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被侵犯财产一方应配合法院积极调查取证,取得另一方有上述行为的证据,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
二是只要证实一方有上述行为,法院对这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
三是离婚后,取得了证据证实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被一方用上述行为独占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四是人民法院对上述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制裁,如罚款、拘留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转移隐瞒夫妻共同财产要负怎样的法律责任
离婚时一方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
1、被侵犯财产的一方应当配合法院积极调查取证,取得对方有上述行为的证据,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财产权益;
2、只要确认一方有上述行为,法院就可以少分或不分;
3、离婚后,证据证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被一方转移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夫妻共同财产再次分割;
4、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上述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进行处罚,如罚款、拘留等。
二、老公出轨离婚可以告小三吗
一般来说,婚内出轨行为是不触犯法律的,因为属于道德方面的范畴,但是如第三者从出轨方处获得财产(出轨方的单方赠与),根据具体情况,可通过诉讼追回。根据法律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人民法院对前款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制裁。
-
如何应对人家隐匿财产离婚
114人看过
-
财产隐匿方式对策
280人看过
-
离婚时遇到对方隐藏财产怎么办,离婚隐匿财产的行为有哪些
285人看过
-
财产隐匿应该如何应对
341人看过
-
离婚案件中的财产隐匿转移对隐匿财产一方应少分或不分财产吗
368人看过
-
如何应付离婚时对方隐匿房产的情况?
401人看过
在双方结为夫妻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领取的工资、奖金;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生产、经营,得到的财产;知识产权的收益;通过继承或赠与得到的财产,如房屋等;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更多>
-
离婚时对方隐匿财产怎么办?离婚时隐匿财产条款有什么规定?山东在线咨询 2022-07-25在双方离婚后,如果一方发现另一方具有隐匿财产行为的,那么其可以重新进行起诉。根据《婚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人民法院对前款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依
-
离婚,怎么对付隐匿财产?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01-14当真爱变成仇恨,隐匿财产,成为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自然的选择。一、不动产隐匿或转移的方式以及处理对策。 1、瞒天过海,私自隐匿拥有不动产的信息。常见方式:有些颇 当真爱变成仇恨,隐匿财产,成为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自然”的选择。 一、不动产隐匿或转移的方式以及处理对策。 1、瞒天过海,私自隐匿拥有不动产的信息。 常见方式:有些颇有心计的当事人,在面临离婚之前,就已经私下购买了另处不动产。在离婚
-
离婚中如何隐匿对方财产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5-23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人民法院对前款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制裁。
-
离婚时,如果对方隐瞒财产,我该怎么办,离婚时怎么应对对方的隐瞒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18可以申请起诉,让法院去调查对方的收入情况。离婚时怎么应对对方隐匿财产一、不动产隐匿或转移的方式以及处理对策1、瞒天过海,私自隐匿拥有不动产的信息。常见方式:当事人一是月薪在五千元以上的白领,较为丰裕的收入,决定了很多当事人的不动产不止一处。有些颇有心计的当事人,在面临离婚之前,就已经私下购买了另处不动产,而另一方却不得而知。在离婚时,购房者绝口不提另有房产的事,该房产自然也不在共同财产分割之列。处
-
2018年离婚对方可以隐匿财产吗?浙江在线咨询 2022-11-15离婚后发现对方隐匿财产,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对方有隐匿财产的行为,最关键的就是提供财产线索。 对于隐瞒财产的分割比例问题,要求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同时要考虑到具体情况。也就是说对于隐瞒财产的分割比例问题,需要法院依据过错大小、具体案情等综合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