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的区别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16 19:25:10 308 人看过

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是极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两者的表现形式均为借贷。借款到期不能偿还,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借款人没有偿还能力;有的却是以“合法的民事行为为外衣”进行诈骗,非法占有;二者混杂交错,很难一眼识破。实践中,有把民间借贷纠纷错认为诈骗犯罪的、也有把诈骗犯罪当做民间借贷纠纷来处理的,正确把握二者的界限,对借款人和贷款人来说都很重要。1、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最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的表现均为借贷到期不能还款,但到期不能还款的真实原因不同。概括讲,前者为非法占有,后者为因客观事由无力偿还。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借贷型诈骗案件的借款人出具借条只是一个表面形式,是实现非法占有目的的诈骗手段。而民间借贷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非金融机构企业之间因借款不能偿还而发生的纠纷,是合同纠纷的一种。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账,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扔属借贷纠纷,不构成借贷型诈骗罪。2、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中的欺骗在的欺骗程度上有所不同。借贷型诈骗与民事借贷中的民事欺诈,虽然有许多方面相似,但在欺骗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借贷型诈骗是诈骗罪中的一种,通常是“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欺骗贷款人,使贷款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处分财产。借款人出具借条仅仅是为实现非法占有目的的手段,根本没打算兑现偿还。而民事借贷中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成分,是在借贷过程中存在的不实之处,欺骗程度限定在履行还款的前提下,一般是为有利于借到款,无非法占有之目的。比如甲为扩大经营欲向乙借款,其担心乙不会轻易借款,就编造了其亲属住院需要手术费的理由,在甲获得资金买进设备后一场大雨把设备全部淹毁,导致甲无法归还乙借款,实务中一般不认为甲构成诈骗罪,因为为了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不得不容忍类似上述的民事欺诈行为。3、注重综合分析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表现。区分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的关键是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有目的”是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但主观心理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在客观上有所表现。通过综合分析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表现,听其言观其行,从客观行为事实上推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指出,行为人具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的,就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打着借款的幌子借款不还,且数额较大,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就可以认定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涉嫌借贷型诈骗犯罪。实务中,借贷型诈骗案件多发生在熟人、朋友之间,行为人利用刻意培养起来的所谓“信任”或“感情”,或编造虚假困难,或以高息利益为诱惑,骗取对方的信任,借款后或消失、或以各种理由推脱不还款。故,即便是存在借条,也不能排除构成诈骗犯罪;具体到某一个案件,需要结合借款人借款前、借款中、借款后的客观行为表现,综合分析之。如是前者,及时报案,通过公权力救济途径追回;如是后者,及时提起民事诉讼,通过依法判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借贷型诈骗罪与借贷纠纷其实二者是很像但是又不同的两个概念的,首先双方最大的区别就是借贷性诈骗罪的主观上是故意的,是以非法的占有为目的的,而民间借贷纠纷是因为到期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无法还款,二者是有区别的。

