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出资协议应对下列项目作出具体的规定;
(一)技术的权利担保和技术担保[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二)技术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技术投资方负责向新企业提供技术的报告、设计、计算、产品图纸、制造工艺、质量控制、试验、安装、调试、运行、维修等一切技术数据、资料(详见附件x)和经验,以便企业能实施制造X产品(产品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详见附件x)。
(三)履行的计划、进度、期限、地点和方式
由于技术的实施涉及到可行性研究,技术资料的交付,员工的培训,设备的购买或制作及安装,技术出资方所提供的技术咨询和服务,试生产,技术实施的验收等一系列需要各方密切配合的又有时间限制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由各方确认一份从技术出资协议生效到对实施的技术验收的时间进度表,以此来明确实施技术各阶段的任务,完成的期限,何方负责,何方配合,从而避免相互推委,甚至引起纠纷。
(四)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
(五)验收标准和方法
在产品首批生产后,由投资者根据技术出资协议附件的规定,共同进行考核。经考核产品的性能符合协议中技术文件规定的技术指标,即通过验收。如经考核,产品性能不符本技术文件规定的技术指标时,各方应共同分析原因,确认责任。如责任在技术出资方,其应自负费用,采取措施,消除缺陷,缺陷消除后进行再考核。如在按技术出资协议规定的期限内考核不合格,则技术出资方应承担违约责任,并对企业成立时的出资比例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考核不合格责任在于新公司,则新公司应在技术出资方的协助下,采取措施,消除缺陷,如多次考核仍不合格时,则由投资各方协商如何再执行技术出资协议的问题。
(六)技术出资费用的构成。特别要在技术出资协议中明确下列费用是否包括在所出资技术的价格中,以避免技术出资方与新企业不必要的费用争议:
1]项目设计费:技术出资方对实施技术而进行的项目设计,包括工艺流程设计,专用设备的选择,土建施工的要求等。
2]技术服务费:技术出资方为新企业派遣技术服务人员所需要的费用,如技术人员的差旅费,工资,医疗保险等费用。
3]技术培训费:技术出资方为新企业的员工提供技术培训的师资、学习资料等费用。
(七)违约责任
应在合同中约定如出资方在技术出资时有欺诈行为的,该出资合同无效,守约方可以单方解除合同,违约方在该公司不享有股东的资格。
如出资方提供不成熟的技术,或无效的技术,或技术的有效使用期提前终止,出资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约定承担该责任的计算方法。
-
在外商独资企业中,我国对技术出资具体有哪些要求?
227人看过
-
合同中技术方面的规定包括哪些方面?
158人看过
-
专利技术出资协议怎么写
301人看过
-
民法典对民间借贷做出了哪些具体规定?
319人看过
-
非专利技术出资公司法有哪些规定
185人看过
-
技术出资有哪些特点?
198人看过
技术出资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同于货币出资,技术出资是以技术人员的知识来作为资本的一种出资方式,所以相对而言比较难以确定价值,一般来说,要根据技术对公司的预期贡献和未来价值总和评估,经过其他股东的共同协商,确定其实际价值。也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机... 更多>
-
专利技术技术出资的责任有哪些贵州在线咨询 2022-11-05(一)出资违约 《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基于《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原始出资,在目标公司设立过程中,专利权人未按《出资协议》之约定予以出资的;对于后续增资,专利权人未按《增资协议》之约定予以出资的,专利权人将对目标公司承担足额缴纳的责任,并对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二)出
-
技术成果出资的作价方式有哪些,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作价方式有哪些湖北在线咨询 2022-02-05技术成果作为非货币形式的出资,最重要的在于价值的确定,科学、合理、真实、公平地确定技术的价值,有利于技术成为企业的真实资本和合理股份。在实践中,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作价方式主要有三种:评估作价、协商作价以及两种作价方式的结合。技术评估作价是指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出资人的技术成果的价值进行确定的作价方式,即将技术价值进行量化的过程。协商作价方式是出资人不经评估,自行商定入股技术的作价金额的一种方法,这种作
-
技术成果出资的作价方式有哪些河南在线咨询 2022-01-25在实践中,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作价方式主要有三种:评估作价、协商作价以及两种作价方式的结合。技术评估作价是指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出资人的技术成果的价值进行确定的作价方式,即将技术价值进行量化的过程。协商作价方式是出资人不经评估,自行商定入股技术的作价金额的一种方法,这种作价方式是出资各方在诚信的基础上,通过协商来确定出资技术的价值。
-
行政复议法第9条对当场做出方面,具体有什么规定?云南在线咨询 2023-04-09第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