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被害人财产权益保护制度的依据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20 18:34:46 268 人看过

创建被害人财产法律保护的制度,在各方面都有其充分的依据和现实必要性。

(一)道义依据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人身、经济、精神和社会等方面权利和利益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且,许多被害人不仅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还受到来自家庭、邻居、同事以及社会的压力,从而长期无法从所受到的伤害中摆脱出来。例如,杀人、伤害等人身攻击犯罪不仅会造成被害人本人的身体伤害,而且,如果是被害人已经死亡或者是造成严重伤残等情况,还会影响到被害人的家庭成员,尤其是被抚养、赡养或扶养的家庭成员的利益;抢劫犯罪的被害人常常患有心理性和器质性的神经疾病;强奸犯罪的被害人不仅会遭受身体和精神的伤害,而且还会面临婚姻、人际关系、职业、名誉、舆论等方面的社会压力问题。这些伤害的情况,都值得受到社会公众的同情,需要社会的道义帮助。

(二)社会现实依据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受西方国家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和被害人权益保障运动的影响,最早强烈要求对其应给予特别保护的是性犯罪的女性被害人及其支持者,她们迫切要求设立强奸案件被害人救援中心和咨询机构。此外,随着西方国家犯罪的频繁发生和恶性犯罪案件的增多,使得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公众都有自危感。特别是近几年在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恐怖犯罪活动屡见不鲜,使得人们觉得缺少安全感,恐惧心理更为突出。因而,强烈要求国家重视和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全方位保护,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同呼声。

在上述背景下,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司法改革来加强刑事程序上对被害人的保障,由政府设立或由民间发起组成的被害人援助机构相继成立,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与地位问题再度引起关注。

我国的犯罪问题远不像西方国家那么严重,但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一直持续上升。据统计,九十年代前五年一直保持在每年200万起左右。有犯罪就有犯罪被害人,为数如此之巨的犯罪后面必然隐存着同样大量的犯罪被害人。因此,在我国社会,也同样需要给予刑事被害人的法律保护和救济。

(三)法理依据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众多的学者和机构就已经提出了犯罪被害人是被刑事司法遗忘的人、在犯罪研究中最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其被害人的观点。近40多年来,尤其是自70年代以来,随着被害人学理论研究、被害调查和刑事政策的深入发展,被害人的保护和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问题,成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政策中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

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在确立了对被害人的赔偿和社会保护制度之后,被害人权益运动和被害人学的研究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这突出地体现为许多国家的刑事司法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国家矫正罪犯的实践表明,各种关于矫正罪犯的学说及其措施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人们对改造犯罪人渐渐失去信心,理论研究的重点从而开始转向对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他们认为,国家既然不能有效地控制犯罪、矫正罪犯,至少应当保护犯罪的被害人。在这种学术观点和氛围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的刑事司法政策由以犯罪人为中心,转化为强调被害人与被告人权利的平衡,并开始强调被害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平衡。大多数西方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进行了刑事司法政策的改革。

我国学术界和司法部门对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的研究和重视,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1997年新刑事诉讼法的正式实施,以及被害人作为当事人诉讼地位的确立,有关被害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已日益受到重视。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对被害人的人格保护、经济赔偿或补偿、心理治疗、法律帮助,以及扩大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等,也已成为我国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改革以及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我国今后进一步探讨和健全刑事被害人法律保护机制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四)法律依据

有关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在一些国际公约中早有规定。《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第3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第8条规定,任何人当宪法和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6条规定,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面前的人格。1994年9月10日国际刑法协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刑事诉讼中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条也规定,人权必须在刑事诉讼程序的每一阶段获得保障。《宣言》在第4条至第7条,详细而又具体地规定了刑事被害人的基本权利和待遇。这些基本权利和待遇大致包括:对待罪行受害者应给予同情并尊重他们的尊严;使受害者能迅速、公平、便利地得到补救;受害者有获知有关信息、参与诉讼和提出有关主张的权利;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受害者的不便,必要时保护其隐私,并确保他们及其家属和为他们作证的证人的安全而不受威吓和报复。《宣言》还在第8条至第11条对被害人的赔偿作了明确的规定,犯罪人或应对其行为负责的第三人应视情况向被害人及其家属或受其抚养的人作出公平的赔偿。而且,关于赔偿问题的解决必须及时,避免不必要的拖延。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3/40号决议??《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这是联合国通过的关于被害人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声明。它标志着被害人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立法实施阶段。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立法上都规定了对被害人的赔偿制度,如法、德采取刑事附带民事纠纷的方式,英、美除采取赔偿令方式外,还允许在刑事程序外通过其它方式解决赔偿问题。

