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是否属于无因管理?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28 04:20:22 170 人看过

该段内容讲述了见义勇为无因管理的概念。见义勇为是指没有特定义务的自然人为了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所作出的行为。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害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因此,该段内容强调了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的重要性,并指出它们都是自愿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而存在的。

见义勇为并非没有特定义务,而是指没有特定义务的自然人,为了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他们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所作出的行为。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害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

无因管理与见义勇为有何不同?

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法律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和规定。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的人,为他人的利益免受损失而自愿为他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的行为。而见义勇为则是指在他人受到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危难情形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帮助他人脱离险境或者减轻危险的行为。

虽然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都是体现善良、乐于助人的行为,但它们在法律上的性质和效果却存在差异。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191条规定,无因管理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或者要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受到的实际损失。而见义勇为行为本身并不产生民事法律关系,但见义勇为人有权要求受益人偿还因见义勇为行为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或者要求受益人偿还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的实际损失。

因此,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虽然都是值得称赞的行为,但它们在法律上的性质和效果是不同的。无因管理强调的是自愿为他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而见义勇为则强调的是在他人受到危难情形时采取积极的行动。

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无因管理强调自愿为他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而见义勇为强调在他人受到危难情形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在法律上,无因管理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或者要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受到的实际损失。而见义勇为行为本身并不产生民事法律关系,但见义勇为人有权要求受益人偿还因见义勇为行为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或者要求受益人偿还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的实际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一条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9日 22:5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无因管理相关文章
  • 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民法典中是一个特征吗?
    一、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民法典》中是一个特征吗?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民法典》中是一个特征;从法学理论上来说,见义勇为在我国法律中应属于无因管理的范畴;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害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见义勇为是指不负有特定义务的自然人,为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而作出的行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在于具体行为的危险程度不同。这两种行为都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这是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虽然无因管理可以包含见义勇为,但是将见义勇为仅仅等同于无因管理是不妥当的。见义勇为作为无因管理中的一个特殊情形,特殊在“勇”上,即情况的急迫性和相当的危险性。二、无因管理的内容有哪些?《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九条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可以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
    2023-06-19
    72人看过
  • 救助朋友遭遇不测是否属于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是指公民在履行特定义务以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为救亲人献出生命,应属于见义勇为,因为亲人相救是履行法定义务而非履行职务的行为,为救朋友溺亡就更能够认定为见义勇为了。根据法律规定,可认定为见义勇为:一是勇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事迹突出的;二是遇到灾害事故,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救助,事迹突出的;三是有其他见义勇为行为,事迹突出的。见义勇为受伤,能否要求受益人补偿见义勇为受伤,可以要求受益人补偿。见义勇为属于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因此受伤后既可以向加害人寻求适当补偿,也可以向受害人寻求补偿。让英雄有流血又流泪的,法院应当不予支持。但是补偿也应当合理,要求过量补偿的法院也应当不予支持。《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
    2023-07-23
    181人看过
  • 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造成损失由什么人承担
    一、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造成损失由什么人承担民法典规定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可以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而见义勇为这方面,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从上述规定就不难判断,朱某的见义勇为行为是不需要担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受损时的责任承担与补偿办法】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一百八十四条【紧
    2024-01-29
    272人看过
  • 什么是见义勇为,如何理解见义勇为免责条款?
    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法条中的见义勇为适用有三个特征,即自愿性、利他性和紧急性。自愿性就是救助人自愿对他人实施紧急救助,而且强调非义务性,这不同于专业救助行为和职业行为。他性是指救助人必须是为了受助人的利益而紧急救助,为了自己利益所实施的紧急救助行为不能构成见义勇为。紧急性要求不马上实施行为就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时间、空间或者行为上缺乏紧急性的不能构成见义勇为。《民法典》第184条是对善意救助人责任豁免的规定,该条颁布之后,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设立的“好人条款”,为见义勇为者撑起了“保护伞”。律师补充:按照民法典第183条、第184条规定,因见义勇为而导致自己受伤的,应该由侵权者承担赔偿责任,并且在无侵权者或侵权人逃逸或无力承担民事责任时,可要求受益者适当补偿。同时,
