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病患者离婚怎么离
1、精神病人理应也享有婚姻自由,但精神病人离婚情况特殊,只能通过诉讼予以解决。(1)而且,审理此类案件,首先,需要为其设置诉讼代理人,对已设定监护人的应由监护人代理诉讼,未设监护人的,应按既定的顺序指定监护人代理诉讼。(2)其次,离婚诉讼属于身份关系的诉讼,必须由离婚当事人表明是否愿意离婚,诉讼代理人无权作出决定,因此,此类案件应由人民法院裁决,以判决的形式结案。即便当事人双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也不能以调解方式结案。(3)再次,在审查精神病人的离婚诉讼时,应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既要保障离婚自由,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生活上的安排。2、如果原来夫妻感情较好,结婚多年,生有子女的,应尽量做调解和好的工作,指出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以不离为宜。3、对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久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安排好患者的生活、医疗、监护的问题后可准予离婚。
二、配偶有精神病的情形有哪些
1、配偶患有精神病的情形有以下三种情况:(1)婚前曾患过精神病,婚后因受某种刺激复发;(2)婚前未曾患有精神病,婚后因某种强刺激或外伤造成精神病;(3)因精神病遗传而在婚后患精神病。因婚前患过精神病或因家族有精神病遗传患精神病,不论是否隐瞒,均不是准予或不准予离婚的理由。只有因配偶患有精神病而导致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时,才可作为离婚的理由。2、审理精神病患者离婚案件,首先要确认案件当事人是否确实患有精神病。根据医学定义,精神病是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病。其具体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意识完全丧失,有的是间歇性的。由于当事人的亲属大多没有精神病学常识,因此不能仅凭想当然的一般观察作为确定为精神病的依据。法官可在与当事人的谈话过程中,通过观察掌握其思维能力和言谈表现,初步确认其是否患有精神病,当其精神病影响案件定性时,人民法院一般会委托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不管配偶是在婚前、还是婚后,亦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才患精神病,精神病患者与正常公民一样,也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若是患病的公民不满足协议离婚的条件,那么只能是采取起诉的方式,结束婚姻关系。起诉的时候,需要按照规定提交相关证明自己有起诉离婚资格的证据。
-
离婚时,精神病患者配偶的程序有哪些?
73人看过
-
配偶有精神病的有何种情形?
424人看过
-
怎么跟精神病患者离婚,如何与精神病人离婚?
310人看过
-
精神疾病患者的配偶如何合法地离婚?
424人看过
-
离婚精神病患者丈夫
480人看过
-
离婚时如何处理患有精神疾病的配偶?
383人看过
-
配偶有精神病可以吗,如何与精神病患者离婚?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26《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的法定提出离婚的理由第五项中指出“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是指前四项法定理由以外的其他理由,如因配偶患有精神病,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如果理由成立,经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可以判决离婚。配偶患有精神病的情形有以下三种情况: 1、婚前曾患过精神病,婚后因受某种刺激复发; 2、婚前未曾患有精神病,婚后因某种强刺激或外伤造成精神病; 3、因精神病遗传而在
-
配偶患有精神病哪些情况下能够去离婚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12配偶患有精神病,有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离婚,且夫妻感情破裂调解无效的,可以离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规定了,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
-
一朋友患有精神病,但在闹离婚,配偶一方精神病能否离婚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11如确系久治不愈,事实证明夫妻关系已无法再维持下去的,经对方、亲属以及有关单位安排好病患者的生活、医疗、监护等问题后,可准予离婚。
-
精神病精神病患者婚后离婚孩子归谁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20一般由父母来照顾,如果有子女且已成年,也可以由子女来赡养。 同时离婚时另一方应给予精神病人一次性的经济帮助。 关于精神病人在离婚诉讼中,被确认为完全不能自理、或者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部分不能自理的几种情况,均符合属于一方生活困难法律规定的情形,对方在离婚时应予给予一次性的经济帮助款项或者一定的财产,以保障精神病人在离婚后的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的秩序。
-
精神病患者能离婚吗?精神病是怎么引起的?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04后果为两种: 1、要么判决离婚,要么不离婚。没有什么法律后果。 2、如果是间歇性精神病,应当在其精神正常的时间进行诉讼,如果是无诉讼能力或者是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应由其父母、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有抚养关系的兄弟姐妹代为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