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实习生不能签,也不适用于劳动合同法。所谓“实习期”就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试用期,正式录用前的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与试用期应届毕业生的双向考察。这时,试用期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经建立劳动关系,且起始时间为用工之日。因而应适用试用期的有关规定,即《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实习生工资税的计算
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的规定,实习工资属于劳务报酬所得,按照《税法》第四条和第六条之规定:劳务报酬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实习生工资税的计算,新个税法规定,从2011年9月1日起执行,工资薪金适用七级超额累进制,具体如下:
(一)薪金所得适用税率:起征点是5000,计算方法是: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二)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5000;
(三)实发工资=应发工资-缴税;
(四)级数应纳税所得额-5000税率(%)速算扣除数(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签订后是否需要签署面试实习协议?
181人看过
-
实习生要签试用期劳动合同还是实习协议
384人看过
-
实习期签署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拓展
346人看过
-
没签劳动合同实习期开除是否合法
411人看过
-
劳动合同能够和分公司签署吗
445人看过
-
签署合同后是否能够更改
410人看过
如果未办理批准等手续不影响合同生效的,合同自依法成立的时候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未办理上述手续会影响合同生效的,则手续办理完成后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的终止期限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确定,并且在合同中做出明确的规定。有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开始时生... 更多>
-
是否实习生只能签实习协议,不可以签劳动合同?湖南在线咨询 2024-08-23是的。实习生只能签实习协议,不可以签劳动合同,也不可以买社保。实习期不属于正式用工,不需要签劳动合同,也不需要缴纳社保金。因为档案都还在学校里。在校期间学校买的医疗保险属于商业保险,有保险公司理赔,不属于政府的社会保险范畴。实习是在校学习的延续,在校学生不具备劳动者资格,因此实习关系不是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调整,而是受民法、民法典的调整。实习生在毕业以后才能和公司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
-
未毕业的应届生在实习期间能否签署劳动合同?天津在线咨询 2024-11-23在尚未完成学业的学生中,只要其实习岗位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他们就有资格与相关企业签订劳动契约。实习协议是保障学生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详细的实习协议,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实习期毕业生签劳动合同是否能走法律程序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06用人单位不交保险的:根据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的相关限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从用人之日起建立劳动关系,一个月订立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保,这是劳动者的权利,用人单位的义务。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违背了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的限定。你能够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和第四十六、四十七条限定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向单位主张: 1,支付每满2年予以一个月的经济赔偿。 2,补交存在劳动关系期间的社保
-
劳动合同能否提前签署?江西在线咨询 2024-11-18需要明确的是,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双方达成一致同意的情况下,签订和签署劳动合同的时间不受限制。当员工的入职日期与劳动合同签署日期出现重叠或冲突时,有效的判断标准为实际生效的入职日期。换句话说,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达成雇佣协议并实际开始工作的那一刻起,两者之间的劳动雇佣关系即成立。法律同样严格规定,在雇主正式招纳员工并实际用于工作时,双方必须在最短一个月内完成劳动合同的签署事宜,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
-
实习生可以同时签实习协议和劳动合同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4-08-27如果是学生到厂子实习的话,不受劳动法调整,所以无需签订劳动合同。理论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法只调整因就业而形成的劳动关系。目前所谓的学生打工其实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习,一类是勤工俭学。前一类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后一类也只是学习之余的一种增加,其目的一是接触社会,二是补贴家用,绝不可能将其视为就业。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适用劳动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