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情况不能公证
对于以下情况之一的公证事项,公证机构应依法拒绝办理公证业务:
(1)在无法定代理人的监护下,丧失或限制了民事行为能力者试图进行公证申请的;
(2)当事人与所申请公证的事宜之间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以及(3)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于需要专业技术鉴定或评估的范畴等。
《公证程序规则》第四十八条
公证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机构应当不予办理公证: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监护人代理申请办理公证的;
(二)当事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没有利害关系的;
(三)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专业技术鉴定、评估事项的;
(四)当事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有争议的;
(五)当事人虚构、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
(六)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又无法补充,或者拒绝补充证明材料的;
(七)申请公证的事项不真实、不合法的;
(八)申请公证的事项违背社会公德的;
(九)当事人拒绝按照规定支付公证费的。
二、哪些情况不能提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
在我国现行《民法典》中,对于无法提起“诉讼时效已经届满”之抗辩之情形做出了较为详尽且清晰的相关规定,而具体的情况则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其一,当请求权旨在主张相应行为立即暂停所造成的损害,如排除障碍、消除危险等情形时;
其二,针对不动产物权以及经过国家合法注册登记后的动产物权的所有者提出的返还财产方面的请求;
其三,关于抚育费用、供养费用或扶养费用的支付问题提出的索求;
其四,属于法律明确规定,不得通过诉讼途径寻求保护的其它请求权范畴。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六条
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法律是一种普遍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哪些情况不能公证”,法律的学习和理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应该珍视这个过程,把它看作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
哪些情况下公司可以注销哪些情况下不能
176人看过
-
哪些情况可能拿不到房产证
70人看过
-
临时身份证哪些情况不能用
182人看过
-
能申请遗嘱公证的情况有哪些
343人看过
-
不公开质证的证据的情况有哪些
165人看过
-
公证机构不予办理公证的情况有哪些
331人看过
-
哪些情况公积金贷款不能用海南在线咨询 2023-03-05首先,购买第三套房很难贷出公积金。也就是说想用公积金贷款买第三套房子是不可能的了。其次,公积金贷款审核严格,部分地区就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如借款人或或共同借款人所在单位必须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满一定的年限。第三,部分城市规定,不封顶的楼盘或开发商的证件不齐都用公积金贷款。
-
不能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有哪些河北在线咨询 2023-06-13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是指下面几种情形:第一,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第二,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第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第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第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证人具有上面五种情形之一,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供书面证人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
不公开质证的证据的情况有哪些上海在线咨询 2024-09-03质证最重要的要求是在庭审中让当事人及有关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公开出庭对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质证才有实质意义。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以公开审判为原则,以不公开审判为例外,因此,质证也要公开进行。但是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或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不得在开庭时公开质证。应当注意,并非只有在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中的证据才存在不公开质证的情
-
哪些情况下驾驶证不能上高速安徽在线咨询 2022-05-10以试用期开车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39号》第七十五条机动车驾驶人在实习期内不得驾驶公共汽车、营运客车或者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以及载有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剧毒或者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机动车;驾驶的机动车不得牵引挂车。驾驶人在实习期内驾驶机动车上高速公路行驶,应当由持相应或者更高准驾车型驾驶证三年以上的驾驶人陪同。其中,驾驶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的,可
-
公司哪些情况下不能宣告破产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23公司在不符合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条件的情况下不能宣告破产。 因为企业破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企业必须是经营上的严重亏损; 2、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