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不和分手婚前给女方的彩礼能要回吗?在一方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向对方支付了彩礼,现双方感情出现问题,欲分手或离婚,在具备三种情形下时,一方要求对方返还给付的彩礼,对方应当返还:
(一)只有结婚的约定,即只是订婚,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对方应当返还彩礼。
(二)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还未共同生活。有的地方认为举行结婚仪式后才能在一起共同生活,现要离婚,一方要求对方返还彩礼,对方应当返还。
(三)因一方婚前给付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对方应当返还。生活困难时绝对困难的,即由于一方彩礼给付,使自己无法维持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
婚前给女方的财物能否认作彩礼?答案是否定的,一般只有男方以结婚为目的为给付给女方的财物,那么才会被认定为结婚彩礼。而在婚前给付的财物,往往是认为具有赠与的性质,但不属于结婚彩礼。
一、离婚要返还多少彩礼
因给付彩礼一方的原因导致婚约解除,返还彩礼的数额可根据其过错程度、双方的经济状况等因素,酌情减少。
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共同生活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30%;共同生活一年以内三个月以上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50%;共同生活不满三个月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70%;因给付彩礼一方的原因导致同居关系解除的以及在共同生活期间女方怀孕或者流产的,一般可在前款的基础上再减少5%至20%。
婚前一方借款购置的房屋等财产已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为购置财产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对取得财产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嫁妆的分割与返还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女方亲属陪送嫁妆的行为应认定一般为赠与行为;在登记结婚前陪送的嫁妆应认定是对女方的婚前个人赠与;婚后陪送的嫁妆,则应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赠与,该嫁妆的性质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有约定的依约定确认权利的归属。
-
订婚女方要求分手彩礼能退回去吗?
190人看过
-
哪些情况下能要回给女方的彩礼
287人看过
-
感情不和离婚需要退彩礼吗
126人看过
-
我国离婚男的给女方彩礼女方要回吗?
455人看过
-
和女朋友分手,订婚的彩礼怎么要回
200人看过
-
离婚彩礼可以不给吗离婚彩礼能要回吗
222人看过
彩礼如何认定: (一)如果彩礼是赠送给女方父母的,那么无论是婚前赠送还是婚后赠送,既不属于女方的个人财产,也不属于夫妻双方的财产,而是属于女方父母的财产。因此,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与夫妻双方均无涉,属于女方父母的财产。 (二)若在结婚登记前... 更多>
-
婚前给女方的财物都可认作彩礼吗,分手彩礼能要回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28一、什么是彩礼彩礼,在一些地区又称聘礼,具有严格的针对性,是指男女双方恋爱关系基本确定后,按照当地风俗,男方在婚前给予女方一定数量的现金或财物,表示其欲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诚意。因此,若当初一方向另一方支付财物是基于当地风俗习惯,为了与对方最终缔结婚姻关系,不得已而必须给付,具有明显的地方习俗性,属于彩礼。二、婚前给女方的财物都可以认作彩礼吗婚前给女方的财物都可以认作彩礼吗根据上文所述,男方在婚前给予
-
感情不好的,准备要回彩礼的,双方没办结婚手续彩礼能要回来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08彩礼属于婚约财产,你咨询的问题属于婚约财产的返还问题。一、由于你和对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所以,你有权要求返还彩礼。二、由于你们已经按照风俗办理了结婚礼仪,所以你不能要求对方全额返还彩礼。三、你要求对方返还彩礼,必须证明你支付给对方彩礼的数额,如果对方给你回了相应的财务,返还的彩礼应该扣除对方返还的财产。
-
没有感情不给彩礼能结婚吗?结婚的彩礼能不能退回来?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06有过共同生活,彩礼一般不退。 1、彩礼由一方个人接收或购置结婚物品的,应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受赠的财物无特殊约定,应为夫妻共同财产。如果男女双方未共同生活的,可根据最高院1993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5条规定,考虑财产的来源予以合理分割。如果双方婚姻持续时间短,并且给予彩礼的一方由此造成生活困难的,可根据上述规定的第8条规定精神处理,
-
分手了女方不退彩礼能起诉要回彩礼吗江苏在线咨询 2021-12-03是的。如果订婚后给女方彩礼,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就分手,女方应予返还。双方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女方返还。法院发现事实后,认定属于彩礼的,判决返还。彩礼纠纷的诉讼时效为2年。《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我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需要延长的,报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