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犯罪被判处刑罚的,除检察人员过失犯罪判缓刑可以不开除之外,一律开除公职,
公务员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机关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军事机关等。如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等。
这些国家机关中具有公务员编制的工作人员在犯罪之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第十七条规定,应当开除公职。
第十七条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行政机关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对于其他公务员,依据《关于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公务员参照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通知》(2013年5月25日起施行)的规定,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公务员犯罪被判刑的,参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理,开除公职。
人民法院公务员犯罪被判刑的,依据《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2009年12月31日起施行)第十六条的规定,应该开除。
第十六条在人民法院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被依法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照本条例需要给予处分的,应当根据其违纪违法事实给予处分。
被依法判处刑罚的,一律给予开除处分。
人民检察院公务员犯罪被判刑的,依据《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2004年6月1日起施行,2016年10月20日最后一次修改)第十八条、十九条的规定,除三年以下过失犯罪判处缓刑的情形之外,其余应该开除。
第十八条对因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应根据司法机关的生效判决及其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纪律处分,也可根据情况先行给予纪律处分。
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犯罪被判刑的,是否开除公职视情况而定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事业单位一般是具备一定公共职能的公益性组织,也包括一些政府机关在县级或者乡镇级的二级部门和分支机构等。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犯罪被判刑的并不一定会被开除。视情况而定。
-
开除公职算过失犯罪吗?
230人看过
-
公务员触犯了刑法开除吗
128人看过
-
过失犯罪被开除公职能做律师吗
349人看过
-
公务员过失犯罪开除公职的规定是怎样的
421人看过
-
国企工作人员过失犯罪是否开除
139人看过
-
公职人员犯罪予以开除的情形有哪些
349人看过
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更多>
-
检查人员过失犯罪会开除公职吗?过失犯罪如何量刑的呢?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04"根据刑法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如下: 1、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处罚上,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明显要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
有口角就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开除公职如何?上海在线咨询 2023-04-05村支书不属于公职人员,不存在开除公职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 (二)单处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三)因过失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被判处管制、拘役的,一般应当开除党籍。对于个别可以不开除
-
2022年公务员过失犯罪是否应开除公职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20公务员过失犯罪是有可能被开除公职的,因为现在关于公务员的管理力度是非常严格的,一旦触及到犯罪行为的话,那么将会进行开除公职的处罚。 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行政机关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中华人民共
-
犯罪人员过失会被单位开除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12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