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惩戒劳动者的法律与实务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10 18:12:03 443 人看过

在劳动关系管理实务中,一些用人单位随意开除、除名、辞退、解雇劳动者,对劳动者的日常管理动辄罚款,严重侵害劳动者的职业安定和生活保障,引发了大量的劳动争议,影响企业和社会的劳动关系和谐与稳定。各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在处理此类因用人单位惩戒劳动者而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却常常惊异地发现在法律适用上异常困难,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甚至是规范性文件几乎全部是计划经济实体下对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固定工制订的,适合市场条件下劳动关系新情况新问题的政策法规几乎完全空白。由于法规政策本身存在漏洞,各地实际操持的仲裁的标准不一,造成劳动争议仲裁实务上的混乱,因而同时出现各种各样的裁判结果,严重影响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及时、有效、合法处理和劳动争议仲裁权威性,更是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无所适从。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相关政策法规规定进行整理与分析。同时,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现行政策法规规定介绍

1.1954年政务院《国营企业内部劳动力规则纲要》(已失效)

2.1980年国务院《国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已废止),规定了中外合资企业对违纪违规的职工可以进行行政处分,甚至开除。

3.1983年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及随后劳动人事部的《关于若干问题的解答意见》,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的行政处分、除名、经济处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4.1986年国务院《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及劳动人事部的《关于若干问题的解答》(已废止),对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进行了统一规范,但不适用于合同制工人,对后者直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5.1987年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对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的组成、职责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定。

6.1987年国务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已废止),恢复上世纪五十年中期停止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将开除、除名、辞退争议纳入受案范围。

7.1992年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依法享有用工自主权、用人自主权、工资奖金分配自主权和依法开除、辞退职工的权力。

8.1993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全面放开劳动争议案件受案范围,用人单位不再区分所有制,将自动离职纳入受案范围。

9.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全面调整劳动关系及其附随关系的基本法律,对用人单位的义务和劳动者权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

10.1994年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对《劳动法》相关条文进行解释说明,特别是《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进行了行政解释。

11.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劳动法》贯彻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需要具体明确的事项进行了系统的解释说明。

12.1997年原劳动部《关于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首次要求新开办用人单位制订的劳动规章制度应当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13.2001年国务院319号令,废止了前述2、4等行政法规。

14.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3号司法解释,就审判业务中执行《劳动法》进行的第一次系统解释,尤其是明确了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司法审查标准和用人单位惩戒劳动者等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二、现行政策法规规定的用人单位对违纪违规劳动者的惩戒措施

(一)开除: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含两类企业开办的事业单位,下同)及其职工,是一种对劳动者最高、最严厉的行政处分。

(二)除名:适用范围同上,是对旷工劳动者的一种行政处理。

(三)辞退(违纪辞退):适用于国营企业及其职工,已废止,是对用人单位严重违纪违规茔得的行政处理。

(四)自动离职,适用范围未明确限定,但多个规范性文件中提及暗含的适用范围仍是国营(有)企业及其职工。

(五)开除之外的六种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适用范围同(一)。

(六)经济处罚,即通常所说的罚款,适用同范围(一)。

以上为一般意义上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惩戒措施。

(七)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劳动部扩大到劳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解除劳动合同也是一种对劳动者的严厉惩戒,因为其对劳动者的法律后果几乎与(一)~(四)相同。

(八)单方解除劳动关系(固定工转制过程中适用,见劳办发[1996]71号和劳办发[1997]65号文)。

(九)单方终止劳动关系(法释[2001]13号司法解释第16条第1款)。

三、问题的提出

由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惩戒政策法规大多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制订,而且是严格按照所有制性质和劳动者身份进行区别立法,仅适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固定工,未能体现平等保护的精神,在劳动争议仲裁实务中引发了大量的问题:

(一)现行法律只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对违纪违规的劳动者可以进行开除等行政处分或除名行政处理或经济处罚,其它性质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是否可以依照、参照、比照上述《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执行呢?还是根本就不能依照、参照、比照,不能进行开除等行政处分或除名行政处理或经济处罚呢?尤其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上世纪80年代行政法规授权其可以行政处分,2001年授权可以进行行政处分行政法规又被废止,现在的问题是:随着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制的进行与完成,地方尤其是地、县级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几乎不复存在,其它企业和用人单位怎么办?根据什么依据来违纪违规的劳动者进行惩戒呢?

