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名股东风险及防范
隐名股东风险如下:
1.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协议约定的事项不明确、约定内容本身存在歧义,发生纠纷后实践中更多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此时股权的处理结果与隐名股东最初的投资目的背道而驰。
2.股东地位存在不被认可的可能性。
3.在显名股东存在债务的情况下,债权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其隐名股东所涉及的股份有被法院冻结的可能性,此时隐名股东的投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
4.显名股东恶意损害隐名股东的权利,主要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将股权质押或出让,导致股权丧失。
隐名股东的风险防范方式如下:
1.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法、有效的股权代持合同,约定股权的归属;
2.保留履行出资义务的凭证;
3.适当参与公司经营,取得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4.其他方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法律规定的无效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二、隐名股东协议如何写
隐名股东协议的写法如下:
1.开头写好实际股东和名义股东的具体信息;
2.中间的内容明确好实际出资额,责任承担与利益分配的内容;
3.最后签名盖章并附上日期。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的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三、股东权利受到侵害应该怎么去救济
股东权利受到侵害的救济办法:股东可以与侵权人自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且侵权人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则股东可以请求董事会进行起诉,董事会拒绝的,股东可以自行起诉。
-
隐名股东怎样防范法律风险
428人看过
-
2024隐名股东有何风险
322人看过
-
公司隐名出资的法律风险及防范策略
146人看过
-
隐名股东投资有何风险?
371人看过
-
公司能否让隐名股东缴纳出资,隐名股东的风险
148人看过
-
隐名股东规避风险的措施
229人看过
隐名股东,也可被称为“实际投资人”,主要指的是为了规避法律、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借用他人的名义成立公司,或者借用他人名义进行出资,并且在成立的公司的章程中、股东名册以及工商登记中,都记载为他人的实际出资人。... 更多>
-
隐名股东的风险有哪些如何防范隐名股东风险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07有以下方法可以规避隐名股东的法律风险: 1、与名义投资者签订合法有效的股权持有合同,约定股权归属; 二、保留履行出资义务的凭证; 3、适当参与公司经营,取得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 四、其它方法。
-
怎么防范股东资格风险四川在线咨询 2023-10-09怎么防范股东资格风险所谓股东资格,又称股东地位,是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基怎么防范股东资格风险 所谓股东资格,又称股东地位,是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确认股东资格,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公司,以及公司债权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股东出资存在“有名无实”、“有实无名”等不规范现象,是许多股权纠纷产生的诱因,而股东资格的认定往往是解决这些纠纷的前提和关键。 一、
-
作为隐名股东出资公司,隐名股东的法律风险有什么?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28隐名出资人实际认缴企业出资,但企业实际的出资认购人与公开登记的出资人不一致。实际的出资认购人是隐名出资人,而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出资人为显名出资人。 显名出资人与隐名出资人之间确定权利义务的协议,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但是在涉及第三人的交易中,隐名出资人不得以工商登记不实对抗第三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仍然面临着交易不确定的法律风险。 隐名出资人本身而言,法律
-
隐名股东的风险和规避方法海南在线咨询 2021-12-15隐名股东顾名思义便是名字隐藏起来的股东,即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的名义人都没有记载。隐名股东又称实际投资人,指的是依据书面或口头协议委托他人代其持有股权者。虽然隐名股东未被法律禁止,但是隐名股东存在明显的法律风险。隐名投资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投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利益受侵害后法律救助困难;容易产生法律纠纷等。隐名股东最主要的一个规避风险的办法就是,采用书面协议明确显名股东和隐名投资者之间
-
隐性股东的风险:西藏在线咨询 2022-08-09二)显名股东恶意侵害隐名股东权益的风险 在一般的股权代持关系中,实际出资人隐于幕后,名义股东则接受隐名股东委托,在台前代为行使股东权利。面对各种诱惑,显名股东很可能违反股权代持协议之约定,侵害隐名股东利益,其主要情形包括:名义股东不向隐名股东转交投资收益;名义股东滥用股东权利(重大决策事项未经协商);显名股东擅自处置股权(转让、质押),等等。 (三)隐名股东难以确立股东身份、无法向公司主张权益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