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中如何考察注意义务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2 11:01:21 109 人看过

众所周知,大陆法系刑法学理论源远流长,而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和立法体例又与大陆法系刑法相近似,因此,研究借鉴以德日刑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刑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合理做法不无裨益。日前,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事科学研究中心邀请,日本著名刑法学者、名古屋大学大某仁教授来京就过失犯罪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一次精彩的学术演讲。

大某仁教授认为,日本过失犯罪理论的快速发展,源于日本交通事故数量逐年大幅上升。据统计,2001年日本全国交通事故数量达近百万件。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和处理在客观上促进了过失犯罪理论的发展。在犯罪成立的标准问题上,日本刑法通说与我国刑法不同,他们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亦称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为犯罪成立要件。

大某仁教授认为,在日本上述注意义务在过失犯罪中有很多种,如监督过失,即监督者疏于义务,造成后果,应追究责任。还有管理过失,如酒店失火造成人员伤亡,管理者被追究责任,一般就在于其未设置烟雾探测仪等消防设施,或者未训练员工对客人进行有效疏导指引等。又如对于负有结果回避义务的,应预见到行为结果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而未预见并有效回避,皆为构成要件该当性过失。如果行为人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过失,一般也认为是有责任的,至于行为人个人具体环境下的具体能力,则作为有责性过失要素来判断。