虽然在文明国家,对民事主体或对政治公民来说,凡国家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均可为。但是,用人单位的惩戒措施因单方处置或影响相对方即劳动者的利益,而劳动者又是弱势群体时,似乎就不那么清晰了。可不可以讲,只要《劳动法》及相关政策法规未禁止或限制的,用人单位均有权制订呢?实务中,倾向于劳动者利益维护的一种观点认为:凡是国家政策法规没有明确具体规定的惩戒措施,用人单位均不能采用,否则,由此而引发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请求撤销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予以撤销。有人甚至将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13号、33号司法解释中关于开除、除名等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理解为要用人单位举证证明,一是法律根据如是处理,二是事实根据本身的存在,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但也有人认为虽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特别是本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规定的惩戒措施,还是应当允许的。究竟用人单位是否可以通过制度规章制订自行来创制自己的惩戒措施,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回退的法律和现实。但是,理论与实务界对此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没有进入理论研究的问题中。当然,如何判断用人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法本身又是一个问题。

(三)规章制度合法性审理标准

综合我国《劳动法》第八十九条和法释[2001]13号司法解释第十九条规定,我国现行对规章制度合法性进行审查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制订主体合法。用人单位以单位本身的名义制订,尤其是法人单位,应当是法人机关本身的含义制订,用人单位内设职能机构、分支机构、分厂分店、营销代表机构,甚至是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本身均无权代表法人制订公布规章制度;有上下级法人关系(含母子公司控制或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主管部门及其附属单位),只有本级法人本身有权制订,上级法人或下级法人的规章制度并不当然就是本法人的规章制度,这里有一个转换(转发)文件问题。此外,还要涉及公有制的企业“老三会”和“新三会”交叉与矛盾的问题。另外,还有所谓内部授权问题,不无疑问。

2.内容要合法。《劳动法》规定的标准是,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14号司法解释添加了不违反国家政策,但将法规限缩为行政法规,排除地方性法规的作用,有失偏颇;加入国家政策因素,可能是考虑到我国对劳动者惩戒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状,所采取的一个因地制宜的做法,但何为国家政策,范围太宽泛,执行中可能会有问题。由于除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帛是企业企业外其它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关于劳动者惩戒成方面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几乎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所谓的对规章制度内容的合法性审查只有形式上的意义。

3.民主程序制订。按照《劳动法》、《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来讲,民主程序可以说是经过职工大会(100名职工以下的企业)或职工代表大会(100人及以上)讨论通过,其它企业和用人单位怎么办呢?实务上似可理解为要体现职工参与的原则,有成立工会的单位,根据《工会法》规定,由工会讨论通过;没有成立工会的单位,也要事先征求职工代表意见。至于职工代表如何产生,是否要求过半数职工推选,法律和政策均没有规定,不无疑问。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以任何可以证明的方式证明已向劳动者代表(组织)征求意见制订的所谓劳动规章制度,是不能作为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根据的。

4.向劳动者公示。何为公示,如何公示,实务界分歧较大。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多采取发文方式公布,劳动者是否实际知悉其内容是另一回事。操作上,似可推荐采用用人单位基层生产经营组织学习(如班组通过学习规章制度的方式进行,并要求劳动者进行签到)。用人单位的下文和公布、张贴规章制度行为是否构成了公示呢?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用人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不符合上述审查标准,或者用人单位根本就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随口随意惩戒劳动者,比如随意勒令退工、辞工、辞职;劝退、限期调离;劳动关系自行解除等,那当然就没有法律根据了。

(四)对劳动者的惩戒与劳动合同解除问题

实际上,用人单位对违纪违规劳动者的惩戒规定多在《劳动法》公布之前颁布实施,当时适用的对象是固定工,适用的企业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已如前述。但是,在劳动关系已经全员劳动合同化的今天,固定工在法律上已经成为历史。所以,对签订有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只要有严重违纪违规的行为的存在,用人单位不仅可以依法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惩或,而且也可以直接选择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除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程序相对还简单得多。实际上凡符合开除、除名、违纪辞退、自动离职处理的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都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实务上的问题是用人单位用工与劳动者未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否以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严重违纪违规为由,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尤其用人单位认为开除又太重,除名又不符合条件,未旷工),由于我国不认可非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除外),双方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不存在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问题,应通过其它合法方式依法进行惩戒。那么,用人单位是否可以以此为由,对劳动者作违纪辞退处理呢?我们认为《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已于2001年10月依法废止,国营企业(其他类型用人单位当然)不能再以“违纪辞退”定性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当然,如果劳动者所在单位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则用人单位可以根据1992年人事部?《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暂行规定》予以辞退,这种辞退还有辞退费可领取)。当然,实务中,也有相反的意见。

