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更抚养权可以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吗
变更抚养权可以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七条【父母的抚养义务和子女的赡养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二、拒交子女抚养费后果有什么
拒交子女抚养费后果有:
1.强制执行
离婚后未抚养孩子的一方拒付抚养费,抚养孩子的一方可以孩子为原告,作为孩子的法定代理人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按离婚协议或判决支付抚养费。经过诉讼程序,法院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阶段,若对方仍拒绝给付抚养费,那么享有抚养权的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实行司法拘留
法院判决支付抚养费后,应支付抚养费的一方拒绝支付费用,对其不履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法律义务的行为,法院可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将其司法拘留。
3.情节恶劣的构成犯罪
对于拒不履行抚养义务,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外,如果在强制执行中抚养义务人仍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也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三、子女抚养费的标准怎么确定
子女抚育费的标准,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有特殊情况的,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
-
抚养权在对方实际己方抚养,可否要求支付抚养费
294人看过
-
能变更抚养费支付方式吗
429人看过
-
孩子抚养权变更怎么支付抚养费
374人看过
-
抚养费变更纠纷,给付抚养费的一方可否要求降低抚养费
481人看过
-
不支付抚养费是否意味着可以要求男方支付抚养费?
477人看过
-
对方拒付抚养费用,我可以起诉要求支付吗
135人看过
孩子抚养费的标准如下: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孩子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2、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 更多>
-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可以要求对方支付吗,可以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浙江在线咨询 2022-01-24可以要求对方支付孩子的抚养费,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起诉解决。抚养费的给付方式一般有两种:按月给付和一次性给付。按月给付是考虑到父母的收入一般是按月结算的,所以按月给付抚养费比较方便,而且按照生活周期给付有利于保障子女正常的生活。一次性给付是在非抚养方的收入不稳定或居住地不固定,可能长期拖欠抚养费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支付方法。离婚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决定抚养费给付方法,可以选择除上述两种方法以外的
-
不支付抚养费可以起诉孩子是否可以要求变更抚养权天津在线咨询 2021-12-13不支付赡养费可以改变监护权,但不一定会改变。离婚后,一方不支付赡养费,不能构成改变儿童监护权的有利原因。谁抚养孩子应该取决于谁抚养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子女监护权的变更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协议不成的,可以通过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变更。离婚后任何时候,一方或者双方的情况或者抚养能力发生较大变化的,可以要求变更子女监护权。子女监护权的变更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协议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通过诉讼判决变
-
抚养关系变更后,先要求支付抚养费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1-11-08离婚后子女抚养关系变更后支付的抚养费,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可以要求退还。支付的抚养费是不当得利,必须退还。而且已经发生的实际抚养费不需要退还。
-
抚养权可以变更吗,可以要求变更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1-04-12《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子女抚养若干意见》)第15条规定“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的,应另行起诉。”鉴于在法律层面,本案中张先生与李小姐婚姻关系确已解除,且双方在离婚协议中对于抚养权的归属已经做出明确规定,现李小姐想争取两个孩子抚养权的,必须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子女抚养若干意见》第16条规定“一方要求变
-
女方想要回抚养权但男方不愿意支付抚养费,可以要求对方支付赔偿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18既然抚养权给了你,如无特殊原因,一般不会轻易变更抚养权。关于抚养费的问题,你可以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否则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关于离婚时抚养权的归属问题,一般先由双方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则由法院判决。对于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对于两周岁至十周岁的子女,法院一般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原则,结合考虑以下因素夫妻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年龄、家庭环境、子女的年龄、子女与父母一方的依赖和亲密程度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