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的法律风险与应对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10 16:45:36 160 人看过

在朋友圈诽谤可以起诉。诽谤是指无中生有、随便说别人坏话、随意破坏别人名誉的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严禁侮辱、诽谤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

政府红头文件可以发朋友圈吗

触犯。这样会使文件不真实,也有损文件的威信触犯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对红头文件的发布形式有规范化要求,而不是通过朋友圈进行转发。行政规范性文件经审议通过或批准后,由制定机关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印发,并及时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公示栏等公开向社会发布,不得以内部文件形式印发执行,未经公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依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可能影响政府形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部门要做好出台时机评估工作,在文件公布后加强舆情收集,及时研判处置,主动回应关切,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访谈、专家解读等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等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04日 14:1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文章
  • 如何应对恶意网络诽谤
    网上恶意诽谤可以对其提起诉讼,网络上的侮辱、诽谤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和尊严受法律保护,公民和法人均享有名誉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侮辱、诽谤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可以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恢复被侵权人名誉并且赔偿因侵权而造成的损失。诽谤(“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和传播足以贬低和诋毁他人名誉的虚构事实。犯诽谤罪的,会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外,只有在告知后才能处理。在这里,所谓的“说唯一的交易”,指的是诽谤,受害人被告知,法院接受,否则不被接受。除严重损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外,如受害人因诽谤或公众对当地人民的愤慨而死亡;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等,如果受害者不告诉或说不出,人民检察院应起诉。一、网络诽谤罪量刑标准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
    2023-03-06
    93人看过
  • 网络诽谤的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
    网络诽谤指的是行为人故意散布虚假的信息,且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了他人名誉的行为。网络诽谤的行为是违法的,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如果诽谤的信息被点击的次数,在五千次或者被转发的次数在五百次,就可以认定为诽谤罪中情节严重的情况,处拘役、管制、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网络诽谤怎么处理?遭遇网络诽谤的,应这样处理:当事人可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后向辖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构成诽谤罪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
    2023-07-01
    135人看过
  • 法律视角下的网络诽谤成因及对策
    网络诽谤的成因分析一、儒教文化所张扬的惩恶扬善思想在我国网民心中根深蒂固。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儒家提倡的德治、人治等都体现了惩恶扬善的思想,儒家主张“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主张“人治”,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的思想。同情心、知耻辱等使网民们获得了惩恶扬善的表面正当性。前面提到的首例“网络暴力”案就是这种惩恶扬善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一场网络声讨行动,案件的起因源于今年早些时候王菲的妻子姜岩跳楼自杀,大旗网不惜版面,以《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为题进行
    2023-02-24
    105人看过
  • 法律视角下的网络诽谤成因及对策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利用互联网发布公民隐私、欠文明甚至诽谤色彩言论的网络诽谤行为时有发生,2008年岁未之际,被称为首例“网络暴力”案件的北京市民王菲诉大旗网和北飞的候鸟网站名誉侵权一案,由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两被告构成侵权,应停止侵权,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在一审判决的同时,朝阳区法院还向工信部发出司法建议书,对本案所暴露的“人肉搜索”等网络诽谤问题的治理提出了建议。这是法院首次以判决的形式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民事责任制裁。2009年新伊始,国新办等部门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活动,提倡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创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由于互联网日益普及,混迹于互联网之中的诽谤现象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
    2023-06-13
    438人看过
  • 网络上诽谤怎么办,如何应对?
    一、遇到网络诽谤如何维权1、公民如遇到网络诽谤,可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后向辖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在此期间,报案人可向受案单位咨询办理情况。2、新规中“被转发500次或点击5000次”是以实际点击为准,相关统计情况属于公安机关侦查工作,报案人并不需要了解。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公安机关将依法通知报案人相应情况。3、报案人所需准备的材料是视具体案情而定的,不同案情所需报案材料将有差异。因此,建议公民报案时先与受案单位联系,确定所需材料后备齐相关资料前往报案。2013年,中国最新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该司法解释今天起实施。二、网络诽谤的预防办法1、加强对网民的法治教育,积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网民有言论的自由,
    2023-04-10
    316人看过
  • 网络上诽谤怎么办,如何应对?
    一、遇到网络诽谤如何维权1、公民如遇到网络诽谤,可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后向辖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在此期间,报案人可向受案单位咨询办理情况。2、新规中“被转发500次或点击5000次”是以实际点击为准,相关统计情况属于公安机关侦查工作,报案人并不需要了解。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公安机关将依法通知报案人相应情况。3、报案人所需准备的材料是视具体案情而定的,不同案情所需报案材料将有差异。因此,建议公民报案时先与受案单位联系,确定所需材料后备齐相关资料前往报案。2013年,中国最新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该司法解释今天起实施。二、网络诽谤的预防办法1、加强对网民的法治教育,积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网民有言论的自由,
    2023-04-29
    316人看过
换一批
#国家机关组织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 更多>

    • 如何认定网络诽谤罪,网络散布谣言罪与诽谤罪的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4-27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必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必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即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
    • 网络诽谤与传统诽谤的区别有哪些呢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09
      网络诽谤是指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网络与传统诽谤相比,有其更为鲜明的特性,因为对网络诽谤的管制更容易产生公民言论自由和公民名誉权的价值冲突。司法实践中,如何在打击网络诽谤的同时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以衡平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题。传统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 网络诽谤与传统诽谤的区别是什么呢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06
      网络诽谤是指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网络与传统诽谤相比,有其更为鲜明的特性,因为对网络诽谤的管制更容易产生公民言论自由和公民名誉权的价值冲突。司法实践中,如何在打击网络诽谤的同时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以衡平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题。传统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 目前网络诽谤的法律规定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29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近年来,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的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有人在信息网络上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有人利用社会敏感热点问题,借题发挥,炮制谣言,误导民众,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甚至引发
    • 网络诽谤造谣的法律问题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30
      关于诽谤造谣适用法律如下: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的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