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盗窃犯罪的既遂标准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5-05 20:43:07 447 人看过

盗窃罪在任何国家都是案发率最高的国家,在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对盗窃罪的量刑包括了从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的所有刑种。依照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虽然未遂犯与既遂犯法定刑原则上相同,但现行刑法的法定刑幅度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对未遂犯的处罚完全可以轻于既遂犯,在实践中通常也是轻于既遂犯,减轻处罚的实例也不少。因此既遂还是未遂,直接影响量刑的幅度。而对盗窃既遂与未遂的准确区分与界定,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一直有多种标准。

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接触说、隐匿说、转移说、失-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失-控或控制说等。接触说是指行为人的手接触到盗窃罪的行为对象时就是既遂。隐匿说是指行为人将财物隐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场所时就是既遂。转移说是指行为人将财物转移到其场所的就是既遂。上述三种学说在理论上和具体适用时均存在一定的弊端。我国刑法学界普遍认同后四种学说,即失-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和失-控或控制说。所谓失-控加控制说是以被盗财物是否脱离所有人或占有人的控制,而置于其本人实际控制之下来划分盗窃既遂与未遂。凡是已经使公私财物脱离所有人或占有人的控制,并且也已经置于行为人实际控制之下的,为盗窃既遂;尚未使公私财物脱离所有人或占有人控制,或者所有人或占有人虽然脱离控制,但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也未能取得对公私财物的实际控制的,为盗窃未遂。有观点认为,失-控说加控制说实际上等同于控制说,因为既然财物已经被行为人实际控制,那就表明失主已对财物失去控制,很难想象有行为人已经控制了财物而失主尚未对财物失去控制的那种情况。可见此说的侧重点仍然在于行为人对财物的实际控制,与控制说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笔者对此也有同感,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失-控加控制说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控制说的翻版。而失-控说或控制说则可以认定是失-控与控制说的总和。因此,目前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的盗窃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之争,实际上仍然可以归结为失-控说与控制说之争。

究竟失-控说和控制说何者更能准确地界分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呢?首先从控制说来看,控制说是指被盗窃财物置于行为人的实际控制下是才成立既遂。盗窃案件中行为人对财物的控制和失主对财物的失-控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用控制说或失-控说来解释某行为构成盗窃既遂或未遂均是可行的。但是,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着这种情况,即虽然失主已对财物失去了控制,但行为人却并未实际控制财物,比如行为人在房间内盗得财物后,将其扔出窗外,打算出门后再到楼下捡取,恰好让经过楼下的路人拾得并带走,司法实践中多以既遂认定。此时运用控制说进行解释显然无能为力。失-控说是指只要被害人丧失了对自己财物的控制,不管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该财物,都应当认定为盗窃既遂。因为盗窃行为是否侵害了他人财产,不是绝对取决于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产,而是取决于被害人是否丧失对自己的财产的控制。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产,不能改变被害人的财产实际上受侵害的事实。同样是上述行为人在房间内盗得财物后,将其掷出窗外,打算出门后再到楼下捡取,恰好让经过楼下的路人拾得并带走的行为用失-控说认定为盗窃既遂就可以得到很合理的解释。因为尽管行为人事后没能捡回了该财物,被害人的财产受到实际侵害的不会发生变化,理当认定为犯罪既遂。

