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行裁定有错误如何纠正
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对执行裁定申请再审,由立案庭复查,认为原执行裁定可能有错误的裁定中止原裁定的执行,进入再审。
首先,民事再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再一次进行审理的程序。再审程序包括再审程序的启动和再审程序的审理。就民事诉讼而言,具有审判监督权的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其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只能通过人民法院决定再审。再审程序是后续程序,它可以改变原来生效的裁判。而诉讼中的财产保全裁定的效力一般应维持到生效的法律文书执行终结时止。
其次,执行程序同样是民事诉讼中的法定程序,民事强制执行是法院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执行程序既然是人民法院审判权的必然延伸,当然是审判监督的范围、也必须接受监督,法律规定的裁定,并不仅指审判过程中的裁定,也含执行过程中的裁定。
不服执行机构办理的有关案件按本规定即审判监督程序处理。为解决执行过程中确有错误的裁定适用审判监督程序提供了法律依据。
申请人对执行裁定申请再审,由立案庭复查,认为原执行裁定可能有错误的裁定中止原裁定的执行,进入再审,但再审程序时应考虑执行程序的特点,不采取开庭审理,(因开庭是法庭针对双方当事人)而应用听证形式,将再审申请书副本送达给相应当事人,在听证时进行举证质证,让当事人在听证时充分陈述自已理由的机会,听证应公开,简便易行,合议庭评议后,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撤销原裁定,另行作出的新的执行裁定这样对错误的执行裁定再审时更能凸现司法的严谨性。
二、法院执行裁定书是什么意思
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过程中所作出的所有裁定,都叫执行裁定书。人民法院的执行裁定文书是指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书的执行而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文书,司法实践中,执行裁定适用于执行全过程。
三、执行裁定书下达以后算是结案吗
执行裁定书是已经结案了。执行裁定书是指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书的执行而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
如何纠正错误仲裁裁决?
60人看过
-
破产终结裁定错误如何纠正,纠正程序是怎样
331人看过
-
数字错误如何纠正?
405人看过
-
如何纠正程序错误
133人看过
-
法院院长有权纠正错误裁定吗
433人看过
-
如何纠正事故农机认定错误
176人看过
-
执行错误法院自己纠正山西在线咨询 2022-06-22执行错误法院自己纠正符合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由本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启动再审程序。当事人也有权对生效的判决、裁定申请再审。执行过程中作出的裁定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部分,只要是在诉讼过程中作出的裁判,如果确有错误,人民法院都有审判监督的权利。
-
行政处罚错误如何纠正纠正方法青海在线咨询 2021-11-17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给予行政机关行政处罚前,可以主张听证。
-
在执行中发现生效裁判确有错误,能否纠正?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20在执行中发现生效裁判确有错误,能否纠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执行员在执行本院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时,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院长审查处理。在执行上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时,发现确有错误的,可提出书面意见,经院长批准,函请上级人民法院审查处理。
-
执行裁定时提示错误的裁定如何启动程序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01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可以对此提出执行行为异议法条如下:《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当事人
-
执行局裁定错误怎么办适用哪些程序纠正办法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01三、审判监督程序,除了纠正审判过程中的错误外,同样是对人民法院因强制执行行为侵害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时设立的一种补救制度,为强制执行过程中的错误执法行为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和方法,也为司法机关严肃执行,公正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只有适用审判监督程序,才能纠正人民法院因具体执行错误或者执行措施不当,致使当事人或案外人的利益损失时,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予以矫正,从而使当事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