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职员工如何应对公司诽谤
离职员工对公司诽谤的处理方式是,公司可以与员工协商,要求其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更正或者删除诽谤内容等责任。如果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还可以要求员工赔偿。协商不成的,可以请第三方调解或者向法院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八条,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一条,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获得的荣誉称号应当记载而没有记载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记载;获得的荣誉称号记载错误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更正。
二、公司诽谤员工立案标准
公司诽谤员工立案标准: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三、公司诽谤员工的起诉流程
公司诽谤员工直接去法院起诉,流程如下:
1.原告到法院起诉,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起诉状;
2.法院立案审查,审查只是形式上的审查,只要符合立案的标准,即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事实请求和理由;
3.法院排期开庭;
4.法院通知当事人到案,开庭进行审理;
5.作出判决并且宣判民事诉讼的判决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名誉权和荣誉权 第一千零二十八条 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
离职员工诽谤如何处理
171人看过
-
公司面对离职员工的恶意诽谤应该怎么做
410人看过
-
员工离职对公司诽谤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114人看过
-
员工涉嫌诽谤公司,如何处理?
315人看过
-
员工离职后造谣诽谤公司违法吗
241人看过
-
公司处理离职员工恶意诽谤的方法
397人看过
-
如何看待离职员工诽谤公司的行为湖北在线咨询 2022-12-31按照《刑法》规定,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商业信誉,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一经营者的经济能力、信用状况等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即该经营者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名誉的地位。商品声誉,是指社会公众对一经营者的商品性能、品质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即该商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
如何处理公司诽谤员工新疆在线咨询 2023-03-19按照《刑法》规定,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商业信誉,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一经营者的经济能力、信用状况等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即该经营者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名誉的地位。商品声誉,是指社会公众对一经营者的商品性能、品质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即该商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
2022年离职员工对公司诽谤要怎样处理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29按照《刑法》规定,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商业信誉,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一经营者的经济能力、信用状况等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即该经营者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名誉的地位。商品声誉,是指社会公众对一经营者的商品性能、品质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即该商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
公司对员工侮辱和诽谤该如何处理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1-21根据刑法规定,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和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商业信誉是指公众对某一经营者的经济能力和信用状况的社会评价,即经营者在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和声誉地位。 商品声誉是指公众对一个经营者商品性能和质量的社会评价,即商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果员工恶意损害公司声誉,损害
-
员工离职对公司诽谤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辽宁在线咨询 2022-07-02原公司在员工离职后通告中诽谤离职员工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持相关证据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或者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消除影响,对因此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