(五)惩戒法律适用问题

在对劳动者惩戒的实体法律适用上,除国家政策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劳动法》调整对象有明确规定,按相应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策法规处理除外,其余均无特别规定。由于一般意义上的惩戒均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它类型用人单位能否参照执行没有政策法规予以明确。如果可以,如何参照,尤其是程序问题。如果不参照,任由用人单位通过规章制度自行制订,而且由于国家缺乏相关立法,所谓劳动行政部门对规章制度内容合法性审查也仅有形式意义,如何依法合理制约用人单位这种所谓的用工、用人上的自主权,既保障用人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程序,又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如何平衡,是一个新课题。但在实务中,一些具体的政策界限究竟如何区分,不无问题,但又急需要解决。诸如:

1.“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是否可以对职工作开除、除名、(违纪)辞退、自动离职处分、处理;用人单位、劳动者、执法机构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合法性自查或审查。

2.“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对违纪违规劳动者进行罚款,轻则50-100元,重则5000-8000元不等,随意性太大,如何判断其合法性与合理性,是否必须参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

3.如果凡属法律政策未明确规定的罚戒措施,用人单位均不能使用,那么除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之外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违纪违规行为如何进行惩戒呢?完全不管,那也不现实。

因此,必须对劳动者惩戒方面的现行政策法规,应该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多元化、复杂化客观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管理的需要。

四、几点建议

(一)全面停止按用人单位所有性质和劳动者身份相关的劳动者惩戒的政策法规的执行,要么制订统一的行政法规,如《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管理条例》(或《劳动规章制度管理条例》);要么修订《劳动法》,增加一章《内部劳动规则》(或《劳动规章制度规则》),对劳动者的轻微违纪违规、一般违纪违规、严理违纪违规的惩戒措施进行具体明确的规范。

(二)立法修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1.适用范围,与《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相一致,不分用人单位的所有制和劳动者的身份,平等立法、平等保护、平等规制。

2.保留《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除开除之外的六种行政处分;取消开除、除名、违纪辞退、自动离职制度,统一到适用《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建立以劳动合同解除为中心的惩戒制度。

3.规范经济处罚制度,明确罚款最高限额和一般标准(规定幅度),不要超过劳动者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二十。

4.限制用人单位惩戒措施,一是限制惩戒种类(已如上述);二是对同惩戒措施规定不同的程序,用人单位违反法定范围、幅度和法定程序进行的惩戒一律无效。

5.规范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订的民主程序,建立内部规章制度强制备案制度,未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的所谓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一律无效,操作上可考虑要求加盖备案审查机关的备案专用章。同时,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将已备案规章制度文本向劳动者公示。

6.用人单位可以惩戒的时限,从证实违纪违规的事实之日起分一般情况、特殊情况进行规定,对超过五个月之后的违纪违规行为可不再进行惩戒。

7.强化罚则,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实行严厉的行政处罚。同时,对造成劳动者损害的,可考虑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

一、开除与辞退的区别

1、开除:是对犯错误职工作出的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处分形式,它适用于严重违法乱纪的职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被判刑并入狱服刑的;

(2)二次劳教被注销城市户口的;

(3)留用察看期间表现仍不好的;

开除处分的处理时限为:从证实职工犯错误之日起,5个月之内审批完毕。

2、辞退:分两种情况,一是违纪辞退,二是正常辞退。违纪辞退在我国目前一般是指用人单位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犯有严重错误,但不够开除、除名条件,经教育或行政处分仍然无效的职工,决定解除其工作从而终止劳动关系的制度。辞退不是行政处分,是一种行政处理,没有处理时限的规定。违纪辞退的条件是:

(1)职工犯有规定的违纪或错误行为;

(2)经过教育或行政处分仍然无效;

