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的法律风险与应对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10 16:45:36 160 人看过

在朋友圈诽谤可以起诉。诽谤是指无中生有、随便说别人坏话、随意破坏别人名誉的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严禁侮辱、诽谤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

政府红头文件可以发朋友圈吗

触犯。这样会使文件不真实,也有损文件的威信触犯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对红头文件的发布形式有规范化要求,而不是通过朋友圈进行转发。行政规范性文件经审议通过或批准后,由制定机关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印发,并及时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公示栏等公开向社会发布,不得以内部文件形式印发执行,未经公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依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可能影响政府形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部门要做好出台时机评估工作,在文件公布后加强舆情收集,及时研判处置,主动回应关切,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访谈、专家解读等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等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0日 14:0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文章
  • 网络诽谤的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
    网络诽谤指的是行为人故意散布虚假的信息,且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了他人名誉的行为。网络诽谤的行为是违法的,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如果诽谤的信息被点击的次数,在五千次或者被转发的次数在五百次,就可以认定为诽谤罪中情节严重的情况,处拘役、管制、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网络诽谤怎么处理?遭遇网络诽谤的,应这样处理:当事人可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后向辖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构成诽谤罪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
    2023-07-01
    135人看过
  • 网络谣言和诽谤的法律责任与惩罚
    一、网络谣言和诽谤的法律责任与惩罚网络谣言和诽谤的法律责任与惩罚是:违反治安管理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侮辱、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二、网络散布谣言犯罪可以保释吗网络散布谣言犯罪可以保释,只要嫌疑人符合以下条件: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
    2023-09-08
    306人看过
  • 面对网络诽谤应怎样处理
    一、面对网络诽谤应怎样处理网络诽谤他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是指以暴力的方式捏造虚假事实给他人生活带来影响的、或者是散播谣言诽谤他人的行为,一般的诽谤罪是自诉案件,不告不理,告诉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二、刑法侮辱诽谤罪怎样处理刑法规定侮辱诽谤罪的处理如下: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
    2024-01-12
    108人看过
  • 法律视角下的网络诽谤成因及对策
    网络诽谤的成因分析一、儒教文化所张扬的惩恶扬善思想在我国网民心中根深蒂固。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儒家提倡的德治、人治等都体现了惩恶扬善的思想,儒家主张“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主张“人治”,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的思想。同情心、知耻辱等使网民们获得了惩恶扬善的表面正当性。前面提到的首例“网络暴力”案就是这种惩恶扬善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一场网络声讨行动,案件的起因源于今年早些时候王菲的妻子姜岩跳楼自杀,大旗网不惜版面,以《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为题进行
    2023-02-24
    105人看过
  •  处理网络诽谤与诬告的方法
    这篇文章讲述了网络诬告诽谤行为的处理方式。受害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名誉权。如果对方侵犯名誉权情节严重,受害者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文章强调如果行为严重,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被害人向法院提供证据有困难,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针对网络上的诬告诽谤行为,处理方式包括民事诉讼。在此过程中,受害者可以依据对方侵犯其名誉权的事实,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停止侵权、消除不良影响,并赔偿相关损失。如果对方的行为严重,受害者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针对网络诬告诽谤行为,如何处理?针对网络诬告诽谤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公
    2023-08-29
    58人看过
  •  网络散布谣言诽谤如何应对?
