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如何请求确认合同解除的效力
对解除合同的效力产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向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合同解除程序】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
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二、合同的解除方式分为哪几种
1.合意解除。
合意解除,是指根据当事人事先约定的情况或经当事人协商一致而解除合同。
其中协商解除是以一个新的合同解除旧的合同。
而约定解除则是一种单方解除。
即双方在订立合同时,约定了合同当事人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
一旦该条件成就,解除权人就可以通过行使解除权而终止合同。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了解除权行使期限的,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合同订立后,经当事人协商一致,也可以解除合同。
2.法定解除。
法定解除,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而解除合同。
《民法典》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
所以当事人对解除合同效力有争议的,可以向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申请确认。
-
民法典如何判断法人解除合同的效力?
204人看过
-
请求确认合同解除如何抗辩
139人看过
-
民法典中合同权利义务不明确如何认定效力
305人看过
-
合同解除效力是如何确定的及合同解除需要法院确认吗
463人看过
-
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效力的期限
314人看过
-
民法典中合同解除后如何要求违约金
488人看过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
如何确认民法典上的解除合同天津在线咨询 2023-01-01解除合同的效力,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六条,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
如何认定民法典合同效力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21认定合同的效力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一、是否具备生效的条件,合同生效的条件有:合同当事人双方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二、合同是否存在《民法典》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 《民法典》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
-
民法典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效力如何确认香港在线咨询 2022-06-14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和第四百九十条的规定,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需要采取书面合同而没有采用书面形式,以及签订了书面合同但未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的,只要一方履行了主要的义务,另一方接受的,法律将认可该合同的效力。
-
民法典明确规定的合同效力可以解除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2-11-20不需要。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
确认合同合同解除效力时效湖北在线咨询 2023-01-12对于合同解除权而言,没有诉讼时效的,而只有除斥期间。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一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当事人必须在规定的除斥期间内行使合同解除权。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