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以下条件是合法有效的: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主体合格,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内容合法,贷款人将借款交付给借款人。
在下列情形下,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
民间借贷合同纠纷变更规定是什么?
民间借贷合同纠纷变更规定是双方当事人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之下,是可以变更民间借贷合同的。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允许变更和解除借款合同:
订立合同所依据的法规、政策、国家计划发生重大变化,原概算或预算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取消的;
原批准机关决定缓建或停建该借款项目的;
借款方经国家决定关闭、停产、合并、分立或转产,以致确实无法履行借款合的;
由于不可抗力确实无法履行借款合同的。
此外,如借款方出现下列行为,经制止无效的,也可以导致出借方解除借款合同:违反财经纪律;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或任意扩大项目规模;或管理不善,浪费严重,或进度缓慢,迟迟不能竣工的;或借款合同签订后,借款超过规定期限尚未用款的,都可以变更或解除原借款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民间借贷的法律合规性探讨
328人看过
-
民间借贷与高利贷的犯罪性质探讨
471人看过
-
合同类型:探讨与分析
122人看过
-
承兑汇票的合法性分析与探讨
50人看过
-
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和利息问题探讨
416人看过
-
民间借贷影响分析:效力判断与定性评估
356人看过
借贷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借贷合同的特征: 1、属于要物合同(实践合同)。除当事人协议外,在出借人把货币或实物交付借用人时,合同才能成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发生。 2、属于单务合同,借贷合... 更多>
-
碰瓷行为如何定性:探讨与分析天津在线咨询 2024-11-23关于出租车碰瓷事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涉及到敲诈勒索这一罪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敲诈勒索者针对公私财产进行敲诈勒索,且涉案金额达到一定规模或多次行骗,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款。 如果敲诈勒索公私财产的金额更大或是行骗次数过多,那么相应的刑罚则会更为严厉,将会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款。最严重的情况是,涉案金额达到惊人的数额或存在其他特别严
-
公民与公民、企业之间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分析江西在线咨询 2023-03-06我国对合同的签订遵从意思自治原则,根据我国的规定,合同有效须具备三要素,即签订合同的主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合同的内容合法。如若欠缺这“三要素”的任何一项,则合同可能是无效或可撤销的。据此,公民与公民、公民与企业之间签订的借贷合同一般是有效的,但如若签订合同任何一方主体不合法,意思表示不真实,或合同的内容缺乏合法性,则这些借贷合同是无效或可撤销的。 另外,企业间的
-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法律效果探讨福建在线咨询 2024-11-25根据我国《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三条,民间借贷起诉有效,当事人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如果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当事人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1. 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2. 被告的姓名、性别、
-
缓刑对下一代的影响:探讨与分析广西在线咨询 2024-11-28缓刑执行通常不会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但只有在特定领域,如军队和保密性较高的部门,父母的违法犯罪记录可能会对子女的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仅限于特定领域,例如军队以及保密性较高的部门。依据我国政治审查相关实践表明,如果直系亲属曾触犯过“危害国家安全罪”或严重刑事犯罪(如重大暴力犯罪或职务犯罪等),那么他们的子女在申请担任国家公职时可能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与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
-
处理网络纠纷的方法:探讨与分析江西在线咨询 2024-11-08一、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 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域名纠纷问题。这种解决方式主要得益于争议双方对纠纷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不需要提供像仲裁或诉讼那样的有效证据。这种方式方便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符合我国长期以来“息讼止争”及“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也易于被人们所接受。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协商只停留在口头形式,由于久谈不下,可能导致几年后无法解决,最终失去法律保障。因此,建议当事人将协商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