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理老师隐私权侵犯的合法方法
根据法律规定,学校老师大学生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保护措施;情况严重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保护措施;情况严重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二、如何界定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1.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首先,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须具违法性。
2.侵害隐私权的损害事实。隐私是一种信息、一种活动、一种空间领域,也是一种秘密状态。隐私的损害,表现为隐私被刺探、被监视、被侵入、被公布、被搅扰、被干预。
3.侵害隐私权的因果关系。它是指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与隐私损害事实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符合规律的联系。
4.侵害隐私权的主观过错。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主观过错。主要是故意,即预见侵害隐私权的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该种结果的发生。
三、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区别有哪些
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区别有:
1.客体不同
隐私与名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名誉,一般说来是指社会对民事主体的品德、才能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名誉的含义除了通常所讲的社会综合评价(即外部名誉)这层含义外,还应包括民事主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以及其他素质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即内部名誉,也可称之为名誉。如对自然人而言,包括他的素质、能力、品行、信用等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2.侵害的方式不同
隐私权的侵害通常表现为将个人隐私事实由秘密变为公开,而名誉权的侵害则基于原来不存在的事实或者受到任意夸张的事实。
3.权利主体范围不同
法人等其他民事主体可以享有名誉权,但隐私权的主体仅限于自然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二十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保护措施;情况严重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报告。
-
隐私权侵犯是否合法?
380人看过
-
被侵犯隐私权怎么处理?常见的侵犯隐私的行为
227人看过
-
老师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后果
217人看过
-
法律侵犯隐私权的研究
296人看过
-
隐私权法律保护方法哪些,哪些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
56人看过
-
隐私权受侵害的保护方法
347人看过
-
侵犯个人隐私权,侵犯他人隐私权,违法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15侵犯个人隐私的,应当承受民事赔偿职责,被侵犯者能够通过民事诉讼维权。人民法院受理后,会开庭审理查明案件的事实以及审查证据,并依法作出裁判;且裁判书会写明裁判结果和作出该裁判的借口。
-
当发现老师侵犯了你的隐私权贵州在线咨询 2022-11-02老师同样应当尊重学生,如果他人侵犯了你的私人生活秘密、私人信息及私人生活安宁权,属于侵犯个人隐私,可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造成损失的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需要法律帮助来电详细咨询
-
如何处理对隐私权的侵犯甘肃在线咨询 2022-04-16关于侵犯他人隐私,例如:如果你是侮辱别人、故意捏造事实,侵犯别人的隐私,这些行为法律上称之为侵犯名誉权,当事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损害赔偿、赔礼道歉。如果你捏造事实,对他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严重损害,并造成实际的损失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告你诽谤罪。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隐私权法律保护方法哪些,哪些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香港在线咨询 2023-02-22侵犯隐私权的保护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 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
-
侵犯隐私权案件应注意什么,侵犯隐私权赔偿的诉讼法广东在线咨询 2022-05-02。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一款,我国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停止侵害 (2)赔礼道歉 (3)赔偿损失隐私权的赔偿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二是对受害人因隐私权受到侵害而产生的其他损失进行赔偿,主要指财产损失。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