根据刑法第23条第1款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行为没有具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即犯罪行为没有具备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从盗窃罪的犯罪构成来看,同样也是包含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四个部分。而准确区分盗窃既遂与未遂的关键取决于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客体,在于确定某一已经着手的盗窃行为最终是否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的行为。刑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法益,盗窃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或合法占有权,即财产所有人或占有人对自己所有或占有的财产享有的各项权利。如果犯罪行为人的盗窃行为已使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或占有权受到了损害,则可以认定为盗窃既遂,反之,则应认定为盗窃未遂,而不应当以行为人最终占有了所盗窃的财物作为既遂标准。如果将行为人最终占有了所盗窃的财物作为既遂标准,则行为人在逃离现场后隔一段时间又将财物返还,即事后返还财物”行为或行为人被抓获后被迫交出其所盗财物等均可作为犯罪未遂进行量刑,这显然是与司法实践相悖的,也是荒谬的。正如张明楷教授所称,一概以行为人实际控制财物为既遂标准的观点,过于重视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但轻视了对法益的保护;过于强调了盗窃行为的形式,但轻视了盗窃行为的本质”。总之,盗窃罪的本质在于行为侵犯了财产,而不在于行为人获得了财产,因此,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基本上应是失-控说,只有当被害人是否对财物失去控制不明确而能肯定行为人控制了财物时,也可以采取控制说作用认定未遂与既遂的标准。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31日 14:2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盗窃犯罪的既遂有什么标准
    1、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接触说、转移说、隐匿说、失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主张失控加控制说,即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或者行为人已经控制了所盗财物时,都是既遂。被害人的失控与行为人的控制通常是统一的,被害人的失控意味着行为人的控制。但二者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即被害人失去了控制,但行为人并没有控制财物,对此也应认定为盗窃既遂,因为本法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到底是社会危害性的区别。2、就盗窃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于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物,而在于被害人是否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没有理由以未遂论处。一、盗窃罪开庭家属要去吗盗窃罪经过侦查,审查起诉后,到达法院开庭审理了,则:1、如果犯罪嫌疑人属于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在讯问、审判时应当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2、如果犯罪嫌疑人属
    2023-02-14
    446人看过
  • 盗窃犯罪的既遂有什么标准
    一、盗窃犯罪的既遂有什么标准1、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接触说、转移说、隐匿说、失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主张失控加控制说,即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或者行为人已经控制了所盗财物时,都是既遂。被害人的失控与行为人的控制通常是统一的,被害人的失控意味着行为人的控制。但二者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即被害人失去了控制,但行为人并没有控制财物,对此也应认定为盗窃既遂,因为本法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到底是社会危害性的区别。2、就盗窃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于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物,而在于被害人是否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没有理由以未遂论处。二、盗窃罪开庭家属要去吗盗窃罪经过侦查,审查起诉后,到达法院开庭审理了,则:1、如果犯罪嫌疑人属于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在讯问、审判时应当通知法定代理
    2023-04-29
    253人看过
  • 盗窃犯罪既遂的标准是什么
    1、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接触说、转移说、隐匿说、失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主张失控加控制说,即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或者行为人已经控制了所盗财物时,都是既遂。被害人的失控与行为人的控制通常是统一的,被害人的失控意味着行为人的控制。但二者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即被害人失去了控制,但行为人并没有控制财物,对此也应认定为盗窃既遂,因为本法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到底是社会危害性的区别。2、就盗窃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于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物,而在于被害人是否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没有理由以未遂论处。3、法律依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一条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规定,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
    2023-02-16
    224人看过
  • 浅析行为犯的犯罪既遂问题
    一、行为犯的概念之争行为犯一说起源于大陆法系国家,在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受其判例法特色的影响,传统刑法理论一般没有把行为犯作为一种犯罪类型加以研究。只是在近些年来,随着英美法系国家制定法的增多,以及国际间刑法理论的交流,行为犯这一概念才得到有些学者的关注。因此,行为犯的概念深受大陆法系学者的影响,通常是把它作为结果犯的对应范畴进行理解的。但在表述上又可谓观点纷呈。总的说来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是从犯罪既遂的角度解释行为犯,即只要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就成立既遂的犯罪。这是占通说地位的观点。另一大类观点认为,判断是否是行为犯,应当从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或者说法律条文本身的规定来看,如果条文没有规定出特定犯罪结果,只规定出危害行为,那就是行为犯。笔者虽然基本赞同通说,对行为犯作这样的定义:行为犯就是指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无须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即可成立既遂的犯罪类型。考虑到把危
    2023-04-22
    458人看过
  • 盗窃罪的既遂标准是
    盗窃罪的既遂标准是行为人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既遂的刑事责任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入户盗窃的既遂标准百入户盗窃的既遂即为实施了入侵住宅的行为,无论是否偷盗得财物,均可以构成盗窃罪。我国《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二、盗窃罪的定罪数额标准是什么盗窃罪的定罪数额标准: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应当立案追诉。构成盗窃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三、盗窃罪即遂的认定标准是什么盗窃罪即遂的认定标准如下:如果行为人有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
    2023-02-22
    468人看过
  • 盗窃犯罪既遂的标准是怎样的
    1、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接触说、转移说、隐匿说、失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主张失控加控制说,即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或者行为人已经控制了所盗财物时,都是既遂。被害人的失控与行为人的控制通常是统一的,被害人的失控意味着行为人的控制。但二者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即被害人失去了控制,但行为人并没有控制财物,对此也应认定为盗窃既遂,因为本法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到底是社会危害性的区别。2、就盗窃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于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物,而在于被害人是否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没有理由以未遂论处。一、敲诈勒索罪的未遂和既遂怎样认定1、通常的情况下,敲诈勒索罪的完成形态属于结果犯,它的既遂与未遂均以行为人实现对财物的实际控制为标准,即行为人使用了恐吓、威胁等手段使被害人
    2023-03-07
    235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浅析盗窃犯罪的既遂标准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3-10
      盗窃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一)应考虑被害人对财物的控制权范围: 考虑被害人对财物的控制权范围是从空间范围上划定一个界线,将财物窃离物主的控制范围的,应为既遂,否则为未遂。 (二)应考虑被盗财物的特征: 主要包括财物的性质、形状、重量、体积等。 1、盗窃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一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记名不挂失的,如国库券、无记名股票等,其特点是义务人只对证券持有人负责给付义务,也就是“认券不认人”。
    • 盗窃罪既遂的标准
      陕西在线咨询 2021-11-20
      1、盗窃罪以行为人非法占有被盗财物为标准。该标准应准确理解为行为人对被盗财产的实际控制,包括财产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对财产的失控和行为人对财产的控制。把握盗窃即遂标准,不仅有助于对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而且还会影响对介入犯罪行为的正确认识:即遂后介入,不能构成共犯。2、盗窃特定状态下财产行为的定性。一般而言,盗窃行为取得他人财物即告完成,但如果盗窃财物处于特定状态,如保险柜、信用卡等,行为人的盗窃行为
    • 盗窃罪既遂的标准
      甘肃在线咨询 2021-11-23
      盗窃既遂应以财产所有人或者保管人是否丧失财产所有权为标准。财产所有人或者保管人丧失财产所有权的,视为盗窃既遂;财产所有人或者保管人未丧失财产所有权的,视为盗窃未遂。
    • 盗窃罪的既遂标准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02
      只要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就会构成盗窃罪的既遂。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
    • 盗窃罪既遂标准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3-09
      盗窃罪的既遂标准应以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是否丧失对财物的占有权即控制为标准,凡是盗窃行为已使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实际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的,即为盗窃既遂;而财物尚未脱离所有人或保管人的控制的,为盗窃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