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险一金的缴纳额度每个地区的规定都不同,基数是以工资总额为基数。具体比例要向当地的劳动部门去咨询,各地缴纳比例不一样。
1、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0%(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
2、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0%,个人2%+3元;
3、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个人0.2%;
4、工伤保险缴费比例: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0.5%,个人不缴纳;
5、生育保险缴费比例: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0.8%,个人不缴纳;
6、公积金缴费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但原则上最高缴费额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0%。2010年下半年起,全国统一规定所有用人单位按工资的12%办理缴纳住房公积金。单位和个人都是工资的12%。
一、五险一金能取出来吗
1、养老保险,找到新的工作单位按原帐号继续缴费即可,不需要补交,但也不能退。
2、医疗保险,有个人账户,辞职后处理方法基本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里的钱可以在当地继续使用。
3、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都没有个人账户,辞职后保险自动解除,但失业保险只要缴费满一年,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失业,就可以领取。
4、住房公积金,有个人账户,辞职只是停止了缴纳,但账户的钱依旧是你的,可随时提取,也可以续交,不会作废。
二、五险一金的作用是什么
1、养老保险是为了老有所养,劳动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可以领取退休金;
2、医疗保险是职工生病作为医疗报销用的;
3、失业保险是职工失业后,领取生活费的;
4、生育保险是职工生育作为生育报销和有关待遇的;
5、工伤保险是职工发生工伤,支付医疗费用或者赔偿有关工伤待遇的;
6、住房公积金是住房改革,企业和劳动者各缴纳一定的住房基金,符合提取条件可以提取,也可以再购买商品房时享受更低的住房贷款利息,减轻劳动者经济负担。
-
五险一金个人与公司比例分别是多少,五险一金个人与公司比例分别是多少
314人看过
-
五险一金扣多少钱一个月?五险一金扣除比例是多少
345人看过
-
公积金五险一金多少钱
151人看过
-
五险一金占工资多少比例
400人看过
-
常州五金一险比例具体是多少
83人看过
-
最高比例缴纳五险一金是多少
284人看过
五险一金是指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几种保障性待遇的合称,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企业不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社保的,将被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甚至是处以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逾期不缴... 更多>
-
五险一金费率,五险一金什么比例交比例宁夏在线咨询 2022-05-08养老保险:单位缴纳比例19%,个人缴纳比例8%;医疗保险:单位缴纳比例10%,个人缴纳比例2%+3元大病统筹;失业保险:单位缴纳比例0.8%,个人缴纳比例0.2%;工伤保险:单位缴纳比例X%,个人不缴费;生育保险:单位缴纳比例0.8%,个人不缴费;住房公积金:单位缴纳比例不超过12%,个人缴纳比例不超过12%你可以按你的工资做为基数计算。
-
住房公积金交多少公积金缴存比例是多少湖南在线咨询 2023-05-26二、缴住房公积金怎么算的 住房公积金的缴费基数是员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这个缴费基数不得低于上年度当地社平工资的60%,不得高于300%。 缴纳的比例是5%-12%,用人单位可在这个范围内自行决定,最常见的是8%。 公司和个人是按1:1的比例等额供款,也就是说个人缴纳多少,公司也缴纳多少。 此外,公司还可根据自愿原则为员工缴纳补充公积金,补充公积金不用个人缴费,全部由公司缴纳。 三、住房公积金的
-
参加五险一金公司按多少比例买新疆在线咨询 2022-09-02由单位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五险一金的具体缴费比例各地有所区别,但大致分别为: 1、: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个人工资的20%和8%; 2、: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10%和2%; 3、: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2%和1%; 4、:单位缴纳约0.8%,个人不缴费; 5、保险:单位缴纳约2%,个人不缴费; 6、规定最高不得超过12%
-
2022年公积金比例多少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15公积金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工资的5%,初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县(市)可适当低于此比例.单位缴存比例最高可以提高到职工工资的15%,个人缴存比例可以提高到职工工资的10%。 1998年12月15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单位为其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比例最高可以达到职工工资的25%,个人缴存比例不得低于职工工资的10%,但不高于15%。 单位如何缴存公积金: 老单位应当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
-
公积金是五险一金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4-03-10五险一金包括公积金。五险一金包括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是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对等缴存的长期住房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