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所负的债务另一方始终不知道的,在离婚时,对于这种债务由一方负担还是由双方共同负担是由债务的性质决定的。若是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一、离婚时债务追究
离婚时一方的个人债务由个人承担,夫妻的共同债务由夫妻共同承担。《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第一千零六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二、夫妻婚内贷款离婚谁还
夫妻婚内贷款一般由双方共同偿还。法律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但是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三、民法典规定离婚前的车贷是否夫妻共同债务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离婚前的车贷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看该债务的形成原因,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该车贷就属于夫妻共同债务:1.该车贷的形成由夫妻双方共同签名;2.夫妻一方事后追认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3.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
婚内欠债另一方并不知道是否一同偿还
235人看过
-
一方在另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欠的债务另一方要还吗
136人看过
-
离婚债务如何证明一方不知道
57人看过
-
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死亡债务怎么偿还?
119人看过
-
一方生前为生活所欠债务另一方有偿还义务
397人看过
-
离婚一方所负债务应该如何进行偿还
366人看过
债权人是债的主体之一,债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是指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人。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必须是特定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更多>
-
夫妻一方的债务,如果另一方不知道,双方都要负责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18这个债务是不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债务是用于补贴家庭生活的,另一方不知道的,也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要是这个债务挪作他用,另一方不知道的,就不属于双方共同债务。
-
第一夫妻一方对另一方所负的债务与另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该债务怎么认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2-05-051、夫妻一方举债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明确约定该债务为一方个人债务的,比如在借条中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的。 2、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因为一般情况下夫妻间财产、债务约定是秘密的,第三人无法得知,而在该类型纠纷中,夫或妻必须对”第三人知道该约定”进行举证。 3、能够证明该债务不在夫妻关系
-
-
夫妻分居后,一方产生的债务另一方不知道,离婚时另一方要负责任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28婚后产生的债务,除非与债权人明确的约定是一方的债务,一般视作共同债务,夫妻双方在离婚时约定好了债务分担方式,也要对外承担连带责任,但是承担债务后可以根据约定向另一方主张。另外,由于涉及到第三方利益,在离婚诉讼中法官极有可能不处理夫妻的对外债务。关于债务的判断会比较复杂, 根据法律规定,分居满两年是法定的感情破裂的情形,法院判决离婚的可能性较大。需要注意的是法律上分居并不包括分房居住,而且必须是因感
-
说是以前欠的钱,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离婚时一方所负的债务需不需要另一方偿还?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7-23关于您的情况这是不一定需要承担的,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获得的债权,为夫妻的共同债权。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对外形成的债务,或一方为了双方的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债务而对外形成的债务,均属于夫妻双方的共同债务。共同债权很好理解在此不赘述。共同债务通常来讲,包括两方面:为共同生活所负债务以及为共同生产、经营所负的债务。为共同生活所负债务,包括夫妻双方因购置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