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挪用司法解释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18 11:24:39 175 人看过

(一)多次挪用公款数额如何计算问题

对于多次挪用公款数额如何计算的问题,1998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4条规定:多次挪用公款不还,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然而,从目前司法实践来看,这一司法解释不但无法适应实际需要,而且产生了难以解决的冲突。具体而言:

1、《解释》对多次挪用公款的情形只列举了多次挪用公款不还和多次挪用公款、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两种情形,没有穷尽多次挪用公款的所有情形。实践中,除了上述两种情形外,还存在多次挪用公款、每次均分别归还和多次挪用公款,在前次挪用的公款部分归还的情况下又挪用公款的情形,因此这两种多次挪用公款情形下的数额认定问题司法解释没有涉及,实践中仍无法解决。

2、对于多次挪用公款、以后次挪用公款归还前次挪用公款的情形,如果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则实践中对于多次挪用公款并每次以后次挪用公款归还前次挪用公款,但案发时已全部归还情形下的数额认定问题难以处理。因为这时挪用公款的数额已为零。以此可以推断,挪用公款不论多少次,也不管数额大小及其用途,只要在案发前归还了,就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如果能这样理解,那么则与《解释》第2条关于挪用正在生息或者需要支付利息的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但在案发前全部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案发前全部归还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在案发前部分或者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的规定相冲突。

3、可能导致罪刑失衡。例如,某甲每次挪用公款10万元用于个人进行营利活动,一年内共挪用了5次,每次均是归还后再挪用,至案发前尚有10万元未还,此案根据《解释》第2条规定应当认定甲挪用40万元。而某乙,同样是挪用公款10万元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连续4次挪用分别用于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至案发前有10万元未还,此案的挪用数额却只能认定为10万元。就两案的社会危害性而言,某乙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绝不小于某甲的行为,可是处理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见司法解释中的数额认定有悖于罪刑相适应原则。

那么,对于多次挪用公款的数额究竟如何认定呢笔者认为,在数额认定时应当结合挪用公款的犯罪构成,同时兼顾几种具体构成类型加以区别对待。第一,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因为不要求数额和时间的限制,行为人挪用公款数额的大小以及挪用时间均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多次挪用公款后公款是否归还以及是否以后次归还前次等案发前的归还情况,公款的使用权以及该罪的其他保护法益均已被实质侵害,因此应当将数额累计计算,至于归还与否的事实可以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第二,营利活动型的挪用公款因为要求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当行为人多次挪用的数额均达到较大的标准时,类似于非法活动型的挪用,不管是多次挪用不归还,还是以后次挪用归还前次挪用,法益侵害的实质体现在数额的累计上,因此应当累计计算,而不是以案发时实际未还的数额为准。第三,超期未还型的挪用公款,要求每次挪用数额较大、时间必须是超过三个月未还方可构成犯罪,所以,对于超期未还型的多次挪用的行为,必须是以挪用公款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数额来认定。如果是多次挪用公款用于非法活动和营利活动以外的个人生活消费,后次挪用的公款在前次尚未超过三个月即归还的,前次不构成犯罪,但如前后挪用数额均达到数额较大的,时间上应当累计计算,如前次挪用数额未达到数额较大的,时间就不累计计算,后次在案发时如果超过三个月的,以案发时实际未还的数额认定;如果挪用到案发时,时间累计尚未超过三个月的,则认定为无罪;如果每次挪用均符合法定条件超过三个月未还,尽管是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我们认为每次挪用均是对法益的实质侵害,同样以累计计算。行为人多次挪用公款,每次的数额均未达到较大的标准,每次挪用行为单独不构成犯罪,但由于是多次挪用,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笔者认为应当将其数额累计计算,以免行为人以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二)多次挪用公款是否属于情节严重的问题

《解释》第3条规定: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挪用公款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和公款的使用权。挪用是改变用途,将公款挪作私用,但是最终还要归还。因此,本罪并未从根本上侵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由于挪用公款只侵犯对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并未侵犯对公款的处分权,其危害性大小体现在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用途、数额的大小、占用的时间长短以及挪用公款手段和因挪用公款带来的其他后果等方面。因此《解释》将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和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认定为情节严重无疑是正确的。但《解释》将多次挪用公款作为情节严重的情形,笔者认为不妥。实践中,如果不加区别地将多次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都认定为情节严重,就会导致显失公平,罪刑不相适应。因为挪用公款不仅存在归还型多次挪用和未归还型多次挪用,而且还存在着挪用公款数额不尽相同的情形,同时《解释》对数额较大和巨大的规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某甲每次挪用公款2万元用于个人进行营利活动,一年内共挪用了5次,至案发前10万元未还,此案根据《解释》第3条规定应当认定其多次挪用,属于情节严重,依法应当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而某乙,同样是挪用公款10万元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一年后案发,10万元未还,根据《解释》此案因未达到数额巨大,而不属于情节严重,只能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就社会危害性而言,某乙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要大于某甲,可是处理结果却截然相反,因此司法解释中将多次挪用公款作为情节严重来认定存在不妥之处。笔者建议取消将多次挪用公款作为情节严重的情形,取而代之以挪用时间长短来认定情节是否严重。可以表述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超过9个月未还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虽未达到数额巨大,但达到数额巨大80%且挪用时间超过1年的;或者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虽未达到数额巨大,但达到数额巨大80%且挪用时间超过3年的属于情节严重。

