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院判抚养费一般一个月多少钱
法律规定,有固定收入的抚养人,抚养费一般一个月按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计算。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二、法院判离婚抚养费必须一次给清吗
抚养费主要包括生活费、医疗费、教育费等,你想主张抚养费,具体数额需要参考当地经济水平、的收入等等,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三、法院判的抚养费不给应该怎么样办
如果夫妻双方想要离婚,双方的婚姻关系将会结束,但父母和孩子的权利和义务不会被消除。仍然需要抚养孩子的父母和没有和孩子住在一起的父母需要支付赡养费。那么,如果法院不支付子女抚养费,该怎么办呢?如果对方不抚养孩子,可以向法院反映,法院将教育不执行判决的一方,并警告他履行抚养孩子的义务。
如果你仍然不听不受教育和拒绝执行判决的劝告,根据民法典,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强制执行措施:
(一)是提取、扣押被申请人的储蓄收入或者工资等劳动收入。被执行人所在单位协助从工资中扣除的;
(二)是查封、扣押、冻结、变卖被申请人的财产。意思是财产被查封、扣押后,执行员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内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逾期不履行的,可以将查封、扣押的财产移交有关单位拍卖或者变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十八条人民法院对执行的有关赡养费、扶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方面的判决、裁定,强制不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负责协助实施。
-
月薪3000抚养费多少钱一个月
418人看过
-
抚养费一般多少钱一个月男孩子在广东省
230人看过
-
一般法院判赡养费多少?
274人看过
-
一次性抚养费要多少钱,抚养费一般是多少
167人看过
-
月收入1900一个月抚养费要多少钱
414人看过
-
月入18000抚养费大概一个月多少钱
365人看过
孩子抚养费的标准如下: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孩子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2、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 更多>
-
法院能判决小孩抚养费多少钱一个月吗?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25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承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抚育费的数额的确定,三个方面的因素为确定依据:一是子女成长的实际需要;二是父母双方的实际承担能力;三是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子女抚养费有以下3种具体的计算方法: 第一,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的比例给付,承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
-
一个月给多少抚养费一般当月四川在线咨询 2023-09-22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数目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收入的50%。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目可依当年的收入或同行业的年平均收入。抚养费的给付方式一般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常见的给付方式有按月支付、按年支付或一次性支付等。
-
小孩抚养费一般要多少钱? 一个月孩子抚养费是多少?贵州在线咨询 2021-12-03夫妻双方同意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可按以下标准支付: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月总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支付。承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2、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金额可根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3、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
离婚一个月的抚养费多少钱,一个月抚养费多少钱,离婚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07现在一般抚养费多少钱一个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对于月收入4500抚养费多少钱这一问题,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抚养费的计算。经法律程序夫妻离异,不与未成年或不能独力生活的子女一起生活的,应负担子女的抚养费。只有一个子女时抚养费按其总收入的30%给付,有多个子女时抚养费按其总收入的20%给付。
-
一般社会抚养费一个月多少?江苏在线咨询 2022-06-10社会抚养费各个地区的规定都会有所不同。但是会以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计征的参考基本标准,具体的征收标准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