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怎么判断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6 14:30:45 95 人看过

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根据《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的特征:

(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刑法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的量刑标准

1、构成该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2、而行为人如果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扣押的财产的,就可构成该罪。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三百一十四条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9日 07:3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犯罪中止相关文章
  • 如何判断犯罪中止的自动性
    在实行抢劫行为过程中,甲发现对方是熟人而中止了自己的行为:对方是熟人并非是意志以外的因素,即使对方是熟人,甲也可以继续抢劫,甲属于自动性放弃犯罪。在自动性判断上,区分中止与未遂可以采取弗兰克公式:能达目的而不欲时是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时是未遂。能和不能的判断应以行为人的认识为标准(主观说),即只要行为人认为可能既遂而不愿达到既遂,即使客观上不可能既遂的,也是中止;只要行为人认为不可能既遂而放弃,即使客观上可能既遂,也是未遂。例如抢劫时发现对方是自己胞兄而放弃犯罪的,属于犯罪中止(发现对方是熟人而放弃犯行,通常认定为中止);但持枪杀人时听到警笛声逃跑的,属于犯罪未遂。在认定犯罪中止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1.自动性的成立不以中止动机的伦理性为必要,不要求行为人基于真诚的悔悟彻底放弃一切犯意,只要行为人完全放弃该次特定犯罪的犯意即可。例如,甲抢劫妇女乙的财物,经乙苦苦哀求,甲决定不抢劫,但随后实
    2023-04-25
    184人看过
  • 犯罪中止的判断方式有哪些?
    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
    2023-06-27
    277人看过
  • 怎么判刑怎么判中止犯罪
    中止犯罪的判刑: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一、偷监控一半被发现算中止吗偷到一半发现监控逃走是否算犯罪中止,还要结合具体案情来判断。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二、主动退钱算犯罪吗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此,主动退钱是否构成犯罪中止,要看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满足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才是犯罪中止。事后退钱的不属于中止犯,但是可以作为量刑的参考。三、行贿时收回赃款是否可以构成犯罪中止构成。对
    2023-06-22
    235人看过
  •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如何判断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成立犯罪中止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如何判断的法律依据《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刑法》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2022-06-20
    219人看过
  •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都是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不管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都是故意犯罪没能最终完成,没有达到犯罪行为人期望的犯罪后果的情形。但两者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是由其主观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犯罪中止与此不同,犯罪中止是指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样一种情形。从两者的定义可以明确看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犯罪行为没有能够完成到底是因为犯罪行为人的主观上自愿放弃还是因为行为人意料之外的原因介入导致犯罪无法继续完成。比如在强奸罪行为中,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将被害人拖到僻静处,如果此时突然警察巡逻过来,犯罪已经无法继续实施,行为人逃跑,这种情形就属于未遂。如果行为人突然良心发现,觉得这样对待一个女孩不好,主动放弃了实施犯罪,这种情形就属于中止。在量刑上,由于中止相对于未遂更能体现出犯罪行为人主观
    2023-04-30
    387人看过
  • 如何判断犯罪中止是否成立?
    判定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如下:1、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这是犯罪中止的时间条件;2、犯罪中止是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的自动条件,自动停止必须是彻底的;3、犯罪中止是行为人有效预防犯罪结果的有效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共同犯罪成立犯罪中止的条件共同犯罪成立犯罪中止的条件如下:1.应当具备及时性,共同犯罪的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以前。但是犯罪结果一旦繁盛,无论其结果是由全体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还是由部分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共同犯罪已经即遂,就不能存在犯罪中止。这是时间的条件。2.全体共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停止可以进行下去的并能产生犯罪结果的的行为,可以
    2023-07-03
    432人看过
  •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犯有犯罪中止?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犯罪中止进行认定:(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累犯应该怎么认定累犯包括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即一般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023-07-19
    90人看过
  • 犯罪中止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中止怎么判刑
    一、犯罪中止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中止必须具备的条件:1.必须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只能发生在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的过程中。犯罪中止就是在犯罪完成之前停止的意思,所以犯罪完成之后,自动恢复或自愿赔偿损失,都不能认为是中止,而应当负犯罪既遂的刑事责任。2.必须自动地中止犯罪或自动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自动地中止犯罪,就是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停止可以进行下去的犯罪活动,它表现为行为人自己有可能完成犯罪的情况下,自动停止犯罪的进行。如果行为人受到阻碍或感到恐惧认为自己已不能完成犯罪而停止犯罪的进行,就不是自动中止犯罪,而是被迫停止犯罪,因而不是犯罪中止,而是犯罪预备或犯罪未遂。二、犯罪中止怎么判刑犯罪中止的判刑是:1.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免除处罚;2.对已经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减轻处罚。犯罪分子的中止行为必须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产生,如果
    2023-03-02
    301人看过
  • 危险驾驶是否有犯罪中止的判断?
    对于危险驾驶是有犯罪中止的。在危险驾驶的过程中,如果自动放弃或者因为其它原因导致中止的,都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危险驾驶犯罪中止的,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一、犯罪中止能减轻多少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
    2023-06-25
    227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如何判断中止条件?
    本文介绍了犯罪中止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主观上对犯罪中止的意图,客观上实施中止犯罪的行为,且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同时,中止行为必须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避免了危害结果。对于犯罪中止的处理,应根据犯罪未遂、犯罪既遂还是犯罪未遂未遂进行区分。条件:行为具备主观上对犯罪中止的意图。(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处罚原则:。客观行为标题:关于“客观行为”的法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客观行为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然而,如何定义客观行为以及其法律地位,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客观行为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由外部环境或条件所决定的行为。例如,一只乌鸦飞过天空,一辆汽车在路边停靠,这些都是客观行为。在法律上,客观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无过错行为,即不需要承担法律
    2023-10-30
    320人看过
  • 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既遂判断标准
    1、犯罪预备:《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2、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则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3、犯罪未遂:《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4、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一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判定犯罪是否既遂,应当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分则所规定的一个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完全具备的是既遂;未能完全具备的则不是既遂。5、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区别是其有自动性即由于主观意志因素的放弃或防止导致犯罪未完成。(1)自动(视为中止)的表现:接受劝说;害怕法律制裁;虽然客观失败,本人主动放弃。(2)被动(视为未遂或预备)的表现:自然力等外界障碍;自身能力如体力、技巧;错误、错觉、幻觉。6、犯罪预备和犯罪未
    2024-04-19
    204人看过
  • 绑架案中的中止犯罪怎么判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相关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第二百三十九条【绑架罪】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一、在绑架罪的量刑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绑架罪主体为已满16周岁的人。14-16周岁的人,单纯地实施绑架行为的,不构成犯罪;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的,定故意杀人罪。1、“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是指由于在绑架
    2023-02-18
    287人看过
  • 什么是敲诈勒索罪中止?敲诈勒索罪的中止怎么判断
    犯罪中止,是指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中止犯应当具有以下特征:1、自动性;是指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在自认为(确信)当时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基于本人的意志决定而停止犯罪行为,或者主动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2、时间性,即是指犯罪中止应当在哪一个时间段内才能成立。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为在犯罪过程中。3、有效性。即是指当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还处于犯罪预备或实行阶段,自动、彻底停止犯罪。这里要求停止犯罪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要求行为人采取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有效手段,并达到实际效果。例如,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不仅要求自己停止犯罪,还须有效实现其他共犯停止犯罪。对于侵财型犯罪,不仅要求行为人有停止侵害被害人财物的行为,还要求行为人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在敲诈勒索犯罪中,因行为人的敲诈勒索行为和被害人处分财产的行为一般存在时间差,或者约定的地点认识不
    2023-03-11
    88人看过
  • 犯罪中止,和中断到底是什么意思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一、法律规定犯罪中止判无罪吗不会。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二、投毒后报警是否成立犯罪中止?如果能及时有效的阻止犯罪结果发生,就构成犯罪中止
    2023-04-03
    300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中止构成犯罪,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更多>