    2023-05-07
    155人看过
  • 高铁见义勇为被判刑,如何认定见义勇为
    应这样认定见义勇为:个人不顾自身安危通过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等方式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为见义勇为。高铁见义勇为被判刑,如何认定见义勇为的法律依据《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
    2022-07-03
    110人看过
  • 司机撞击持刀行凶男子属见义勇为,见义勇为认定标准
    一、司机撞击持刀行凶男子属见义勇为2021年11月4日7时58分,河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报警称,河津东关大世界商务酒店门前发生一起伤人案件。接警后,民警立即出警,并与现场群众迅速将犯罪嫌疑人赵某(男,36岁)控制。经查,赵某在河津务工中与他人发生口角后持菜刀伤人,致现场三名劝阻群众不同程度受伤。受害人已到附近医院包扎治疗处置,伤势和情绪平稳。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经调查,事发时,有一车主驾车多次冲撞行凶男子,阻止他继续行凶。车主为一名复姓澹台的34岁男子。目前,澹台先生正配合当地刑警开展工作。另河津市文明办表示,对过路司机撞击嫌疑人的行为表示认可,属于见义勇为,可以走程序申请,他人也可以帮忙申请。二、见义勇为认定标准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见义勇为的认定标准。见义勇为是指个人不顾自身安危通过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等方式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一
    2023-06-07
    482人看过
  • 见义勇为被打是否有补偿
    律师解答:有。因见义勇为被人打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没有侵权人的,受害人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一定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2024-04-22
    385人看过
  • 见义勇为救人身亡,家属能否获赔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1、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2、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3、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
    2024-04-09
    309人看过
  • 自认“见义勇为”却获刑,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案件:追撞小偷致其伤车主终审获刑8月小偷伤后次日身亡,事主自认“见义勇为”,被诉故意伤害。在抓小偷过程中,撞伤小偷的揭阳人温演森,被公诉机关起诉故意伤害,虽然他自认“见义勇为“,但最终被惠州中级法院认定伤害罪成立。“因抓小偷被起诉故意伤害”,这是温演森一案中,传媒及大众关注的字眼。案发后,温演森一再强调自己是“见义勇为”,但司法机关却不这么认为。今年34岁的温演森,揭阳人。案件的缘起是,2014年7月7日上午11时许,钟国新驾摩托搭张银丽到温演森所在的装饰档口,盗取员工杨小姐一部手机后逃离。温演森发现后,驾小车追踪,钟国新发现后加速逃跑。追到惠沙堤二路金城花园商铺北侧路段时,温演森加速追尾撞上摩托车,致钟国新、张银丽摔倒。张银丽倒地不起,钟国新起身逃跑,温演森将其按倒,并电话报警。被害人张银丽入院后经诊断为肺挫伤,腰椎横突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7月8日,张银丽家属申请将其带回老家梅州
    2023-06-13
    308人看过
  • 见义勇为者是否需要为过失负责?
    见义勇为致受助人受损非重大过失不担责。民事责任的定义:民事责任,对民事法律责任的简称,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根据民法所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基于法律特别规定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属于法律责任的一种,是保障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实现的重要措施,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为救见义勇为者不伤亡能得到得到的赔偿吗?为救他人见义勇为者身亡,可获得赔偿。见义勇为是指个人不顾自身安危通过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等方式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一种行为。因见义勇为,导致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
    2023-07-17
    57人看过
  • 见义勇为名词解释
    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见义勇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的行为。第二类是抢险救灾的行为。构成见义勇为有三个要件,缺一不可: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
    2023-04-22
    264人看过
  • 如何看待见义勇为
    以前,在民法中,一般主张的是“过错责任”。这也造成了现实中,见义勇为者“救人未果反被追责”的诸多事例。此次将见义勇为免责纳入民法典体现了立法对见义勇为等紧急救助行为的宽容和鼓励,意在消除救助者的后顾之忧,匡正社会风气。徐州律师认为:建议删去“重大过失”草案中的“重大过失”在实际生活中不好界定,比如老人倒了敢不敢扶?扶了的话,老人出现了“损害”就要承担民事责任?建议删去“重大过失”这句话,鼓励、引导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近年来,由“扶不扶”引发的新闻热点,时常刺激公众神经。好人伸出援手却遭遇“碰瓷”讹诈的事件,以及双方各执一词、舆论频频反转的“罗生门”,让“扶不扶”“帮不帮”成为拷问社会道德的难题。目前全国不少省市出台了见义勇为条例,但各地的规定大相径庭,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存在各种限制性规定,损害了公平。此次一部全国性的法律规范,降低认定门槛,严格限制除外性规定,最大程度地降低见义勇为的风险
    2023-06-12
    225人看过
  • 见义勇为申请流程
    法律综合知识
    当公民对于本人或其他人的见义勇为行为希望申报时,可自愿向以上部门提出申请;若选择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则应递交相关申述文件;反之,若通过口头方式表达请求意愿,那么负责受理部门应对此进行详细记录。需要注意的是,见义勇为行为必须在事件发生之日起的90天内提交申报;倘若需要依靠其他特定结论才能进行申报,那么这份申报应该在相关结论得出后的30个工作日内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
    2024-05-01
    159人看过
  • 见义勇为是否会承担损害责任?
    见义勇为导致受助人损害的不需要承担责任,但是该免责并非是必然的。此处的见义勇为不需要承担责任,按照民法上的说法应该是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此该见义勇为行为必须是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并且不是救助人故意引起的,符合以上情形时,对受助人造成损害的,才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见义勇为牺牲的算烈士吗见义勇为牺牲的行为是否算烈士,需要根据行为人是否属是因公殉职。因公殉职,是在履行职务时牺牲、死亡。包括行政人员、公司职员、集体单位工作人员等,简单说是指履行职务时死亡。因公殉职包含的范围则相对广泛,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公职期间因公死亡,如在出差途中发生车祸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一
    2023-07-01
    128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损害赔偿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称管理人;受管理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的人为本人,又称受益人。... 更多>