追诉时效司法解释中存在的问题

挪用公款罪的追诉期限如何计算,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关于挪用公款罪如何计算追诉时效期限问题的批复》中专门作了规定,即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从挪用行为实施完毕之日起计算;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从挪用公款罪成立之日起计算。挪用公款行为有连续状态的,犯罪的追诉期限应当从最后一次挪用行为实施完毕之日或者挪用成立之日起计算。这个规定存在以下问题:两个都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以后才归还,离挪用时刚好超过5年被发现的案件,其中一个因为是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营利活动而过了追诉期限,未受到司法追究,另外一个因为不是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营利活动,是用于其他活动而未过追诉期限要受到司法追究。这样使立法本身对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加以从重打击的效果难以实现;同时,对犯罪情节相对较轻,进行其他活动的挪用公款行为进行追究,显失公平。因此笔者认为:挪用公款罪的追诉期限应当统一从挪用公款归还之日起计算,挪用公款未还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理由是: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并不损害公款的处分权,如果被挪用的公款未归还,那么该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一直被侵犯,挪用公款的危害并未消除,仍然处于一种继续状态,等到公款归还时,损害公款的行为才终了。

有人认为挪用公款罪是即成犯,无论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还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一经实施终了,即完全具备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既遂,它不具有时间持续性的特征,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对挪用公款犯罪的追诉期限是以犯罪成立之日起计算。笔者认为,挪用公款罪属于继续犯而不是即成犯。继续犯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施之时直至其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段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状态。挪用公款罪完全符合上述特征。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通常在公款挪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公款归还的一段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状态,被挪用的公款在未归还前,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仍然被实质侵害。根据我国刑法第89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由于挪用公款犯罪行为有继续状态,应当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故挪用公款罪的追诉期限应当统一从挪用公款归还之日起计算,挪用公款未还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9日 03:5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罪刑相适应原则相关文章
  • 目前房地产转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存在问题1、违法交易在一定范围内,房地产转让当事人不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交易,而是搞“地下”交易,甚至签订虚假协议,逃避稽查。其原因是为了逃避管理,偷漏国家税收,偷漏、少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结果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以单位进行房改、集资建房等形式,非法转让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此现象优以县及建制镇和企业突出。3、职能机构不依法办事,个别工作人员违法办事。有些职能部门及其个别工作人员,为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私情,与转让当事人串通,伪造、变造相关文件,办理过程中不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法律规定要求提供的材料,就予办理。4、职能部门之间不协调,管理脱节就目前,涉及房地产转让负有职责的职能部门有土地、房管、城建、规划、财政及非职能的评估机构,但由于现阶段管理体制的问题,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就给违法交易等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管理脱节,曾一度出现且现仍有些
    2023-06-10
    465人看过
  • 贷款被挪用的司法解释
    法律综合知识
    一、贷款被挪用的司法解释贷款被挪用的司法解释如下:1、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2、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二、挪用公款公用是否违法挪用公款公用是否违法,视情况而定。1、如果公款是未经批准,当事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违法的情况下使用的,就是属于挪用的行
    2024-01-13
    134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解释见证人存在什么问题?
    一、我国现行刑事见证人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1、立法上的不足。《刑事诉讼法》第131条规定,“勘验、检查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在搜查的时候,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从这两条规定来看,新《刑事诉讼法》对选取刑事见证人的标准及刑事见证人的任职资格仍然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各地在侦查活动中对刑事见证人使用的标准也不一致,刑事见证人使用的随意性难以避免。而“其他见证人”如何界定法律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补充解释,一定程度上给该制度的适用带来漏洞。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勘验时,人民检察院应当邀请二名与案件无关的见证人在场。”“与案件无关”作为一种笼统的表述,无疑会使刑事见证人使用随意性的趋势更为明显,进而软化、弱化、虚化刑事见证制度本身。因此,上述法律规定均暴露了我国现行刑事见证制度
    2023-06-03
    217人看过
  • 传销法律问题司法解释
    关于传销组织层级及人数的认定问题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组织,其组织内部参与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应当对组织者、领导者追究刑事责任。网络传销案件应该怎么判刑行为人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关于办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一、关于传销组织层级及人数的认定问题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
