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警妨害公务罪可以告公安局吗,如何判刑
妨害公务罪袭警的,要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妨害公务罪】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袭警罪】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使用枪支、管制刀具,或者以驾驶机动车撞击等手段,严重危及其人身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袭警罪的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其中,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是其主要客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利是其随机客体。
本罪侵害的对象,是依法正在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以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
3、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4、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对方是正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故意对其实施暴力或者威胁,便其不能执行职务。行为人的动机,往往多种多样。比如:事关行为人的利益;为了维护他人;与该工作人员有私怨,乘机发泄,进行报复;等等。
但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可作为情节在量刑时考虑。但是,如果行为人不知对方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加以阻挠的,不构成犯罪。
涉及妨碍公务行为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追究法律责任。特别是,犯罪分子妨碍司法机关调查取证,造成严重违法行为的,需要以所涉实际事实为依据。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作出判断。
-
妨碍公务袭警没伤罪多重如何判刑
420人看过
-
袭警罪加上妨碍公务判几年
274人看过
-
妨碍公务罪和袭警罪可以同时处罚吗
340人看过
-
袭警和妨碍公务哪个罪大
407人看过
-
妨碍公务袭警殴打什么罪?
346人看过
-
袭警认定袭警妨碍执行公务罪还是属于袭警罪?
351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妨碍公务袭警罪构成什么罪?湖北在线咨询 2023-08-16有可能构成袭警罪也有可能构成妨害公务罪。具体还是要看犯罪分子的犯罪目的以及他试图造成的结果。如果是警察正在执行公务,而犯罪分子直接对警察动手,并且是采取了极端暴力的手段,这种情况但针对警察就是属于袭警罪。
-
-
妨碍公务罪和袭警的处罚规定重庆在线咨询 2023-02-13扰乱公安机关办案场所的,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定罪量刑。阻碍人民警察执行公务的,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进行处罚。在阻碍过程中出现暴力袭击人民警察或威胁人民警察的,构成妨害公务罪。《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
-
袭警妨碍公务怎么判?都有什么量刑标准?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31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中和突发事件中,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或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人报警,警察于是处警的。警察属于正常执行职务。本罪主观上限于故意,即行为人必须明知上述人员正在依法执行公务而加以阻碍,才能构
-
妨碍公务罪推搡民警用治安警察可以抓人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1-12-05明知公安人员正在依法执行公务,采取起哄、推搡、拉扯的方式,致公务被迫中断的行为后果,该行为构成妨害公务罪。刑法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公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履行职责的,成立妨害公务罪。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具体的妨害公务犯罪成立的标准,暴力、威胁的方法、内容、程度等立法上并未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未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