一般认为,过失犯罪是以违背注意义务(亦称预见义务)为前提,大塚仁教授以违反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所实施的犯罪为例,他认为,通常法律并未规定什么是注意义务,如道路交通法,刑法不可能对各种各样的行为予以规定,构成要件把注意义务作为空白由法官来补充,法官一般要考虑到社会观念、良识、习惯等。行为人注意义务如何判断,则以一般人都具有的判断能力为标准,其中一项便是信赖原则,这在二战后的日本刑事审判中被广泛采用,其源于高等法院一个判例:一妇女手牵着一个5岁小孩子站在路边,后边一快速车辆正常行驶,经过时,小孩突然跑到路上被撞伤,后来高等法院认定驾驶员无罪,原因就在于根据信赖原则,妇女牵着小孩,驾驶员信赖大人应尽到照看小孩的注意义务。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31日 14:1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消防相关文章
  • 过失犯罪的义务来源有怎样的
    一、过失犯罪的义务来源有怎样的过失犯罪的义务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预见,第二种是结果避免。在《刑法》意义上,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分为两种:1、预见义务;2、结果避免义务。分别与两种过失犯罪相对应: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前者又被称为无认识的过失,后者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对于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没有危害结果即无过失犯罪,所以,判定过失犯罪成立的关键即在于其主观有无刑法意义上的过失,即有了危害结果,但如果缺少主观过失、缺少犯罪主观构成要件,即不成立过失犯罪。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必然要用到实质解释的方法,因为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二、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有怎样的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
    2023-04-20
    74人看过
  • 工作中如何定义重大过失?
    在具体的个案中, 判断员工是否具有重大过失, 需要考虑多个方面, 包括损害结果的可预见性、可避免性, 以及员工是否具备从事所属职业的专业技能、年龄层应有的认识能力、是否存在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以及是否出现不听劝阻的情况。在具体的个案中,判断员工是否具有重大过失,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损害结果的可预见性、可避免性,以及员工是否具备从事所属职业的专业技能、年龄层应有的认识能力、是否存在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以及是否出现不听劝阻的情况。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内,雇主和雇员虽然在民事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雇员受雇于雇主,从事雇主安排的工作,雇员的职务行为是为了雇主的利益,雇主将从雇员的职务行为中得到更多的利益,雇员的地位往往属于弱势的群体,我国劳动法的立法本意就是体现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虽然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存在重大过失导致雇员受害,但在责任划分上也应照顾雇
    2023-09-17
    186人看过
  • 意外与过失:分别如何定义?
    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的区别是:1、主观方面不同,过失致人死亡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而意外事件主观上既不存在犯罪的故意,也不存在犯罪的过失;2、过失致人死亡是犯罪,意外事故,法律不认为是犯罪,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别区分关键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无伤害的故意。过失致死时,行为人主观上既无杀人故意,也无伤害故意。故意伤害致死显然以具有伤害的故意为前提。[刑法条文]第二百三十三亲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3-07-07
    323人看过
  • 论职务过失犯罪中的决策过失责任
    摘要:决策过失责任是具有决策权的国家工作人员,因过失决断或决定而造成严重危害结果并且违反刑法规范而应当承担的一种职务过失犯罪的责任类型。是根据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的职务行为的形式确定的。决策过失责任与通常所说的决策失误有着根本的不同。决策失误是工作中的一般失误,只是过错行为,而非犯罪行为。同时,我们认定决策过失责任时还必须与政治决策失误、科学探索的决策失误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误区别开来。决策过失责任形式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中有着一定的蕴涵和体现,但应当通过进一步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加以完善。关键词:职务过失犯罪决策过失责任刑事立法根据职务过失犯罪主体的职责和权力内容的不同,职务过失犯罪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责任形式。决策过失责任就是以决策过失行为为表现的职务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决策过失责任的构成、立法蕴涵及其完善等的研究,初步探讨其理论分野,以求教于学界。一、决策过失责
    2023-06-03
    394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意外事故如何区分?
    一、过失犯罪与意外事故如何区分?1、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2、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有相似之处,表现在都没有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客观上又都发生了结果,但前者是不能够预见、不应当预见,后果是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只是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在这个问题上,应根据前述判断基础、判断方法与判断标准,全面、客观、准确地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从而正确区分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不应由此逆推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这种做法容易扩大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范围。正确的方法是,从分析行为入
    2023-06-18
    337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认定要注意两点。
    第一,过失犯的客观构成要件。过失犯存在实行行为,但其定型比故意犯的实行行为缓和。例如,村长甲号召农民冒雨抢救粮食,农民乙在抢救粮食过程中被雷打死。即使甲对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但因为缺乏过失犯的实行行为,不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第二,过失向故意的转化: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对某种法益产生危险,但故意不消除危险,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地,直接认定为故意犯罪。例如甲不慎将烟头扔在仓库里,具有发生火灾的危险,甲能够及时消除危险,但想通过造成火灾陷害仓库保管员,故意不消除危险,导致火灾发生。这便由一般过失转化为犯罪故意,应认定为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过失行为虽然已经造成了基本结果(成立基本的过失犯),但在能够有效防止加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既有履行义务的能力,又有回避结果的可能性),行为人具有防止加重结果发生的义务却故意不防止的,对加重结果成立故意犯罪。一、过失犯罪的罪名有哪些第一百一十五条【失火罪】【过失决
    2023-02-28
    482人看过
  • 过失单位犯罪有什么作用意义?
    一、过失单位犯罪有什么作用意义?单位过失犯罪的存在,对于保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刑法条文中有13个具体罪名涉及到了单位过失犯罪。单位犯罪过失是单位具有的一种独立于单位内部人员的整体性罪过形式,具体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单位过失犯罪之“过失”因为单位意志区别于个人意志,故从形成机制来考察,其主要包括基于转化型单位意志的过失、基于承继型单位意志的过失以及基于单位监管义务的过失等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一些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此统称为单位)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已严重扰乱和侵害了我国的正常社会秩序尤其是经济秩序,而且这些危害行为呈现出频率愈高、范围愈广、危害愈大的显著特点。因此,严厉打击单位犯罪已成为我国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在我国法学界,关于单位犯罪问题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争论的内容涉及单位犯罪的方方面面。单位犯
    2023-06-03
    250人看过
  • 如何认定过失犯罪中的应当预见
    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应该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最主要的是根据案件的具体体现,认真查明和分析行为人的年龄、教育程度、专门知识、工作经验、技术水平、担任的职务、所负的责任等,综合全面考虑,进行正确判断。过失犯罪有两种形式,具体如下: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2、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法律依据《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一、过失犯罪的情形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
    2023-06-24
    347人看过
  • 监察委如何处理职务犯罪
    监察委依照《监察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将调查结果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一、纪检可以查个人银行卡吗可以。监察机关在针对职务犯罪情节的轻重需要的不同,调查的方法也不同;在调查严重职务违法或职务犯罪,根据工作需要,可依照规定查询涉案单位和个人的存款、汇款等财产;在调查涉嫌中啊职务犯罪时,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调查措施调查。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37条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37条规定纪检监察机关经过初步核实,对党员、干部以及监察对象涉嫌违纪或者职务违法、职务犯罪,需要追究纪律或者法律责任的,应当立案审查调查。凡报请批准立案的,应当已经掌握部分违纪或者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事实和证据,具备进行审查调查的条件。。三、职务犯罪有哪几种?职务犯罪一般分
    2023-03-15
    69人看过
  • 职务犯罪监察委如何处理
    监察机关收到或者发现职务犯罪行为后,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可以开展调查工作,确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采取讯问、询问、留置、搜查等措施收集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三十五条监察机关对于报案或者举报,应当接受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对于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第三十九条经过初步核实,对监察对象涉嫌职务违法犯罪,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监察机关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立案手续。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依法批准立案后,应当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调查方案,决定需要采取的调查措施。立案调查决定应当向被调查人宣布,并通报相关组织。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应当通知被调查人家属,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第四十一条调查人员采取讯问、询问、留置、搜查、调取、查封、扣押、勘验检查等调查措施,均应当依照规定出示证件,出具书面通知,由二人以上进行,形成笔录、报告等书面材料,并由相关人员签名、
    2023-02-11
    113人看过
  • 如何对缓刑犯进行考察
    对缓刑犯的考察,应由公安机关进行,缓刑犯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公安机关作为考察工作的组织者,不仅应将缓刑犯列为重点人口依法进行管理,并确定考察单位和考察措施,还应负责领导和监督各单位和基层组织对缓刑犯的考察工作,并给予方针政策上的指导。配合考察的单位和基层组织除应建立相应的考察机构、指定专职人员外,还应认真地做好具体的、适当的帮教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对缓刑犯进行帮教工作,与他们谈心、交流、关心和督促其自觉改造,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缓刑考察情况。考察的内容,主要就是看他在考验期内是否再犯新罪和是否遵守缓刑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所谓新罪,是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一切罪行,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同种罪和不同种罪、较重的罪和较轻的罪等等。如果缓刑犯在缓刑期间没有再犯新罪,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是想通过对其判处刑罚但不予关押而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如果
    2023-04-17
    247人看过
  • 过失犯罪如何是不是很严重,如何才算是过失犯罪?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由于过失犯罪是结果犯,只有特定结果发生了,才成立犯罪)。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明确规定。过失犯罪的概念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过失与故意均统一于罪过的概念之下,故二者具有相同之处:过失与故意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都说明行为人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所持的背反态度。但是,
    2023-08-04
    217人看过
  • 过失犯罪如何承担责任,单位会过失犯罪吗
    过失犯罪如何承担责任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国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支配之下的行为承担。单位会过失犯罪吗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是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社会上一些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此统称为单位)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已严重侵害我国的社会秩序尤其是经济
    2023-06-12
    381人看过
  • 检察官过失犯罪开除吗
    过失犯罪会被开除公职,虽然是过失犯罪,但是也是犯罪的一种,公务人员被判刑,受到刑事处罚,单位会开除公职。我国的刑事犯罪按照行为人主观心态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而其中往往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是要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轻,而这也可以作为律师的一个辩护方向。一、过失犯罪有哪些情形?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如某汽车驾驶员,在倒车时违反操作规程,不事先鸣笛,也不注意观察,结果将在车后玩耍的小孩轧死。作为驾驶
    2023-03-23
    201人看过
换一批
#办事程序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消防
    词条