    2023-07-06
    367人看过
  • 逮捕措施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各级检察机关基本上都能准确运用法律规定,积极履行职责,依法打击犯罪,维护了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但检察机关在执行中也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就逮捕措施的适用而言,检察机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对证据条件的要求偏高。虽然刑事诉讼法已将逮捕的首要条件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修改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放宽了逮捕措施适用的条件,但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环节,因担心法庭审理中出现证据不足的问题,而在批捕环节就要求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其主要表现是:一些案件的不批准理由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不是以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为由。由于检察机关在批捕环节中的证据要求偏高,导致一些应予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未被逮捕,造成案件的降格处理或流失。二、对法律规定的内涵把握得不够准确。国家赔偿法关于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做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的规定,立法目
    2023-06-11
    255人看过
  • 合同中标的物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如果合同的标的是以某项确定的事物作为标的物的,则该标的物不存在,合同则无效,因为标的物不存在合同就无法履行,自然合同就是无效的。但是如果合同的标的是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则不存在实际的标的物的,该合同也有效。标的物不存在合同是否成立合同内容中必须包括标的物,标的物不存在的合同不成立。《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合同主要条款与示范文本】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当事
    2023-08-12
    122人看过
  • 公款私存问题的法律解释是什么?
    公款私存不能认定挪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帐内私存,是指虽然纳入单位法定会计帐簿、法定科目,但却未按规定存放资金。如财务人员将收取的现金或单位的银行存款违规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同时在单位现金、银行存款科目上反映;2、帐外私存,在单位法定会计帐簿、法定帐目外以个人名义存放资金。另外,实践中还存在一种情况,如财务人员为了获取利息而将公款秘密私设单位账户存放,公款最终归还单位,利息据为已有。在这种情况下,虽不是以个人名义存放资金,但实质上仍是公款私存,可视为公款私存的一种特殊形式。挪用公款罪能判缓刑吗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分子依法正确适用缓刑的若干规定》(1996年6月26日)规定,对下列挪用公款犯罪分子可不适用缓刑:(1)犯罪行为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2)没有退赃,无悔改表现的;(3)犯罪动机、手段等情节恶劣,或将赃款用于走私、赌博等非法活动的;(4)
    2023-07-04
    200人看过
  • 信用证在结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进口方所存在的问题1.1.1出口方货物没有按照双方贸易合同的要求无论出口方的货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或是数量问题,因为信用证不和双方的贸易合同相联系,不受到合同的制约,所以银行需要根据信用证所规定的条款对进口方的相关权利和义务承担责任,假如出口方给予的信用证与单据相符合,所以不管货物是否存在质量问题,银行都要给出口方付款,所以进口方的利润就会受到损失。1.1.2出口方利用伪造单据进行财务诈骗因为在信用证结算的时候,信用证和贸易合同没有相关的联系,银行在支付的时候要根据单据相符,如果只是一致的原则来检查出口方是否符合单据所给出的条件,银行也没有责任去判断出口方提供的资料是否具有真实性,所以当出口方想通过伪造的单据来骗取进口方货款的时候,进口方没有充足的方法去检测,所以进口方面临着很大的风险。1.1.3出口方和物流公司勾结签订伪造的虚假提货清单信用证在结算的时候银行一般会要出口企业给予证明货
    2023-06-06
    259人看过
  • 电子数据在司法运用中存在的难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越来越信息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现有的法律制度带来了冲击。近年来,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中,相关数字信息也作为证据进入诉讼程序。这些数字信息的认定带来了很多难题,因而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热议的话题。在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证据种类中,新增了电子数据。这意味着长期以来被理论所探讨的电子数据正式被立法确认,成为了一种法定证据形式。但是相关法律规定的十分简略,只是确认了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至于其概念、证据力、证明力、司法运用等则都没有明确规定,由此在司法实践中产生许多不便,因此加强电子数据证据的研究,逐步构建起有关电子数据证据的规则体系,是我国电子数据证据立法的必由之路。但是电子证据的适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一)电子数据很难适用于传统证据理论。电子数据由于其自身证明案件事实的特殊性,导
    2023-06-06
    187人看过
  • 举证责任确定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商诉讼与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似乎早已明确,一般认为不存在问题。如民商诉讼的“谁主张谁举证”,行政诉讼中的“举证倒置”基本原则诉讼当事人、诉讼代理人以及法官都熟知在心。而在众所周知的事项中,人们又往往忽视常见问题,在诉讼中,双方均竭尽全力地举证,实践中根本找不到只有一方举证的官司。这就带来了,什么样的主张由谁举证的划分问题。例如在某商品房购买者(原告)在办理房屋产权证过程中,发现房在出售后被抵押,无法办到产权证,故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人民法院依法撤销房管局房屋抵押登记具体行为,在该案行政诉讼中,原告已向人民法院提交了证明该房管局房屋抵押登记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合法的证据,即该商品房抵押登记在出售之后的证据。而被告房管局却依照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的“第一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
    2023-06-13
    367人看过
