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查询工伤死亡赔偿金去向嘛
关于查询工伤赔偿款项发放进度的方法如下所示:
1.如您享有工伤保险保障,请直接与负责赔偿事宜的工伤保险机构取得联系并进行咨询。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获得诸如工伤医疗费、辅助器具配置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康复性治疗费用以及工伤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等多项补偿。
如果需要在异地就医,还将得到交通费、食宿费等额外支持。
对于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及劳动能力鉴定费等项目,同样可以通过工伤保险基金进行支付。
2.若未购买工伤保险,则需由用人单位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当发现个人账户中的款项尚未到账时,应及时向用人单位提出疑问。
若用人单位故意拖延支付,劳动者有权直接发起劳动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寻求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由用人单位按照固定周期进行支付。
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工伤职工,用人单位需指派专人提供护理服务,相关陪护费用亦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进行支付。
对于伤残等级达到五级和六级且难以安排工作的工伤职工,用人单位每月需向其支付相当于本人工资70%和60%的伤残津贴。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二、工伤以后自己向公司提出辞职有什么补偿吗
劳动者在确认属于工伤待遇范围内之后,拥有主动结束雇佣关系的权利,并且可以获得一定赔偿。
在此种情况下,劳动者身处工伤救治过程中,工伤保险基金会将一并向其支付一次性的工伤医疗补助金;而原就职公司也需向其支付一次性的伤残就业补助金。
若经工伤职工本人自愿申请,且得到其同意,该名员工便可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此时,工伤保险基金将会再次向其支付一次性的工伤医疗补助金,而用人单位则需要向其支付一次性的伤残就业补助金。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
-
成都工伤死亡赔付金额查询
133人看过
-
工伤保险死亡赔偿标准查询:获取准确金额
261人看过
-
死亡赔偿金与工伤死亡
227人看过
-
工伤死亡可以向谁主张赔偿金
179人看过
-
老人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查询
60人看过
-
死亡赔偿标准查询方法
237人看过
-
企业工伤死亡一次性补偿金怎么查询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17《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
-
工伤死亡赔偿项目一览表查询福建在线咨询 2022-04-09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
-
死亡抚恤金赔偿标准(查询)陕西在线咨询 2022-04-27死亡赔偿金采纳了系“继承丧失说”,并非精神抚慰金,其计算公式为: (1)、城镇居民为: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60周岁以上的为(实际年龄-60);75周岁以上为5年] (2)、农村居民为:60周岁以下为20年(含);60周岁以上:=(实际年龄-60);75周岁以上为5年] (3)、60周岁以下人员的死亡赔偿金=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年
-
-
可以向谁主张工伤死亡赔偿金青海在线咨询 2023-09-05工伤死亡赔偿金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