以上的这些国际性文件规定和其他国家的立法先例,都将为我国今后法律对刑事被害人财产权益的进一步保护,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一、怎么取得精神损害赔偿

一般而言,造成死亡的,精神损害赔偿金会高些;造成残疾的,精神损害赔偿金会低些。我国并没有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作出规定,更没有上下限。不过目前我国极个别地区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上限规定,如有的省高级人民法院规定: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数额一般不得超过5万元,确有特殊情况的,赔偿数额也不得超过1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被侵权人可以通过心理诊疗的方式将精神损害转化为物质损害。例如侮辱、强奸等犯罪案件,一般不造成被害人身体的严重伤害,但却严重摧残了被害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被害人有心理障碍,被害人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工作,并常伴有头昏、失眠、抑郁等症状。如果被害人在没有明显身体损害的情形下,又无法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则会造成一些被害人生活困难,并产生社会仇恨心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着法律的限制,用心理诊疗的方式将精神损害转化为物质损失,被害人就可以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0日 15:4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扶养相关文章
  • 强制拆迁法律依据有哪些如何保护被拆迁人权益
    当前,随着我国建筑业、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拆迁行为越来越多。相应的强制拆迁也屡见不鲜,强制拆迁指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实施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实施强制拆迁之前,拆迁人应当就被拆除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我国强制拆迁目前存在着许多法律问题,本案即体现了三处:首先,谁享有强制拆迁权?强制拆迁权可以说是行政强制权的一种,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强制法,因而对于行政强制权也无统一规定。但依法理而言,行政机关某一权力的享有必依法律授权,正所谓权力乃法无规定不可为。在本案中,《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被拆迁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有权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而本案的被告正是得到了江津市人民政府的授权,因此享有强制拆迁权。其次,行政强制行为应遵循哪些
    2023-04-23
    428人看过
  • 外国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主要制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外国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主要制度,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取其所长,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目前世界各国的继承制度可大致分为两类:直接继承制度和间接继承制度。尽管两种继承制度区别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把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接继承制度下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直接继承制度。按照这种制度,被继承人死后,其遗产直接转归继承人,债权归继承人享有,债务也由继承人承担。直接继承必须解决两大问题:第一,要保证继承人不因继承而受到损害;第二,要保证遗产首先用于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为此,大陆法系国家采取了以下主要的制度:1.接受和放弃继承制度按照法国、德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台湾民法典的规定,继承开始以后,继承人(包括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处于这样一种法律地位:他取得继承选择权,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选择无条件直接继承(无限责任继承
    2023-06-05
    269人看过
  • 产权制度保护产权维护
    一、产权制度保护产权维护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关键是要在事关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领域体现法治理念,坚持平等保护、全面保护、依法保护。要在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各项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取得工作实效。二、产权制度的基本信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就是人类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从私有财产的出现到市场经济的确立这几千年的历史中,产权一直被视为仅仅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指的是财产的实物所有权和债权,它侧重于对财产归属的静态确认和对财产实体的静态占有,基本上是一个静态化的范畴。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这一法律意义上的产权概念已经日益深化,其含义比原来宽泛得多,它更侧重于从经济学的
    2023-06-04
    310人看过
  • 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完善
    加强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力度,是深化、延伸公诉职能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缓解刑事加害人和刑事被害人之间的天然对抗,减少、降低乃至根除刑事被害人对检察机关案件处理的误解、偏见甚至不当要求。为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制度:完善刑事被害人程序参与权。刑事被害人作为案件当事人,只有参与到诉讼中来,才能以看得见的正义,实现自己的诉求。应保障刑事被害人参加庭审、参与旁听和对案件处理发表意见的权利,突出刑事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自愿性,加强刑事被害人对不起诉案件的监督性,促使刑事被害人全面熟识案情,使案件处理得到其支持和赞同。完善刑事被害人及其委托代理人意见陈述权。现行刑诉法虽然把听取被害人及其委托的代理人意见作为审查起诉的必经程序,但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听取被害人及其代理人意见的方式、程序及后果。应明确检察机关有告知刑事被害人享有意见陈述权的义务。刑事被害人向检察机关陈述的内容应
    2023-06-11
    255人看过
  • 制度保护与老年人权益得不到保护的冲突
    对于制度上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保护与现实中老年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冲突主要体现在:1、老人无能诉讼与急需救助的冲突。许多老年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自身条件不足,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机会受到影响,但作为公民,老年人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民事权利。由于老年人的这些条件的不足,造成有的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无法与外界接触,子女对他们不赡养,甚致是虐待、遗弃,他们无能向有关机关或社会组织表达,外界根本不知,而他们所处于的困境,又急需得到处理,他们心中有诉求,但无法传递到法院,这就导致有的老年人在家活活饿死、或被疾病折磨死。当地基层组织即使知道,也只能是调解、劝导,不可能代其起诉。而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又以是以当事人起诉为前提,当事人不起诉,人民法院是不得主动受理,否则就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2023-04-25
    146人看过
  • 财产保全制度中当事人权益保障与平衡
    就财产保全的审理方式而言,一种是单方参与审理结构,法院在听取保全申请人一方的陈述的基础上,作出准许保全申请与否的裁定,我国财产保全在性质上就属于单方参与审理结构。与之相对应的,称之为对审结构,即对于保全程序中的重大事项,如保全异议、请求撤销保全裁定等,法官应当在听取双方当事人陈述、口头辩论的基础上作出是否准许保全的裁定。绝对地单方参与审理与对审结构都有失偏颇。前者疏于程序保障,后者则加重了程序繁琐和僵化,使本该迅速解决的财产保全问题陷入旷日持久的程序运作之中。所以,理想化的财产保全审理方式应当是有机地将上诉两种审理结构结合起来。我们在两大法系国家的保全制度中都可以发现这种混合结构的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这种混合结构在运作中所展示出来的优越性。[20]在财产保全程序中优先考虑迅捷性是应该肯定的。因为履行繁琐的听审程序极可能使债务人有足够的时间去转移、隐匿、毁损讼争财产,从而使财产保全的目的落空。
    2023-06-08
    200人看过
  • 财产申报制度中的隐私权保护