    #犯罪中止
    相关咨询
    • 怎样判断共同犯罪中止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3-19
      共同犯罪的中止认定有: 1、应当具备及时性,共同犯罪的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以前。但是犯罪结果一旦发生,无论其结果是由全体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还是由部分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共同犯罪已经即遂,就不能存在犯罪中止。这是时间条件。 2、全体共犯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停止可以进行下去的并能产生犯罪结果的行为,可以成立犯罪中
    • 判断犯罪中止的方法
      香港在线咨询 2024-11-09
      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必须具备自愿停止其犯罪行为的决心或决意,这是犯罪中止的主观要件之一。同时,行为人在客观上也必须实际采取了中止犯罪的行动,或者以积极手段(如制止等)终止罪行,或者以消极手段(如不再继续犯罪)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此外,犯罪中止可以在犯罪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发生,包括预备阶段、实行阶段以及犯罪结果产生阶段。最后,犯罪中止还必须有效地阻止了犯罪行为或避免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即中止行为必须具备实
    • 在共同犯罪中,如何判断犯罪中止?
      宁夏在线咨询 2024-12-16
      共同犯罪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部分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1. 在简单的共同犯罪中,所有共同犯罪人都是实行犯。如果其中一人决定中止犯罪,他应该立即告诉其他共同犯罪人并尽力劝说他们放弃犯罪。如果其他共同犯罪人接受了中止者的劝告并放弃了本来可以继续进行的犯罪,那么全案都是犯罪中止。但如果其中一人中止犯罪后,其他共同犯罪人并没有放弃犯罪,那么中止
    • 怎么判断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呢?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6-10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成立犯罪中止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2022年怎么判断是不是犯罪中止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2-03
      具备以下条件是犯罪中止: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