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是犯罪还是违法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13 14:35:33 124 人看过

被判处管制拘役是因为犯罪行为。法律规定,管制和拘役都是主刑的种类。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拘役是短期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就近拘禁并强制劳动的刑罚。

管制是不是过失犯罪

判处管制有可能是过失犯罪。管制是属于刑事处罚措施,犯罪分子被判处管制和是不是属于故意犯罪是没有关系的,判处管制也有可能是过失犯罪。根据法律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刑法》第三十三条

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八条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第四十三条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7月20日 14:1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高考做弊是违法还是犯罪
    一、高考做弊是违法还是犯罪高考做弊既是违法也是犯罪,可能涉及的违法罪名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二条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处三年以下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代替考试罪: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三百九十八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二、高考舞弊案刑事法律风险分析1、组织替考者的刑事法律风险如果组织替考人帮助“枪手”伪造或者变
    2023-04-19
    475人看过
  • 拉皮条违法还是犯罪
    法律综合知识
    一、拉皮条违法还是犯罪在探讨拉皮条的行为性质时,首先要明确其既可能构成违法行为,也可能涉嫌犯罪。1.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拉皮条,即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行为,首先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拘留和罚款的处罚。2.当这种行为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行为,情节严重者将受到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的刑罚。二、拉皮条的法律后果拉皮条的法律后果根据其违法或犯罪的性质而有所不同。1.在违法层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七条,拉皮条行为将面临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可能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2.在犯罪层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1)拉皮条行为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的刑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
    2024-07-28
    421人看过
  • 前罪被判管制是否是累犯
    罪犯所犯前罪被判管制的,不是累犯。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一、未成年能够构成累犯吗未成年人即使有前科也是不可以构成累犯的,此为我国《刑法》中对于累犯构成的明文规定。《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二、过失犯罪算累犯吗?过失犯罪是不会成立累犯的,仅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可以构成累犯。《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三、打架斗殴被抓多次是
    2023-03-14
    63人看过
  • 管制是否能防止犯罪?
    判管制有可能是过失犯罪。判管制与犯罪的主观方面无关,故意犯罪也有可能判管制。管制是主刑当中的一种,属于刑罚方式。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一般与犯罪的情节有关,犯罪情节较轻的更容易被判处管制。买卖管制刀具是犯罪吗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2、《公安部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违反本规定,非法制造、销售、携带和私自保存管制范围刀具的,公安机关应予取缔,没收其刀具,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条款予以治安处罚;有妨害公共安全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
    2023-07-06
    313人看过
  • 浏览黄色是违法还是犯罪
    一、浏览黄色是违法还是犯罪1、目前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浏览淫秽物品是违法行为。自行观看行为因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若只是自己浏览没有传播,不构成犯罪,不会受到处罚。如果进行共享、复制、转发相关淫秽内容就属于犯罪。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八条制作、运输、复制、出售、出租淫秽的书刊、图片、影片、音像制品等淫秽物品或者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以及其他通讯工具传播淫秽信息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第六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组织播放淫秽音像的;(二)组织或者进行淫秽表演的;(三)参与聚众淫乱活动的。明知他人从事前款活动,为其提供条件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二、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是什么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下:1、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2、违
    2023-08-18
    62人看过
  • 掌掴警察是违法还是犯罪
    一、掌掴警察是违法还是犯罪针对暴力袭击正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的人民警察的行为,刑法则明确规定了该行为所涉及的罪名——袭警罪。一、对于袭警罪的量刑标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首先,若相关主体实施了此类犯罪行为,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其次,倘若出于恶劣目的而采用例如使用枪支、管制刀具,或是以驾驶机动车辆冲撞等方式,对人民警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和伤害,那么此次犯罪行为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二、袭警罪的构成要素可总结为四大点:其一,袭警罪的侵害客体应是人民警察维持社会秩序、执行法律法规时所开展的正常执法管理活动;其二,客观地看,作为袭警罪的行为表现,应当是以暴力行为侵犯正在依法依规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其三,从犯罪主体的角度来看,袭警罪的承担者应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即可构成本罪;最后,从犯罪主观方面分析,袭警罪应当基于故意心态。《中华人民
    2024-07-18
    204人看过
  • 打架斗殴是违法还是犯罪