    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诋毁他人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可能涉及犯罪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的污蔑诽谤行为可以报警处理,对相关人员处以行政处罚。若侮辱、诽谤行为构成涉嫌构成侮辱、诽谤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控告。侮辱罪和诽谤罪属于亲告罪,应当由被害人自行向法院起诉控告。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诋毁他人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若情节严重,可能涉及犯罪行为,这类行为将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对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的污蔑诽谤行为,可以报警处理,对相关人员处以行政处罚。污蔑、诽谤行为构成涉嫌构成侮辱、诽谤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控告。侮辱罪和诽谤罪属于亲告罪,应当由被害人自行向法院起诉控告。网上诽谤如何处理网上诽谤是一种常见的网络侵权行为,对于受害者的心理和名誉造成极大的伤害。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针对
    2023-12-04
    329人看过
  • 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网络诽谤
    遭遇侮辱诽谤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处理:一、与侵权人协商,要求其停止侮辱诽谤行为,并为自己恢复名誉,向自己赔礼道歉,并赔偿自己因此受到的损失。二、如果无法协商解决的,则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三、被侵权人也可以直接报警处理。四、如果对方的侮辱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已经构成犯罪的,则被侵权人可以直接提起刑事自诉。侮辱诽谤罪可以罚钱吗可以罚钱,认定为诽谤罪的处罚金额是: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5000元。诽谤、侮辱他人的,可以报警,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等,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辱诽谤构成犯罪的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公共场合侮辱诽谤,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诽谤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
    2023-08-11
    353人看过
  •  防止网络侵权:应对诽谤和诈骗的方法
    公民遭受网络诽谤时,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前往所属公安机关报案。报案人可以了解案件处理进展情况,不必了解被转发或点击次数。公安机关将依法通知报案人相应情况,并提供所需材料。建议公民报案时先与受案单位联系,确定所需材料后备齐相关资料前往报案。如果公民遭受网络诽谤,他们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并前往所属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将会依法展开调查,并且在此期间,报案人可以向他们报案单位咨询案件处理进展情况。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被转发500次或点击5000次”是以实际点击为准,相关统计情况属于公安机关侦查工作,报案人并不需要了解。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公安机关将依法通知报案人相应情况。3、报案人所需准备的材料是视具体案情而定的,不同案情所需报案材料将有差异。因此,建议公民报案时先与受案单位联系,确定所需材料后备齐相关资料前往报案。网
    2024-01-01
    445人看过
  • 网络诽谤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山东青年段磊诽谤案,段磊起初不仅被公安刑拘,而且还遭逮捕审判,后公安机关以“证据不足”为由撤案,公检法主要负责人向段磊家人公开赔礼道歉。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案最终以“陕西省首例网络诽谤案”之名进行了公开审理,激发了公众更大的疑惑。第246条虽然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网络诽谤事件,公安机关介入调查都引起了网民的口诛笔伐,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在各地此起彼伏,“246条”亦成热门词汇。中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侮辱、诽谤罪一般情况下是自诉案件,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受害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自诉。是否立案网络诽谤案公安机关该不该立案侦查、原本自诉案件该不该公诉在网络上辩论已久,但在陕西省首例网络诽谤罪处理过程中,已升级到上下级执法机关、全国法学界专家的争论。西安鑫龙公司韩兴昌被捕后,公司向陕西省有关部门反映汉中市公安机关违反管辖权立案调查、将告诉案件移交公诉等违法行为。陕西省公安厅在接到鑫龙公司
    2023-06-03
    436人看过
  • 网络诽谤与侮辱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网络诽谤罪与侮辱罪的区别侮辱犯罪,是指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人格尊严,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网络诽谤罪与侮辱罪,是最容易混淆的犯罪,因为其所侵犯的客体都是共同的,即损害的是他人人格和名誉。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是事实性质不同。侮辱犯罪不一定是用捏造事实的方式,即使是发布真实的事实,也可能构成本罪。而网络诽谤犯罪必须是捏造事实,并且有意的予以扩散。二是行为方式不同。侮辱罪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口头、文字,而且可以用暴力方法。而诽谤的方法只能用口头、文字,不可能用暴力手段。三是犯罪场合不同。侮辱罪一般情况下是既可以当着被害人
    2023-08-17
    153人看过
  • 网络诽谤的预防办法
    1、加强对网民的法治教育,积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网民有言论的自由,但在行使自已的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网民在网络上遨游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首例“网络暴力”案的判决,就有很好的法治教育作用。2、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步伐,使信息的披露与保护在法律的规范下达到平衡。要防治网络诽谤,应加强法治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网络隐私权不受侵犯。中国现行法律里面有许多与名誉权有关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前述的法规中。但是就公民隐私权的立法抑或是公民个人信息立法尚是一片空白,特别是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上,中国基本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而在首例“网络暴力”案就是因为网民对他人如住址、电话、单位等个人信息的传播,致使一些诽谤性的语言攻击能准确地瞄准被传播者。网络侵犯隐私权的情形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在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等环节中。
