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量刑标准
《刑法》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客体
本罪的客体应当是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
(二)主观方面
要求必须是一种明知,对于本罪的明知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一是明知的内容。应该是明知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二是明知的程度。行为人明知的程度必须达到知道是他人的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而不能是一般违法所得。
(三)客观方面
本罪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四)本罪的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本罪的客体应当是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主观方面:要求必须是一种明知,对于本罪的明知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一是明知的内容。二是明知的程度。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规定,本罪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犯罪所得量刑标准:隐瞒与掩饰
82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数额标准(掩饰隐瞒罪最轻量刑)
401人看过
-
量刑时是否应考虑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
162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能取保吗?掩饰、隐瞒犯罪能缓刑吗?
322人看过
-
量刑标准:关于犯罪所得掩饰隐瞒的规定
463人看过
-
犯罪所得收益的掩饰、隐瞒应如何处理?
316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如何处罚西藏在线咨询 2022-04-01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认定标准为:本罪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窝藏,是指为犯罪分子提供藏匿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处所,有隐匿、保管的主观故意。转移,是指将犯罪分子搬动、运输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窝藏和转移均要求其犯罪程度达到足以影响司法机关正常的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活动的程度,如在一个房间内的转移赃物行为不能构成本罪的客观行为。 收购,主要是针
-
隐瞒罪处罚标准掩饰犯罪所得罪江西在线咨询 2022-11-14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立案标准是: 1、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 2、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 3、掩饰、隐瞒行为致使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处,并造成公私财物损失无法挽回。 4、其他立案标准。
-
犯罪所得的掩饰隐瞒罪的定罪标准新疆在线咨询 2022-12-18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构成要件的主体要件内容如下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但是从理论上讲,本罪主体不包括上游犯罪实施人,即产生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实施人,而是帮助犯罪份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其他人。如果是上游犯罪行为人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行为,则属于在犯罪后对赃物的处理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叫后续行为,为此前上游犯罪行为所吸收,不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取保候审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181、涉嫌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按照我国《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数额较大,取保候审成功率不是很高,但可提出申请尽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收益能不能判刑?重庆在线咨询 2023-07-06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