    一、打架是违法还是犯罪打人是否构成犯罪,要看受伤程度,打人的目的等具体情况来判断。一般来说,轻微伤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拘留罚款,轻伤以上,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规定,聚众斗殴罪是指为了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当目的,纠集众人成帮结伙地互相进行殴斗,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聚众斗殴罪侵犯的客体是所谓公共秩序,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公共场所的秩序。聚众斗殴罪包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各项共同生活的规则、秩序,在实际生活中,聚众斗殴犯罪可以是在公共场所,例如在公园、影剧院中,也可以是发生在较僻静的私人场所。《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多次聚众斗殴的;(二)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
    2023-03-31
    326人看过
  • 判管制是否过失犯罪
    法律综合知识
    一、判管制是否过失犯罪判管制有可能是过失犯罪。判管制与犯罪的主观方面无关,故意犯罪也有可能判管制。管制是主刑当中的一种,属于刑罚方式。一般与犯罪的情节有关,犯罪情节较轻的更容易被判处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三十八条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累犯过失犯罪不成立累犯。所谓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过
    2024-01-17
    131人看过
  • 校园欺凌是违法还是犯罪
    校园欺凌是违法行为,应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学校负有管理不善责任同时负有对违法违纪学生的处分权。具体如下:1、校园欺凌给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既有身体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常见的校园欺凌方式有殴打、辱骂、威胁、嘲笑等,涉及故意伤害罪、侮辱罪、寻衅滋事罪等罪名;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实施校园欺凌,故意殴打他人,给他人造成轻伤以上伤害结果的,构成故意伤害罪。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
    2023-08-11
    417人看过
  • 犯罪分子保管财物是否违法?
    帮犯罪人保管钱财犯法。如果明知是犯罪所得,还为别人保管钱财,则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帮车主卖已经报废的车犯法吗买卖已经报废的车辆是违法的,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报废车辆严禁买卖。国务院颁布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实行资质认定制度。未经资质认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活动。国
    2023-07-17
    201人看过
  • 侵犯著作权是违法还是构成犯罪
    侵犯著作权是违法的,如果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会构成犯罪,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盗取知识产权罪可判多久知识产权的犯罪最高刑期是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在7年以下。《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
    2023-06-26
    261人看过
  • 限制人身自由是否违法犯罪
    以任何形式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之举通常皆属违法行径,情节严重者甚至涉嫌刑事犯罪。人身自由本质上是每个人不可剥夺和任意践踏的基本权益。在一般情况下,如若因特殊目的而短暂性地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且情节相对轻微,或许仅面临行政法规所施加的治安管理处罚;然而,倘若以暴力、胁迫等恶行持续非法拘禁他人,过限的行为往往便构成了非法拘禁罪。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部分特定情形之下,例如执法机构遵循法定程序针对犯罪嫌疑人为保障公共安全而实施强制措施时,此类行为并不被视为违法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2024-07-30
    87人看过
  • 侵害名誉权是违法还是犯罪
    侵害名誉权一般是违法行为,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很多,如果情节严重,可能会构成侮辱、诽谤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一、侵害名誉权的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怎么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理诉讼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二、名誉权具有哪些法律特征(一)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名誉权体现了民事主体的精神利益和人格利益。名誉权的客体不包括名誉感,因为侵害
    2023-02-20
    168人看过
  • 高空坠物违法还是犯罪?
    一、高空坠物违法还是犯罪?高空坠物是属于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要根据实际后果和事实而定,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三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发生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
    2024-01-09
    38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犯罪了但还是被管制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14
      算。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五种主刑之一。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不羁押在监狱、看守所等执行场所中,仍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也不离开自己的家庭,不中断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对罪犯不予关押,是管制刑与其他刑罚方法的重要区别。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
    • 管制和拘役是违法还是犯罪行为,法律怎么规定的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1-31
      管制和拘役是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法律规定,管制和拘役都是主刑的种类。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拘役是短期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就近拘禁并强制劳动的刑罚。
    • 管制是犯罪吗?拘役是犯罪么?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2-01
      管制和拘役是犯罪行为,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 什么是罪犯管制
      河南在线咨询 2021-10-02
      一般来说,只有以下罪犯才适用管制型。第一,犯罪性质轻,危害小。我国刑法分规定,可适用管制的罪犯主要集中在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妨碍婚姻家庭罪中,这些犯罪的共同特征是犯罪性质不太严重,社会危害性小。第二,人身危险性小。管制不是剥夺犯罪者的人身自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身自由,适用管制刑的犯罪者必须是人身危险性小的人,犯罪者的人身危险性非常大的话,管制很难达到防止犯罪的目的。
    • 性骚扰是违法还是犯罪?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4-11
      性骚扰是犯法的,性骚扰情节较轻的会被处以治安处罚。骚扰情节严重可能构成强制猥亵、侮辱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犯该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该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