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彭州市城市低保标准是如何规定的2023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5-13 09:45:38 182 人看过

一、四川成都城市低保标准

成都中心城区居民低保标准由家庭月人均收入500元提高至550元;

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和龙泉驿区500元;

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和崇州市450元。

二、办理条件

1).城市居民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办理材料

相关材料:

1.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有效的家庭成员收入及赡养、抚(扶)养义务人收入证明;

3.已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应出具相应的原件和复印件。

四、分类保障标准

城市低保按照重点倾斜一类、强化三类管理的原则推进分类保障:

1.一类保障对象

(1)“三无人员”在全额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0元。

(2)二级以上(含二级)残疾人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其本人在享受全额保障的基础上再增加20%的补助。

(3)大病患者家庭,患者本人全额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4)子女未成年或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单亲家庭,其子女享受全额保障。

2.二类保障对象

(1)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65周岁以上的老人,在差额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基础上再增加20%的补助。

(2)重点优抚对象、劳动模范,其本人在差额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基础上再增加20%的补助。

3.三类保障对象

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应积极为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提供就业岗位,鼓励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劳动自救。对无正当理由在一年内两次拒绝就业介绍的,取消其低保待遇。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05日 14:5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低保相关文章
换一批
#社会保障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低保
    词条

    低保是指家庭成员有重度残疾和疾病失去劳动力,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其住宅和收入明显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居民。 城市低保是在城市已建立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 更多>

    #低保
    相关咨询
    • 在四川成都市彭州市能处理交通违章吗?
      辽宁在线咨询 2021-10-12
      彭州交通警察队的列车员。地址:彭州市隆丰镇金山村二组13日。咨询电话:028-8373411。交通违章行为在事故发生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主要是根据路权原则和安全原则来判定的,而路权原则是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大小的根本原则。(1)违反各行道规定的;(2)违反转让规定的;(3)违反交通规则的;(4)违反交通安全原则的;
    • 西安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产假最新时间是多少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19
      正常产假98天,最多可休158天。 法律规定: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六条: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法律、法规规定外,延长女方生育假60天,给予男方护理假20天。生育假、护理假视为出勤,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
    • 城市低保的标准又该如何确定
      香港在线咨询 2023-04-25
      要申请低保,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以及虽有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但其无赡养、扶养或抚养能力的城市居民。 2、尚有一定收入,但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当年城市低保标准的城市居民。 3、持有本市东城等八城区或其他郊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非农业户口城市居民,与具有本市农业户口或外地户口的人员结婚,并在上述地区定居,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当年
    • 有符合2023的城市低保的标准吗
      贵州在线咨询 2023-09-20
      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丧失劳动能力,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地低保标准,可以申请低保经济,如果低保户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并且在本地生活满5年,还可以申请廉租房,需要准备相应的材料。
    • 低保城市标准2018
      上海在线咨询 2021-10-29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保障标准由当地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随着必需品价格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时调整。设定的标准应与其他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