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12 17:10:50 375 人看过

一、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1、定义不同。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现被撞者已死亡或经医疗机构确认死者当场死亡,肇事方逃离现场的属死亡后逃逸。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

2、量刑标准不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酒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1、死亡一人,肇事人负全责或主要责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若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处7年以上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2、但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赔偿数额丧葬费23526元、死亡赔偿金463000元,精神抚慰金50000元,医疗费、交通费据实结算。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三、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判刑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2日 02:1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逃逸后死亡与死亡后逃逸判刑有什么不同
    逃逸后死亡与死亡后逃逸判刑的区别如下:(1)定义不同。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现被撞者已死亡或经医疗机构确认死者当场死亡,肇事方逃离现场的属死亡后逃逸。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2)量刑标准不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哪些情况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
    2023-08-02
    240人看过
  •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最高判多少年,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赔偿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最高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等处理事故的费用、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肇事逃逸可能需要负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一、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最高判多少年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最高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二、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赔偿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赔偿如下:1.处理事故费用。死者的亲属为处理交通事故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亦可向责任人主张,但该种主张应按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分担,计算费用的人数不得超过三人。交通费按当事人实际必需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3.被扶养人生活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
    2023-04-26
    296人看过
  • 逃逸时致人死亡行为的定性
    [案情]黄某驾车因疏忽观察致行人吴某受轻伤后,开车高速逃逸,在逃逸过程中再次撞倒沿人行横线内过街行人王某某,黄某逃离事故现场。被害人王某某经医院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死亡。[评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是先前肇事行为中原来的被撞伤者,还是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撞死的其他人,抑或二者兼有?一种意见认为,黄某交通肇事致吴某受伤后逃逸,已经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对后行为逃逸过程中再撞死他人,应以其主观心态判断为基础,进一步判断其犯罪构成。第二种意见认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处7年以上加重法定刑显然可以理解为是按同种数罪实行加重处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应该包括二次肇事的情形。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最高法院2000年司法解释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严格限于先前肇事行为的受伤被害人,与立法者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加重情节,用以处罚那些交通肇事后逃逸,对伤者不进行积极救助,致使其
    2023-06-08
    253人看过
  • 男子深夜肇事逃逸致伤者死亡,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多少年
    此前在河南邓州市某乡村道路上发生一起肇事逃逸案件,这是一辆白色轿车和摩托车的相撞事故,摩托车附近有一名男子仰面躺倒在那里,现场有大量血迹。因肇事者逃逸,未对其及时得到救助,伤者多处骨折,怒脑损伤,最终出血过多而死亡。警方通过死者留在现场的手机,落实了死者身份。死者刘某国,当天正好是其60岁生日,摩托车后座朋友送给的蛋糕散落一地。家属为死者的遭遇伤痛欲绝。经调查,肇事司机疲劳驾驶,超速且逆向行驶,经过民警的不懈努力,最后确定了肇事司机李某。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死者竟然是李某父亲。交警用短信与李某联系,事故发生24小时后,李某短信回信。最终,其母亲和姐姐为其出具了谅解书,肇事者李某也得到了相应的法律惩戒。一、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多少年?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需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
    2023-02-25
    347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是什么
    【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对于《解释》第5条对“因逃逸致人死亡”所作的解释以及《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是因其与间接故意杀人罪在构成上存在相似性造成的。所以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因逃逸致人死亡”不应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而应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从这个角度看,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后在一定程度上知道由此造成的后果,且又对受害人死亡的后果持放任态度,最终造成伤者因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笔者认为,《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从发生状态上看是交通肇事的延续,是对前行为的加重情节。这种加重情节是以行为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此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为前提,即仍是以交通肇事罪这一先行犯罪的成立为基础的,是先行行为在结果情节上的加重。从主观上看,行为人对可能造成伤者死亡存在间接故意,而在有的情况下,肇事者
    2023-06-13
    296人看过
  •  死亡与逃逸:致死罪行的法律要件
    本文讨论了交通事故逃逸构成要件的问题。逃逸是指肇事者离开现场,且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客观上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逃逸是交通事故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如果肇事者无法归案,则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交通事故已经发生,这是必须的前提条件;2.肇事者有离开现场的行为,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即行为人在发生交通肇事后,离开交通肇事现场的行为;3、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即行为人离开交通肇事现场,其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4、客观上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5、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已发生,肇事者逃离现场,如何定性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驾驶机动车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若肇事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则构成犯罪。而肇事逃逸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种。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
    2023-11-16
    139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驾照吊销多久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如果没有逃逸行为的且不属于重大交通事故的,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吊销满两年才可以重新考驾驶证。如果有逃逸行为,驾驶证被吊销,且终身不能再考。一、交通肇事认定标准是怎样的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当立案追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公告、11月2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第2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2023-02-10
