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当事人对列入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员名单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用人单位、社会保险服务机构及其有关人员、被保险人、待遇对象等列入名单:县级以上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社会保险中严重失信的人员:
(一)用人单位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的;(二)采取欺诈手段,违反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方式,违反规定办理社会保险业务20次以上或者获利2万元以上的;(三)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方式骗取社会保险金或者社会保险基金费用的,数额超过一万元,或者数额未达到一万元,经责令退还后拒不退还的;
(四)社会保险金领取人丧失领取社会保险金资格后,六个月以上虚领或者多领社会保险金,数额超过一万元的,责令退还后拒不退还的,或者签订还款协议后不按时履行合同的;
(五)恶意利用个人权益记录的(六)社会保险服务机构未按照服务协议提供服务的,造成基金损失10万元以上的;
(七)用人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偿还社会保险基金预缴的工伤保险金,有能力的不予偿还,超过1万元的;(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十五条当事人对列入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员名单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诉讼。外地人社保怎么交?
1。被保险人在新就业地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缴费后,用人单位或者被保险人应当向新就业地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提出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书面申请;
2。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转续申请,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向参保人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出具受理函办法,并提供有关资料;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向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作出书面说明;
3。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应当自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理转续手续;
4。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收到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划转资金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办理相关手续,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被保险人确认;
5。养老保险的缴费期限是累积的,中间有缺口,可以补足也可以不补足。
-
从社保严重失信者名单中除名的时限
293人看过
-
什么能成为社保名单主体严重失信者
51人看过
-
我能否提前从社保严重失信人员名单中划出
105人看过
-
如果你对合并审判的裁决不满意怎么办
376人看过
-
如果你对房屋征收补偿的决定不满意,你该怎么办
52人看过
-
被列入社会保险严重失信人名单的有什么权利
374人看过
-
如果选房分给你的不满意怎么办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30协商不成,起诉,参考如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的,由房屋征收部门报请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征收补偿方案作出补偿决定,并在房屋征收范围内予以公告。补偿决定应当公平,包括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有关补偿协议的事项。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
-
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后果云南在线咨询 2024-03-09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后果如下:1、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2、情节严重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3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对社保公司不满意不交社保有什么后果?辽宁在线咨询 2022-04-22用人单位违背劳动法律的规定,不缴纳或不按规定缴纳都是违法行为,均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
-
不交社保的严重后果是什么?福建在线咨询 2022-03-2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百条规定:“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我国《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也可依照《劳动仲裁法》第二条申请劳动仲裁
-
如果你被加入失信人名单有什么限制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13如果你被加入失信人名单会有以下限制:(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六)旅游、度假;(七)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九)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高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