    【出处】《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41期)【摘要】建立和完善财产申报制度,解决其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并非单纯以隐私权的限制为代价,对隐私权的限制亦有限度。我国的财产申报制度不能一味强调对公职人员隐私权的限制而忽视必要的保护。必须在制度上充分考虑隐私权保护的需要,对财产申报制度设定合理的界限:在申报主体范围上,应以职位与公众有密切关联的公共官员”为限;在财产申报内容上,应以个人与外界公共场合发生广泛的社会领域”为限;在财产申报公示上,应对财产申报资料的查阅或使用加以限制,防止财产申报资料的不当利用与传播,减轻申报人因个人财产信息被过度曝光导致的隐私忧虑。只有实现财产申报制度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才能打消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公示的隐私权顾虑,让财产公示变成现实。【关键词】财产申报制度;财产申报公示;隐私权【写作年份】2011年【正文】备受关注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其实早在16
    2023-05-02
    237人看过
  • 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制度是什么
    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现行宪法对私人财产权的保障不再局限或偏重于对公民的合法收人、储蓄、房屋等生活资料的产权维护,而是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置于同等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修正版)》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2023-04-22
    197人看过
  •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社会保护机制的构建
    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细致的社会保护,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育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社会保护的地位和作用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以及司法保护等方式。社会保护,是指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防止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对未成年人的诱惑和侵蚀,并为优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环境提供优良的服务,概言之,社会保护主要是指在社会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行保护。社会保护的地位。社会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由社会保护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决定的。其地位的重要性体现在:(1)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未成年人生活在社会中
    2023-06-06
    201人看过
  • 妇女财产人身权益保护
    妇女财产人身权益
    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保障妇女的人身权利,包括禁止非法拘禁、剥夺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妇女身体,保护妇女的生命健康权,禁止迷信、暴力对待妇女,禁止虐待、遗弃老年妇女,保护妇女的肖像权、名誉权和人格尊严。 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我国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人身权利,其中包括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具体来说,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非法手段剥夺或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以及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同时,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也受法律保护,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禁止虐待、遗弃老年妇女。此外,妇女的肖像权也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妇女肖像。另外,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也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在保障妇女的人身自由方面,可以禁止非法剥夺或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禁止以其他非法手段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以及禁止虐待、遗弃老年妇
    2024-01-05
    286人看过
  • 澳门刑事诉讼被害人权益保障机制构建
    澳门刑事诉讼制度确立了一系列嫌犯的诉讼权利,设立了保障嫌犯的多项机制,创设了旨在保障嫌犯的一些重要原则,显示了立法者注重对嫌犯权利的保障。当然,这都是合理的安排,因为嫌犯作为刑事侦查的对象,在案件调查期间有可能被采取限制财产或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一旦被判有罪,更有可能被监禁,并留有犯罪纪录。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方面,澳门刑事诉讼制度设立了辅助人制度,藉以提升被害人参与案件的能力,但为保障检察院在刑事侦查和检控方面的独立司法权,立法者要求被害人聘请律师方能申请成为辅助人。另外,被害人因暴力罪行死亡或严重伤残而导致其家庭经济状况出现严重困难,有关人士可依第6/98/M号法律向澳门特区行政长官申请暴力罪行受害人援助金。再者,犯罪被害人如恐防其未来获得的损害赔偿欠缺保证或有关保证实质减少,可依澳门《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提出申请,要求嫌犯提供经济担保。如嫌犯无法提供该经济担保,刑庭法
    2023-06-11
    449人看过
  • 被告人可通过取保候审制度维护自身权益
    不。取保候审的出现或许只是羁押期限界满,案件尚未办结,而依法变更了强制措施。取保候审与罪名没有必然联系。取保候审是相关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暂不羁押的处理。它通常对犯罪较轻,不需要拘留、逮捕,但需要对其行动自由作一定限制的犯罪嫌疑人采用。一般由公安机关执行。但要想取保候审相关行为人是需要符合相关条件并按照相应的取保候审流程进行取保候审申请的,申请成功后在取保候审期间行为人也是需要遵守相应规定的。取保候审后还逮捕吗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件的终结或者不会判刑,至于会不会再批捕,还要由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案情来决定。取保候审适用的对象:(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实行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有逮捕必要,但因患有严重疾病,或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不宜逮捕的;(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的侦查
    2023-07-08
    469人看过
  • 人格权对财产性利益的保护
    一般人格权的客体是一般人格利益,这种一般人格利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从具体内容上分,一般人格利益包括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但这些人格利益不是具体的人格利益,而是高度概括的人格利益。这种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1、是一般人格利益本身的概括性,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都不能化成具体的人格利益,也不能成为具体人格权的客体。2、是一般人格利益是对所有一般人格权客体的概括,任何一种具体人格权的客体,都可以概括在一般人格利益之中。因此,一般人格权才成为具体人格权的渊源,由此产生并规定具体人格权。人格权的性质1、主体普遍性一般人格权的主体,是普遍主体。一般人格权仅自然人享有,法人或其他组织不享有一般人格权,且公民和公民之间之间一律平等。不能从抽象且不具体的人格权独立、自由和尊严加以掩饰,这样只会将现实法律与人格权疏远,并且加剧社会个人主义彰显和罪责形态的意识出现,事实上,人格权的实质并不能
    2023-07-03
    395人看过
  • 【妇女权益保护法】财产权益
    第三十条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权利。第三十一条在婚姻、家庭共有财产关系中,不得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权益。第三十二条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三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的权益。第三十四条妇女享有的与男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保护。在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中,不得歧视妇女。丧偶妇女有权处分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第三十五条丧偶妇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公、婆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其继承权不受子女代位继承的影响。
    2023-06-06
    227人看过
换一批
#婚姻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扶养
    词条