  • 我国司法鉴定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例一]伤者陈某某(男,16岁,学生),自述于1997年3月30日下午3时许因同学与其打招呼没有反应而被同学打伤头面部和腹部等处,后到厦门市湖里区医院就诊。1997年5月27日,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委托厦门市检察院法医室对伤者进行伤情鉴定。厦门市检察院法医室在受理本案过程中,听伤者家属说曾在法院作过鉴定,并有中级法院出具的鉴定书[详见(1997)厦中法医鉴定087号].检察法医对伤者进行检验后,认为与法院的鉴定结论不一致,曾建议委托单位送到权威部门鉴定,但委托单位未采纳,于是检察法医作出了自己的鉴定结论[详见厦检技医学(1997)028号].公安分局也按检察院的法医鉴定结论对打人的同学作出治安处罚决定。事后由于赔偿问题本案一直未能解决。1998年12月29日,厦门市政法委协调处召集公检法三机关的法医讨论关于陈某某的伤情鉴定问题,建议由三家共同对陈某某的伤情进行重新鉴定。但是会上公检法三家
    2023-06-25
    77人看过
  • 罪刑法解释中的徇私枉法问题
    徇私枉法罪的刑法解释: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使之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令之受追诉,或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会被人民法院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会被人民法院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会被人民法院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徇私枉法罪和滥用职权罪区别滥用职权罪与徇私枉法罪的主观方面都表现为故意,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主体上的区别。滥用职权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枉法罪的主体主要是司法工作人员中从事侦查、检察、审判工作的人员。2.客体上的区别。滥用职权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徇私枉法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3.客观方面的不同。滥用职权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徇私枉法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徇私、徇情枉法的行为。法律依据
    2023-07-02
    139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中司法鉴定的规定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鉴定的启动中存在的问题司法鉴定启动问题是鉴定程序的起点,又是一个国家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问题。在设置鉴定的启动权时,必须充分实现对当事人双方的平等对待,防止双方的权利失衡。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颁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当事人申请鉴定经人民法院同意后,由当事人协商确定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第二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鉴定请求权,一方当事人自
    2023-05-04
    302人看过
  • 有关民事调解问题的司法解释
    为了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调解民事案件,及时解决纠纷,保障和方便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节约司法资源,结合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当事人在和解过程中申请人民法院对和解活动进行协调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审判辅助人员或者邀请、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事协调活动。民事调解工作的原则1、调解工作原则(1)依法原则,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2)自愿平等原则,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2、调解工作纪律(1)不得徇私舞弊;(2)不得对纠纷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3)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5)不得吃请受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人民法院对
    2023-07-05
    91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罚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刑罚的裁量也必须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所以罪刑相适应原则也是实现刑罚目的的需要。... 更多>

    • 刑诉法司法解释见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31
      1、初具雏形的强制见证模式弊端凸显 2、见证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3、见证人权利义务尚属法律空白 4、违反见证程序证据的效力不明。
    • 共同犯罪的司法解释中止的问题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2-02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共同犯罪中止犯罪作出司法解释。根据刑法,中止犯罪是犯罪过程的一种表现,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是中止犯罪。对中止犯,无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合同法122条在实务中存在哪些解释适用难题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06
      本条规定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民法界议论的热点课题,如何解决责任竞合,多数意见是允许受害人单一选择请求权的主张,认为受害人要么请求侵害人承担违约的民事责任,要么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二者只能择一,不得行使两个请求权。违约
    •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1-27
      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从问题根源分析开始。可以采取以下流程:1、例举出工作中的问题清单。2、把影响最大的三项筛选出来。3、逐项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用鱼骨图。就是连续问为什么的方式直到找到问题根源。4、针对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罗列。5、选择一个可行的开始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6、最终问题解决后进行总结,并延伸到类似事件中。
    • 继承的司法解释的问题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6-14
      1.继承从被继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时开始。 失踪人被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判决中确定的失踪人的死亡日期,为继承开始的时间。 2.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