民间借贷纠纷的起诉条件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条件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10日 01:3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金融犯罪相关文章
  • 民间借贷纠纷和诈骗罪的区别
    民事借贷纠纷,是指因借款人与贷款人达成借贷协议,由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而产生的纠纷。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事法律调整,不产生刑事责任。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各种类型的公私财物。诈骗罪的行为主体通过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方法,使被害人产生错觉而自愿交出财物。区别民事借贷纠纷和诈骗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行为获取的款项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行为人意图使用非法手段对他人所有的财物行使事实上的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权,从而侵犯他人对某一特定财物的所有权的正常行使。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一是看借款人与贷借人在借贷时的相互关系。一般民间借贷关系多发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来的亲友之间,借贷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而诈骗则往往
    2023-06-09
    126人看过
  • 民间借贷纠纷和诈骗罪的区别
    区分二者的方式如下:一是看借款人与贷借人在借贷时的相互关系。一般民间借贷关系多发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来的亲友之间,借贷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而诈骗则往往发生在双方当事人相识不久,采取欺骗的手段骗取对方的信任。二是看发生借贷关系的原因。正常的借贷关系中,借款人确实遇到了困难,一时无力解决,才向他人借贷。而以借贷为名实行诈骗的,则往往是编造虚假的困难事实,或以高利息等利益为诱惑,骗取他人同情或信任。三是看借款人是否愿意归还及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四是民间借贷纠纷是民事经济纠纷,而诈骗罪是属于刑事犯罪。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举证第一、证明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1、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其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由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登记清单、社团法人登记证等。3、当事人名称在诉争的法律关系发生后曾有变更的,应
    2023-08-04
    61人看过
  • 民间借贷纠纷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民间借贷纠纷和诈骗罪的区别:1、民间借贷纠纷的贷款人和借款人大多是基于朋友、熟人、亲友之间的相互信任;诈骗罪双方一般认识不久,沟通不深;2、民间借贷纠纷借款人一般在急需用钱时向他人借款;诈骗当事人的行为是虚构事实或者高利息骗取别人欠款;3、民间借贷纠纷的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一般是因为真的无法还款,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诈骗罪的目的是诈骗财产,不想还款,所以大多表现为潜逃或挥霍携款。如何辨别民间借贷纠纷和诈骗罪一是看借款人与贷借人在借贷时的相互关系。二是看发生借贷关系的原因。三是看借款人是否愿意归还及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相关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3-07-21
    234人看过
  • 民间借贷纠纷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民事借贷纠纷,是指因借款人与贷款人达成借贷协议,由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而产生的纠纷。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事法律调整,不产生刑事责任。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各种类型的公私财物。诈骗罪的行为主体通过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方法,使被害人产生错觉而“自愿”交出财物。区别民事借贷纠纷和诈骗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行为获取的款项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行为人意图使用非法手段对他人所有的财物行使事实上的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权,从而侵犯他人对某一特定财物的所有权的正常行使。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一是看借款人与贷借人在借贷时的相互关系。一般民间借贷关系多发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来的亲友之间,借贷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2023-05-31
    266人看过
  • 民间借贷纠纷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民事借贷纠纷,是指因借款人与贷款人达成借贷协议,由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而产生的纠纷。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事法律调整,不产生刑事责任。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各种类型的公私财物。诈骗罪的行为主体通过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方法,使被害人产生错觉而“自愿”交出财物。区别民事借贷纠纷和诈骗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行为获取的款项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行为人意图使用非法手段对他人所有的财物行使事实上的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权,从而侵犯他人对某一特定财物的所有权的正常行使。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一是看借款人与贷借人在借贷时的相互关系。一般民间借贷关系多发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来的亲友之间,借贷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2023-05-31
    189人看过
  • 民间借贷纠纷和诈骗区别
    民间借贷纠纷,是指因借款人与出借人达成借贷协议,由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而产生的纠纷。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民间借贷纠纷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而诈骗罪属于刑法的一个罪名,当事人触犯诈骗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区分行为属于民间借贷纠纷还是诈骗罪,主要看获得款项的当事人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来讲:1、民间借贷纠纷的出借人与借款人多是基于朋友、熟人、亲友相互信任关系建立起来的;诈骗罪的双方当事人一般相识不久,交往不深。2、民间借贷纠纷借款人一般是在急需用钱时才会向他人借款;而诈骗罪当事人的行为是虚构事实或者用高利息骗取他人欠款。3、民间借贷纠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一般是由于确实没有能力还款,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诈骗罪的当事人目的为诈骗财物,没有想要还款的意思,因此多表现为携款潜逃或者大
    2023-03-06
    180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金融犯罪是指发生在金融活动过程中的,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诸如洗钱、金融诈骗等均是我们日常生活里所熟悉的金融犯罪类型。... 更多>

    #金融犯罪
    相关咨询
    • 民间借贷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的区别是什么?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04-20
      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是极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两者的表现形式均为借贷。借款到期不能偿还,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借款人没有偿还能力;有的却是以“合法的民事行为为外衣”进行诈骗,非法占有;二者混杂交错,很难一眼识破。实践中,有把民间借贷纠纷错认为诈骗犯罪的、也有把诈骗犯罪当做民间借贷纠纷来处理的,正确把握二者的界限,对借款人和贷款人来说都很重要。1、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最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
    • 借贷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有什么区别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7-08
      1、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最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借贷型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中的欺骗在欺骗程度上有所不同。 借贷型诈骗是诈骗罪中的一种,借款人出具借条仅仅是为实现非法占有目的的手段,根本没打算兑现偿还。而民事借贷中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成分,是在借贷过程中存在的不实之处,欺骗程度限定在履行还款的前提下,一般是为有利于借到款,无非法占有之目的。 根据
    • 民间借贷纠纷与诈骗罪的区别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4-27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
    • 借贷型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的区别是什么
      四川在线咨询 2022-12-13
      1、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最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借贷型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借贷型诈骗与民间借贷中的欺骗在欺骗程度上有所不同。 借贷型诈骗是诈骗罪中的一种,借款人出具借条仅仅是为实现非法占有目的的手段,根本没打算兑现偿还。 而民事借贷中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成分,是在借贷过程中存在的不实之处,欺骗程度限定在履行还款的前提下,一般是为有利于借到款,无非法占有之目的。 根据《
    • 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是什么区别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4-28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