    2023-02-22
    266人看过
  • 预防网络诽谤的方法
    1、加强对网民的法治教育,积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网民有言论的自由,但在行使自已的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网民在网络上遨游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首例“网络暴力”案的判决,就有很好的法治教育作用。2、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步伐,使信息的披露与保护在法律的规范下达到平衡。要防治网络诽谤,应加强法治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网络隐私权不受侵犯。中国现行法律里面有许多与名誉权有关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前述的法规中。但是就公民隐私权的立法抑或是公民个人信息立法尚是一片空白,特别是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上,中国基本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而在首例“网络暴力”案就是因为网民对他人如住址、电话、单位等个人信息的传播,致使一些诽谤性的语言攻击能准确地瞄准被传播者。网络侵犯隐私权的情形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在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等环节中。
    2023-06-28
    242人看过
  • 诽谤诽谤的法律
    污蔑诽谤法律一般会对其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一、辱骂他人的怎么处罚可能构成侮辱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辱骂行为侵犯了对方的名誉权,构成民事侵权责任,应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严重如手段恶劣的、侮辱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如被害人不堪侮辱自杀的,因受侮辱导致精神失常的等)、多次实施侮辱行为等等;才构成侮辱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二、语言侮辱能报警吗语言侮辱可以报警。(1)公然侮辱他人属于治安违法行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
    2023-03-20
    313人看过
  • 什么是网络造谣诽谤和网络诽谤罪
    网络造谣诽谤是指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网络造谣诽谤与传统诽谤相比,有其更为鲜明的特性,因为对网络诽谤的管制更容易产生公民言论自由和公民名誉权的价值冲突。网络造谣诽谤造成严重后果的会构成网络诽谤罪。网络诽谤罪是指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并且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诽谤事件日益增多,因此网络诽谤罪也因此孕育而生。网络诽谤严重扰乱了正常网络秩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网民的思维习惯。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明确网络诽谤入罪标准,即谣言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明知诽谤仍提供帮助以共同犯罪论处。一、网络诽谤罪的主体认定1、网络诽谤与传统的诽谤罪主体一样,凡是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2023-04-03
    322人看过
换一批
#国家机关组织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 更多>

    • 诽谤罪怎么判刑?有没有对网络诽谤的法律
      湖北在线咨询 2023-09-18
      刑法没有网络诽谤罪,在网络上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判刑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 网络诽谤诽谤报警后法律有效吗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11-21
      律师解答 网络诽谤报警后有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是行为人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会对其给予行政处罚,若是构成犯罪的,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诽谤罪是指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 网络诽谤与传统诽谤的区别是什么呢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06
      网络诽谤是指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网络与传统诽谤相比,有其更为鲜明的特性,因为对网络诽谤的管制更容易产生公民言论自由和公民名誉权的价值冲突。司法实践中,如何在打击网络诽谤的同时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以衡平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题。传统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 网络诽谤与传统的诽谤罪主体是否一样, 网络诽谤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3-05
      1、网络诽谤与传统的诽谤罪主体一样,凡是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然而网络空间里很少有人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这就必然涉及到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认定问题。 网络服务提供商主要分为网络技术服务商(ISP)和网络内容提供商(ICP)两种。ISP,是指营利性使用网络,为网络用户提供诸如网络联结、访问以及信息服务等从事互联网经营活动的服务提供商。ICP是指向广大用户综合
    • 怎样认定网络诽谤罪,网络散布谣言罪与诽谤罪的界限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4-27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必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必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即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