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事诉讼法调整的对象,
一是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
二是在诉讼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
民事诉讼法院调解制度的概念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又称法院调解,是指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自愿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
法院调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疏导工作的活动;二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主持和引导当事人用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纠纷,达成协议,终结诉讼的一种方式。法院调解制度是建立在当事人处分权基础上的,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
《民事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概念
301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回避概念需要遵守吗?
126人看过
-
民事诉讼时效:诉讼参与人需要知道的重要法律概念
264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是什么,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33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保全概念如何阐释?
261人看过
-
新刑事诉讼法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是什么意思
493人看过
处分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处置物的权利。处分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事实上的处分是指通过一定的事实行为对物进行处置,如消费、加工、改造、毁损等。 法律上的处分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改变物的权利状态。如转让、租借等。处分权是所有权内容的核心,是... 更多>
-
民事公益诉讼的概念是什么?主要有什么内容?香港在线咨询 2023-03-24我国的现行民事诉讼法律规定不足以保证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权益的保护。 社会公共权益是公民个人权益的集合,因此,公众有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天然积极性。我国的现行法律并非没有相关的规定,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和控告,但这种检举和控告通常被理解为在行政措施层面上向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告发。从此层面而言,公民的检举、告发活动只是充当了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一条线索来源,公民
-
虚假诉讼民事上诉状的具体法律概念是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3-27理论界对“恶意诉讼”有较多的论述,但鲜有对虚假诉讼的讨论。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却是有区别的。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合谋编制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非法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或权益的诉讼行为。
-
民事诉讼第三人的第三人的概念甘肃在线咨询 2023-02-18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对他人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诉讼请求,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到诉讼中的人。 在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启动后,由于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虽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两种,所以追加的程序上会有所区别。
-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中的基本概念“诉讼标的”?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20如何理解民事诉讼中的基本概念“诉讼标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明确: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执并要求法院作出裁判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也可以说诉讼标的是法院裁判的对象,因为当事人是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才到法院进行诉讼的,所以其争执的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便成为法院裁判的对象。
-
民事诉讼法回避概念的具体内容有哪些青海在线咨询 2023-09-24《民事诉讼法》是需要严格遵守的。如果在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当中,参与案件审理的工作人员和案件当事人有直接的亲属关系或者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是需要主动申请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