    #无因管理
    相关咨询
    •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见义勇为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01
      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具备了下列特征,才能成为见义勇为行为,这也是检验见义勇为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志。 1、行为主体是自然人。 2、行为人主观上有为他人人身或财产权益避免或减少损失的意思。 3、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保护他人人身或财产权益的具体行为。 4、行为人
    • 如何区分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
      台湾在线咨询 2024-08-24
      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的区别 从法学理论上来说,见义勇为在我国民法中应属于无因管理的范畴。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害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见义勇为是指不负有特定义务的自然人,为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而作出的行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在于具体行为的危险程度不同。这两种行为都是一种自发性的行
    • 见义x为等于有因管理为什么无因管理又被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6-07
      见义勇为并不等同于无因管理。一般情况下,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两者的含义大体相似,不过不能把见义勇为简单地归为无因管理,因为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毕竟是两个概念,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 见义勇为引发工伤是否有因工要求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3-08
      《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第2项规定: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视为工伤。职工有该情形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由于该规定没有对行为的时间、地点以及行为原因做出特殊要求,因此即使工伤的发生不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而引发的,也仍然可以认定为工伤。也就是说,为保护国家、集体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制止正在发生的违反犯
    • 见义勇为是否构成犯罪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12
      不构成犯罪。通常来讲,一个公民对另一个公民的救助义务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道德上的救助义务;一是法律上的救助义务。道德上的救助义务归人们的良心管辖,是自愿行为,在有能力救助的条件下选择不救助的人,受到的是其自身的良心和社会道德的谴责,无强制性义务。而法律上的救助义务是有强制力的,如果负有救助义务人没有积极地履行救助义务应承担法律上的赔偿责任。伴随法律上的救助义务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是由于有特定的作为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