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黄某(女)拒签法律文书,拒绝出庭应诉的行为并不能阻止其与原告韦某的婚姻走向破灭。今年4月12日,原告以与被告分居多年感情破裂无法和好为由,向本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原、被告离婚。本院受理该案后,将起诉状副本等法律文书送达给被告黄某时,黄某认为只要不签收法院的法律文书和拒绝出庭应诉,就可以阻止法院判决其和原告离婚,经反复释明仍拒绝签收。本院依法将法律文书留置送达给被告后,在原定时间开庭,被告拒不出庭应诉,本院依法缺席审理了该案。原来,原告韦某和被告黄某按农村习俗于1984年正月举行婚礼后,即以夫妻名义开始同居生活,此后,一直未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后一共育有2个子女,均已成年。在婚后的生活中,夫妻常为生活琐事争吵,因此影响了夫妻感情,原告觉得无法和被告生活下去,遂于2003年元月,离开被告外出打工,不再与被告联系,双方因此分居已达7年之久。审理本案的合议庭认为,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的规定,处理属事实婚姻的离婚案件时,首先调解,调解失败的,需判决准予双方离婚。本案中原、被告属事实婚姻关系,且双方因感情不和已分居达7年之久,可视为夫妻感情已经破裂,无法和好,已经符合法定离婚条件。因此,法院在单方对原告调解失败后,遂作出准予原告韦某和被告黄某离婚的判决。
-
丈夫拒不到庭法院照判离婚
203人看过
-
离婚诉讼中,被告拒绝出庭应如何应对?
158人看过
-
被告人拒绝出庭,法庭应对措施
462人看过
-
法庭对离婚案中被告拒不出庭的判决是否严厉?
472人看过
-
法院如何判决离婚被告不出庭案件
467人看过
-
原告提起诉讼离婚,被告拒绝出庭,如何应对?
65人看过
结婚的登记流程有: 1、携带双方的居民身份证、双方的常住户口本、3张两寸近期的半身免冠红底合影照片到其中一方的户口所在的民政局进行办理; 2、民政局工作人员审查双方的相关信息,确认无误后颁发结婚证。... 更多>
-
起诉离婚案被告不出庭到庭应诉 照样判决离婚分割财产浙江在线咨询 2021-01-28起诉离婚案被告不出庭到庭应诉照样判决离婚分割财产 男方起诉离婚女方躲避开庭法院缺席判决婚也照样离成女方不满再诉权利丧失变被动 律师提醒 离婚案被告不到庭应诉分割财产吃亏 婚姻故事 女方不去开庭 拿到判决后悔 王某和孟某某是11年前结婚的。没想到,结婚几年后,王某发现某某有了外遇。2006年6月,双方因感情问题及家庭琐事矛盾越来越深,最终王某起诉要求与某某离婚,但被法院驳
-
起诉离婚被告拒不到庭的应诉状广东在线咨询 2023-05-031、起诉离婚被告拒不到庭的,法院会按照缺席判决处理。如果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经调解无效的,法院会判离。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2、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四十六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一百四十七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
-
离婚诉讼中,被告不出庭,法院会怎么判,离婚诉讼中被告应该怎么办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27依照法律,在离婚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如果被告不出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对缺席判决还是比较慎重的,遇到这种情况法官一般会努力作原告的工作,希望其撤诉。为此,最高人民法院还曾专门出台法律适用问答来指导基层法院的工作:“因离婚案件必须调解,一方不到庭,法院一般要慎重对待,一般不会作出缺席判决。但对公告送达的案件除外。” 离婚诉讼中,被告可以不到庭参加诉讼,但需要承担不利后果。 民
-
民事诉讼原告开庭时,被告不出庭,法院会怎么判,可以不判决离婚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02-22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百四十三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四十五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
-
离婚诉讼中被告不出庭的原告法院会怎么判决,被告不出庭的如何处理宁夏在线咨询 2022-03-14那么法院在无法查明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情形下只能判决不准许离婚。因为离婚案件的当事人需要到庭参与诉讼,如果对方不属于特殊情况不能到庭的情形,法院会在查明事实之后缺席审理判决。《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仍应出庭。《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离婚案件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第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