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丧葬费子女一方不签字可以办理吗
不可以,按法律规定是需要所有子女签字确认有一人负责领取,如果子女中有一人不同意,社保局就不发放。争执不下,就得需要法律公证处的公证书,或法院判决书。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继承人范围及继承顺序】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二、丧葬费发放程序
免纠纷丧葬费、抚恤金发放程序
1、职工去世后,生前所在单位通知劳资科
2、劳资科凭火葬有效证明进行登记,根据规定核算丧葬费、抚恤金,出具领取丧葬费、抚恤金通知单(其工资、津贴自去世后下个月停发)
3、去世职工家属持通知单到财务处领取丧葬费、抚恤金
4、有关材料分类保存。扩展资料:标准上海丧葬费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死者的法定继承人或者承担丧葬义务的人有权要求获得丧葬费。过去,以死者家属为安葬死者而支出的必要费用为限。不少省市的丧葬赔偿标准按照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和交通事故发生地规定的原则办理,以死者生前6个月的收入总额为限。大约3000-4000元。一般包括运尸费、火化费。购买骨灰盒费,一期骨灰存放费,以及雇请人员所支付的劳务费和必要的交通费等合理费用。但超过上述标准的,经法院审查确属必要,可以按照丧葬费的实际损失计算,予以赔偿。死者家属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有关部门限期殡葬决定的费用不予赔偿。司法解释规定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这个标准最简明,也最方便。
-
解决丧葬费支付问题:当子女一方不签字时
295人看过
-
丧葬费一方不签字怎么起诉
254人看过
-
丧葬费子女一方不签字是否会影响后续程序
66人看过
-
继子女可以继承丧葬费手续吗
306人看过
-
领父母的丧葬费必须所有子女都签字吗
179人看过
-
丧葬费不给公证可以吗
369人看过
丧葬费是指用于职工因工死亡或因工残废退职后死亡时丧葬事宜的一次性费用。由原工作单位支付。国家有关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其数额一般是该企业全部职工3个月的平均工资。 一般用于逝者服装、整容、遗体存放、运送、告别仪式、火化、骨灰盒、骨灰存放等,对此... 更多>
-
丧葬费抚恤金领取需要子女签字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2-08-15拿着死亡证明到社保局领取。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
-
女儿可以分孩子丧葬费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3-09-02女儿有权分丧葬费。 丧葬费不属于我国法律所规定的遗产范围,不能作为遗产继承。但是剩余的丧葬费、死亡抚恤金可参照遗产继承,须照顾依靠死者生活而无经济来源的未成年人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直系亲属。
-
丧葬费怎么办理子女户口本办理丧葬费的流程西藏在线咨询 2022-06-081、死者配偶写委托书; 2、去火化大厅开据三张收据; 3、带上户口本,死者身份证,医保两证一卡到死者所在地区的劳动就业局的档案室调个人档案; 4、到死者所在的社区在火化收据上盖章; 5、拿着死者的火化证、盖有印单的收据、个人档案、身份证到社会保险公司专门的办理丧葬的办公室结算一次性的丧葬补助。
-
人去世了儿子不签字领丧葬费西藏在线咨询 2022-02-02直系亲属均可,应当所有子女签字避免纠纷。同时考虑到去世老人还有配偶,这种情况下需要家人协商,协商不成,到法院起诉解决就行的。丧葬费、抚恤金发放程序 1.职工去世后,生前所在单位通知劳资科; 2.劳资科凭火葬有效证明进行登记,根据规定核算丧葬费、抚恤金,出具领取丧葬费、抚恤金通知单(其工资、津贴自去世后下个月停发); 3.去世职工家属持通知单到财务处领取丧葬费、抚恤金; 4.有关材料分类保存。
-
你好请问丧葬费子女可以分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4-09-23政府以及工作单位下发的丧葬费、抚恤金不属于遗产,不能适用遗产继承方式进行分配。丧葬费用于死者安葬事宜,由具体承担死者丧葬事宜的利害人享有;而抚恤金用于死者近亲属的安抚事宜,由近亲属共同取得。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