    消防即是消除隐患,预防灾患,即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当然消防的意思在人们认识初期是火灾的意思。目的是降低火灾造成的破坏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更多>

    #消防
    相关咨询
    • 过失的中毒犯罪中的生活过失如何定义
      甘肃在线咨询 2022-08-08
      日常生活型过失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日常生活型过失犯罪通常违反生活常理,只要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在日常的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都负有这种预见义务
    • 签订了合同构成了过失犯罪了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是什么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02
      1、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的内容,法律一般并不直接规定。在意义上,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分为两种: (1)预见义务; (2)结果避免义务。 2、分别与两种过失犯罪相对应: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前者又被称为无认识的过失,后者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对于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没有危害结果即无过失犯罪,所以,判定过失犯罪成立的关键即在于其主观有无刑法意义上的过失,即有了危害结果,但如果缺少主观过失、缺少
    • 过失犯罪应该注意什么
      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11
      第一,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司法工作人员不应由此逆推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这种做法容易扩大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范围。正确的方法是,从分析行为入手,根据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行为的客观环境以及行为人的知能水平,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预见结果的发生。 第二,不能因为结果严重就断定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行为人能否预见结果发生与实际发生的结果是否
    • 过失犯罪考公务员能申诉么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8-13
      过失犯罪不能考公务员。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可以不报告。
    • 如何认定犯罪过失和故意
      广西在线咨询 2022-12-23
      1、故意犯罪又可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两种,过失犯罪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 2、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而又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犯罪,就是直接故意犯罪。 3、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放意犯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严重结果的,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4、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