证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3、见证人权利义务尚属法律空白 4、违反见证程序证据的效力不明。
-
共同犯罪的司法解释中止的问题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2-02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共同犯罪中止犯罪作出司法解释。根据刑法,中止犯罪是犯罪过程的一种表现,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是中止犯罪。对中止犯,无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合同法122条在实务中存在哪些解释适用难题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06本条规定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民法界议论的热点课题,如何解决责任竞合,多数意见是允许受害人单一选择请求权的主张,认为受害人要么请求侵害人承担违约的民事责任,要么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二者只能择一,不得行使两个请求权。违约
-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陕西在线咨询 2022-01-27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从问题根源分析开始。可以采取以下流程:1、例举出工作中的问题清单。2、把影响最大的三项筛选出来。3、逐项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用鱼骨图。就是连续问为什么的方式直到找到问题根源。4、针对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罗列。5、选择一个可行的开始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6、最终问题解决后进行总结,并延伸到类似事件中。
-
继承的司法解释的问题云南在线咨询 2022-06-141.继承从被继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时开始。 失踪人被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判决中确定的失踪人的死亡日期,为继承开始的时间。 2.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