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婚罪可以调解。重婚罪既属于公诉案件,也属于自诉案件,自诉案件包括:
1、告知后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人身、财产权利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重婚罪是指配偶与别人结婚或者明知别人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的行为。所谓与别他人结婚,包括骗取合法手续登记结婚,未经婚姻登记手续以夫妻名义同居的案件。
重婚罪的类型
(1)与配偶登记结婚,与他人又登记结婚而重婚,也即两个法律婚的重婚。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有重婚者欺骗婚姻登记机关而领取结婚证的,也有重婚者和登记机关工作人员互相串通作弊领取结婚证的。
(2)与原配偶登记结婚,与他人没有登记确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而重婚,此即为先法律婚后事实婚型。
(3)与配偶和他人都未登记结婚,但与配偶和他人曾先后或同时以夫妻关系同居而重婚,此即两个事实婚的重婚。
(4)与原配偶未登记而确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后又与他人登结婚而重婚,此即先事实婚后法律婚型。
(5)没有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已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关系同居而重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本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三项规定的案件不适用调解。
人民法院审理自诉案件的期限,被告人被羁押的,适用本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未被羁押的,应当在受理后六个月以内宣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
治安问题能否通过调解来化解?
449人看过
-
过失致人重伤能否通过调解解决纠纷?
76人看过
-
能否通过抢劫罪谅解书来缓解刑罚?
361人看过
-
能否通过和解和调解达成行政处罚?
60人看过
-
能否通过调解方式降低环保污染罪的刑事处罚?
107人看过
-
能否通过调解减轻过失致人重伤的影响?
357人看过
重婚,指的是当事人在有配偶的情况下,与他人再结婚的行为。即当事人在已经有了一个事实的婚姻关系时,又和其他人缔结了第二个婚姻关系的。 具体有以下两种形式: 1、法律上的重婚,即当事人前一断婚姻关系还没有解除,又和其他人办理结婚登记从而构成的重... 更多>
-
刑事案件能调解通过调解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1-11-29可以调解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和自诉案件。在公诉案件中,被告可以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司法机关可以在审查双方和解协议的自愿性和合法性后,从宽处理被告
-
交通事故逃逸能否通过调解解决?北京在线咨询 2024-11-1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因此,交通事故达成调解书后,事故双方当事人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靠双方自觉履行。其中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各
-
能否通过假释来缓解抢劫罪带来的刑罚?香港在线咨询 2024-11-16一般而言,犯抢劫罪的人可以被假释。然而,若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则不得假释。假释制度是对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刑期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患有严重疾病或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提前释放的制度。 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若认真遵守监规
-
能否通过调解解决寻衅滋事案件?辽宁在线咨询 2024-11-20如果寻衅滋事案件尚未构成犯罪,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但若案件已构成犯罪,则不能适用调解制度,因为这种情况属于公诉案件,警方会立案处理,立案后也不得适用调解。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
-
认罪认罚量刑过重能否上诉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12认罪认罚量刑过重能上诉。 认罪认罚从宽是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检察机关在制定具结书时已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认罪悔罪表现等情况,最大限度地对被告人的刑罚提出从宽的量刑建议。被告人对法院根据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作出的判决有上诉的权利。 【相关延伸】 认罪认罚量刑能减刑多少? 认罪认罚减刑幅度并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的,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