    扶养通常概指各种社会关系中针对"弱者"所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一般涵盖四个方面: (1)以国家为主体,在特定情形下体现社会福利的公力扶养,包括各种灾害救济、贫困救济、民政抚恤等; (2)以一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单位为主体并逐步走向社会化... 更多>

    #扶养
    相关咨询
    • 夫妻财产权益的依据
      四川在线咨询 2024-11-14
      夫妻财产约定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夫妻关系的确立,即婚姻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结婚的行为。这一行为有两个结构,一是男女双方自愿缔结婚姻关系的合意,二是婚姻登记机关的登记批准行为。因此,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去认识和理解这两种行为结构的存在,不难看出夫妻财产约定的基础来源即是前一行为结构,即男女双方的婚姻缔结协议。 2. 财产关系的客观存在。这种财产可以是婚前的,也可以是婚后的
    • 在重整制度中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危害
      上海在线咨询 2021-12-30
      在重组制度中,债权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保护债权人: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债权人可以要求人民法院恢复行使担保权;债权人可以通过召开会议、表决重组计划草案来维护债权。
    • 遗产制度下通化债权人权益保护是如何样的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29
      间接继承制度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间接继承是英美法系国家采取的继承制度。按照这一制度,继承开始后,遗产不是直接转归继承人,而是作为独立的遗产法人,由遗嘱执行人或者遗产管理人负责管理。在这种制度之下,被继承人的债务由遗产法人承担,其债权归遗产法人所有,遗产所产生之收益归遗产法人,遗产所产生之负担由遗产法人承担。
    • 产权保护制度实施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2-26
      产权保护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规定,要坚持平等保护,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 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依据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6-03
      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1)发明: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我国专利法规定,可以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有两类,一灰是产品发明,一类是方法发明。 (2)实用新型:所谓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组合提出的合于实用的新方案。实用新型专利只适用于产品,不适用于工艺方法。 例如:关于机床外型的新设计是产品形状的设计;把旧式电话中分开的受话筒和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