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同辞退员工补偿标准是用人单位应当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并支付经济补偿金,补缴社保,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的工作年限计算,没有合同辞退员工可以要求工资立马结清。
一、没有合同辞退员工补偿标准是什么
没有合同辞退员工补偿标准是用人单位应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补交社保,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还应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二、没有合同辞退员工工资立马结清吗
没有合同辞退员工可以要求工资立马结清,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解除劳动合同的,工资是在解除劳动合同时一次性支付的,如果辞退立即解除合同的,就可以要求支付工资。解除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应当一次性付清劳动者的工资。用人单位未支付的,劳动者可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可以请求加付赔偿金。
三、没有合同辞退员工可以仲裁吗
没有合同辞退员工可以仲裁,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即使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辞退员工也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进行赔偿。赔偿标准为每工作一年赔偿一个月的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照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赔偿半个月工资。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还需要加付额外的经济补偿金。如果是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到期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则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七条 【违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
公司没有签劳动合同怎么赔偿员工(没合同辞退员工赔偿标准)
171人看过
-
员工辞职没有合同工资是不是该结清
167人看过
-
辞退员工没签合同要补钱吗
89人看过
-
没有签合同辞退员工不发工资违法吗?
302人看过
-
合同到期公司辞退有补偿吗公司辞退员工补偿标准
64人看过
-
劳动法对于辞退员工的赔偿规定,辞退员工需要立马结清工资吗
114人看过
-
员工辞退合同赔偿是什么辞退员工补偿有哪些规定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04一、用人单位如何辞退员工 1、辞退员工要公正。 辞退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公司原因,如大面积裁员、组织机构调整等;二是个人原因,工作不称职、危害公司利益等。对于个人原因的辞退应当做好全面考核工作,不可偏听偏信,更不能公报私仇。对于曾经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应当尽量为其寻找其它合适的岗位。辞退的公正与否,会影响到在职员工的积极性。把工作能力差、人品差的人开除,会大大鼓舞员工的士气;反之,把工作能力强
-
公司辞退员工工资可以立马结清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05-31被辞退,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
公司无故辞退员工,但是没有签合同,辞退员工怎么算补偿金?江西在线咨询 2022-04-241、没有签劳动合同,公司无故辞退员工,未签合同按规定要支付二倍工资的,辞退员工,除了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外,其它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2、《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
辞退员工补偿工资是应该结清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19是的,如果属于违法辞退,还可以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赔偿金。 经济赔偿金标准是,08年以后每满一年工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支付两个月工资,不满六个月的支付一个月工资;08年以前每满一年工龄(同样是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上述所称的工资是指应发工资,包括实际发放的工资、社保和公积金的个人缴费部分及扣缴的个税。
-
辞退员工不结清工资合法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21不合法。因工资和辞退产生争议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