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缴纳而拒绝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当事人,直接的后果是:由县级计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违反现行生育政策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当事人征收社会抚养费,这是现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切实维护。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当地的计生行政管理部门一经发现违法生育当事人的违法生育子女行为,查实后,即可作出行政征收决定。而作为违法生育子女的当事人,必须承担违法生育责任,履行法律义务,缴纳社会抚养费。如果当事人拒绝的,计生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计生部门会下发社会抚养费处理决定书,当事人在收到决定书后,应该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缴纳完毕后,会拿到一个缴费凭证。如果逾期缴纳,则要承担滞纳金,经过多次催收还不缴纳的,可能会面临法院的强制执行。
一方拒绝支付抚养费怎么办?
离婚后,一方没有按照法院的审判结果来执行抚养费的支付,有可能是拖欠支付、不按时支付甚至是拒绝支付的,有抚养权的一方是可以以孩子的名义来起诉对方的,起诉的内容就是对方没有支付抚养费。法院审理后,对方还是拒绝支付抚养费的,法院就会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没收对方的一些财物,当做抚养费的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九条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有要求其给付扶养费的权利。
-
哪些情况能拒绝支付抚养费拒绝支付抚养费怎么强制执行?
244人看过
-
拒绝支付抚养费有探视权吗
270人看过
-
若女方拒绝支付这笔抚养费后果是哪些
323人看过
-
子女拒绝支付70岁老人赡养费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400人看过
-
拒绝支付抚养费是否属于依法支付孩子抚养费
144人看过
-
如果对方拒绝支付抚养费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453人看过
社会抚养费,是指为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的公共社会事业投入的经费,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征收对象应当是不符合我国生育政策超计划生育子女的人,社会抚养费属于行政性收费,具有补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符合再... 更多>
-
离婚后拒绝支付抚养费有什么法律后果,拒绝支付抚养费会有什么后果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07离婚后拒绝支付抚养费有什么法律后果 1、拒付抚养费,将被强制执行若经法院或民政部门办理了离婚,且对抚养费已经约定好,若一方不给,另一方可以到法院要求对方支付或直接申请执行。通过诉讼途径要求支付抚养费的,可以以孩子作为原告,抚养孩子一方作为法定代理人起诉,要求应支付一方按离婚协议或判决支付。法院进入强制执行程序,一般需要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具有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内容的法律
-
有什么情况是可以拒绝支付抚养费拒绝支付抚养费如何去强制执行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18减免父或母一方抚养费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1)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既有经济负担能力,又愿意独自承担全部抚育费; (2)给付义务的父或母因出现某种困难,确实无法或没有能力给付抚养费的,可以通过协议或判决,酌情减免给付数额。 如果双方是通过协议离婚的方式进行离婚,则需要向有关法院起诉。如果一方拒绝支付,才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是如果双方是通过诉讼离婚的方式进行离婚,且抚养费已经由法院进行判决了,则
-
前妻拒绝支付抚养费咋办,小孩拒绝支付抚养费可以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3-07-23不可以的,首先,离婚后一方抚养孩子,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因为父母离婚后只有一方与孩子共同生活,所以双方负担抚养费的方式也就不同。与孩子共同生活的一方可直接供给食宿,而不与其共同生活的一方就需要供给金钱或生活物品,但是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在随孩子共同生活的一方因为特殊情况而无力负担抚养费的情况下,不随其共同生活的一方应负担全部抚养费。
-
抚养费一方拒绝支付会怎么样湖南在线咨询 2023-11-25一般情况下一方拒付抚养费是不会判刑的,因为这属于民事纠纷。但是如果一方拒付抚养费被对方起诉了,法院判决这一方要支付抚养费后,这一方有执行能但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则会构成拒不执行裁定、判决罪,此时会判刑。 所谓情节严重,指下列情形: (一)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二)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
-
如果老人拒绝给付赡养费会有什么后果广西在线咨询 2023-07-261、不付赡养费会有以下法律后果: (1)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支付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的判决。 (2)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3)对负有赡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