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冒充他人身份诈骗如何判刑
1、犯了诈骗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2、诈骗数额达到巨大标准,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诈骗数额达到特别巨大标准,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5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
2、诈骗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
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一)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二)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三)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3、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三、敲诈勒索和诈骗罪的区别有哪些
1、客体不同:
敲诈勒索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财产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比较单一,侵犯的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2、客观表现不同:
敲诈勒索罪表现为以威胁或要挟方法,迫使被害人因被迫交付财物;诈骗罪表现为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使被害人受蒙蔽而自愿的交付财物。
3、受害人交出财物的主观状态不同:
诈骗罪受害人是受到欺骗后“自愿”交出财物;而敲诈勒索罪受害人是因害怕“被迫”交出财物。
4、立案标准不同:
诈骗罪,数额较大为三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三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为五十万元以上;敲诈勒索罪,数额较大为二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二万元以上。
5、刑期不同:
诈骗罪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敲诈勒索罪最高刑期为10年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二百一十条 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n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冒充军人诈骗他人钱财怎样判刑
185人看过
-
冒充他人身份可能构成什么罪
95人看过
-
如何判断冒充公检法诈骗
236人看过
-
冒充他人金融诈骗怎么怎么量刑
222人看过
-
冒充熟人诈骗怎样判刑多久
378人看过
-
利用冒充军人身份进行诈骗的定罪标准
173人看过
-
-
-
骗婚女方冒用他人身份结婚会判刑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9-081、不算骗婚,婚姻应重视的是实际结婚登记的人而不能仅凭婚姻登记的姓名、身份证等形式确认婚姻是否有效。 2、当事人姓名、身份证只是一个人的身份符号,并不完全等同一个特定身份的人。一个特定身份的人并不完全由姓名和身份证来决定。事实上,一个特定身份的人,在出生时就决定了他的原始身份。之后即使变更自己的姓名或者假借其他人的姓名和身份证等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基本身份。尽管一个人假借他人的姓名和身份证登记结婚,但
-
身份证被他人冒充贷款怎么办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10-101、到公安机关报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释义-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三项规定的违法行为是“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证”。 2、居民身份证是公民依法取得和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本法第十五条第三款明确规定,除公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执行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情形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证。 3、为了具体落实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切实保障居民身份证不受非法扣押,本项将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证列入违
-
身份被他人冒充吸毒怎么处理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30如果自己没有吸毒,却被警方纳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当事人可以向居住地公安机关提出异议,由警方对相关事项进行核实。如果确实出现错误,就应该取消。相关规定:《公安部关于对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信息能否作为认定吸毒史证据问题的批复》公复字[2012]1号浙江省公安厅:你厅《关于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信息是否能作为认定吸毒史证据问题的请示》(浙公请[2012]3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公安机关查获吸毒人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