    70人看过
  • 车祸致人死亡逃逸14年落网
    2000年,济宁男子周某驾车出事,导致同车人死亡,他弃车逃逸。3日,逃亡了14年的周某在荣成落网。近日,荣成市特巡警一大队民警加大对辖区重点场所流动人口的查控力度。3日21时许,民警在对蜊江港某出租屋例行检查时,屋内一男子见到警察后躲躲闪闪,行迹可疑。经查,男子周某是济宁人。2000年,周某驾驶一辆挪用牌照的大货车,驶经北京市昌平区麦辛村桥时,与横向行驶的一辆切诺基相撞,造成一名同车人员受伤死亡,周某弃车逃逸。2006年2月10日,周某被北京警方列为全国在逃人员。逃逸后,周某来到威海,一直在渔船上工作。今年1月中旬,渔船靠港后,周某下船休假,暂住在蜊江港一出租屋内。目前,案件已移交至青渔滩边防派出所审理。
    2023-06-08
    390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承担的法律责任
    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须是行为人逃逸行为在前,而伤者因行为人逃逸而死亡的结果发生在后,两者之间存在这个顺序关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伤者当场死亡,则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第二种量刑幅度予以处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分析如何理解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定罪问题,是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所须面对的最实际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逃逸致人死亡”与相似罪名的区别;二是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如何适用。笔者就这两方面问题展开论述。“因逃逸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对于《解释》第5条对“因逃逸致人死亡”所作的解释以及《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因逃
    2023-06-13
    370人看过
  • 醉驾致人死亡逃逸的法律刑责
    醉酒驾驶机动车辆致人死亡怎么判刑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交通肇事致人重伤,被害人因驾驶人逃逸没有得到救助而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被害人当场死亡驾驶人逃逸的,一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两人死亡的就属于交通肇事罪中情节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醉酒驾驶致人死亡逃逸的量刑标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对于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
    2023-07-02
    151人看过
  • 逃逸导致人死亡的交通死亡事故判刑多久
    逃逸导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判刑多久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如果有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的四大构成要件一、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其中,本罪的主体可分为两大类:1、交通运输人员:交通运输人员不仅仅包括在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上的驾驶人员,而且还应当包括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包括:(1)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2)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
    2023-06-02
    111人看过
  • 什么情况属于逃逸致人死亡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要件是: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逃逸致人死亡指的是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或救助义务而逃离事故现场,致使被害人未能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一、肇事逃逸犯罪的法律规定肇事逃逸违法犯罪的处罚规定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二、交通肇事逃逸至人死亡如何处罚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因交通肇事逃
    2023-03-15
    321人看过
  • 对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何理解
    刑法第133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得比较笼统含糊,如何理解它成为解决许多交通肇事案件的关键。但从目前理论和实践中对该问题的探讨来看,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适用范围,少有人探讨这一规定的法律性质。笔者以为,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之理解直接关涉其适用范围。在此,笔者拟对该问题进行粗浅讨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但是,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加重处罚情节目前理论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至于其理由论者基本上未加以阐述。在这些文章中,论者是将其作为一个基本命题而非待求证命题来运用的。另一种认为,该规定属于情节加重犯。但是,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情节加重犯”,“因
    2023-06-03
    388人看过
  • 浅析“因逃逸致人死亡”之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第三款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都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就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以后畏罪潜逃,致使被害人因流血过多或延缓抢救时机而死亡;一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在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在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由此可见,对于同一犯罪事实情节,就有不同的认识观点。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以后,畏罪逃离现场,置他人生命于不顾,而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二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发生以后,为了毁灭罪证,在逃逸
    2023-04-22
    237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逃逸致人死亡和致人死亡后逃逸量刑有何不同?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6-12
      逃逸致人失亡与致人死亡后逃逸是不同的概念,量刑也完全不同,逃逸致人失亡的情况,量刑明显要重于致人死亡后逃逸。
    • 逃逸致人死亡和肇事逃逸致人逃逸怎么区分?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6-22
      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该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谈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则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所在。 如果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关,即无论行为人逃逸与否、救助与否,均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则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
    • “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有何区别
      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13
      一个人故意杀人罪,一个是交通肇事罪,罪名不同,主观方面也不同
    •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与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构成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1-24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是刑法修订后关于交通肇事罪增加的加重处罚情节,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故意杀人在内,但应该将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情形排除在刑法第133条之外;有的认为,这一规定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对被害人死亡持放任态度),但不包括直接故意杀人;有的认为,该规定仅限于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交通
    • 致人死亡还逃逸了,死亡逃逸判多长时间和没死的区别是什么?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7-25
      一般来说,交通肇事时致一人死亡的即构成交通肇事罪。按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譬如: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3到7年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致两人死亡而且逃逸的不属于“情节较轻”的,应当在3到7年之间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