(3)尚不够开除或除名条件。

正常辞退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和富余职工的情况,按照有关规定与职工结束劳动关系的一种行为。例如按照《劳动法》第26条、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就属于正常辞退职工的情况。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07日 00:4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用人单位相关文章
  • 用人单位与实际使用劳动者的单位不一致时,如何确定劳动关系?
    我是一名职业经理人,2001年被一家外国公司中国办事处聘用,双方达成共识,该办事处每月支付我工资30000元,劳动期限为2年。但该办事处说他们没有录用员工的权利,故要求我与一家人才输出公司签定《劳动合同》后,再由人才输出公司派我到办事处工作。今年6月,办事处无故将我解雇,我想依法维护我的合法权益,请问我的劳动关系该如何确定?读者:王志耘王志耘读者:你这种情况是在签定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与实际使用劳动者的用人单位不一致时,劳动合同当事人如何确定的问题。对此《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有明确的规定:签定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和实际使用劳动者的单位不一致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实际使用劳动者的单位约定,由实际使用劳动者的单位承担或者部分承担对劳动者的义务。实际使用劳动者的单位未按照约定承担对劳动者的义务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对劳动者的义务。法律将劳动关系确定为签定劳动合同的双方,是为从劳动关系明晰的角度考虑,因为一
    2023-06-05
    381人看过
  • 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劳动者起诉难题
    派遣单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力派遣合同产生劳动争议而起诉,以派遣单位为被告,争议内容涉及接受单位的,以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为共同被告。劳动力派遣合同涉及两个法律关系,即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与劳动合同关系。对内而言,派遣单位与劳动者有劳动合同关系。对外而言,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有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关于劳动者一方起诉用人单位一方申请撤销的处理第十条劳动者就终局裁决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终结诉讼。但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对用人单位的抗辩应一并处理。劳动者起诉后撤诉或因超过起诉期间被驳回起诉的,用人单位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中级人民法院在受理用人单位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或基层人民法院在受理劳动
    2023-07-05
    226人看过
  •  住院费单据能否证实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住院费单据不能作为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凭证,需要结合其他证据来判断。能够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包括劳动合同、考勤记录、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用记录、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以及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以下内容为住院费单据不能证明劳动关系:-住院费单据并不足以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能够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包括:劳动合同、考勤记录、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用记录、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以及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 如 何 用 住 院 费 单 据 证 明 劳 动 关 系 ? "住院费单据是证明劳动关系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劳动纠纷中,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可能会发生工资支付、工作强度、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争议,而住院费单据可以
    2023-09-02
    227人看过
  • 《劳动合同法》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包括哪些?
    近日,广元读者夏某来电话咨询,他想弄明白《劳动合同法》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包括哪些?本报政策咨询台就夏某咨询问题请有关律师回复如下:用人单位是我国劳动法中独有的概念。用人单位主要指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符合用人资格的其他劳动组织,在一定情况下还包括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其中,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也包括法人企业、非法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是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从事工商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单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我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有各类民办学校、医院、文艺团体、科研院所、体育场馆、职业培训中心、福利院、人才交
    2023-06-09
    482人看过
  • 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我国劳动法中独有的概念。用人单位主要指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符合用人资格的其他劳动组织,在一定情况下还包括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其中,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也包括法人企业、非法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是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从事工商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单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我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有各类民办学校、医院、文艺团体、科研院所、体育场馆、职业培训中心、福利院、人才交流中心等。基于这类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质,将其内部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合同法》调整。以上用人单位的用工都适用《劳动合同法》。需要说明
    2023-06-09
    419人看过
  • 用人单位的司法解释劳动者与单位的如何认定的
    一、用人单位的司法解释劳动者与单位的如何认定的《关于审理劳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规定: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这四类人员和新的用人单《关于审理劳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规定:“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这四类人员和新的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稳定且持续时间长的关系,要受其管理;新的用人单位支付报酬是按月发放工资。因此,把这种关系认定为劳动关系是合理的。根据司法解释,对于停薪留职、提前退休、下岗待岗、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新的用人单位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在劳动者发生工
    2023-04-13
    75人看过
  • 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也依法享有劳动保障权益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四)考勤记录;(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符合第一条规定的
    2023-04-22
    432人看过
  • 用人单位有培训劳动者的义务吗?
    陕西工人报百事通先生某科技开发公司经过筛选,选拔了20名应聘者,并与其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公司负责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员工上岗后,公司一直没有对这20名员工进行培训。由于工作技术含量较高,这20名员工感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遂要求公司对他们进行培训。请问用人单位必须履行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吗?职工小郑小郑同志:用人单位必须履行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对职工进行职业培训,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使职工能够更好地完成业务,此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一举多得的措施。该公司应当对这20名新进职工进行职业培训,使这些人更快地熟练业务,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公司拒绝,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权利保护。百事通
    2023-06-05
    271人看过
  • 劳动法律关系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争议处理方法探讨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争议具体处理如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诉讼或者协商解决。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的调解原则。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超龄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该如何维权?近年来,已达退休年龄的超龄工人在劳务市场上越来越常见,但他们在遭遇欠薪、工伤等事件时,不能申请劳动仲裁,只能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权。维权成本高、耗时长,令他们苦不堪言。【案件回放】赵女士今年57岁,去年经人介绍到南京一家公司打工贴补家用,约定月工资4000元。上了大半年班,她却只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与对方沟通未果后,赵女士希望通过仲裁维护自身权益。对方却表示:我们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去仲裁也没
    2023-07-11
    85人看过
  •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吗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什么关系呢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后,所建立起来的劳务合作关系。劳动关系,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构成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在我国境内注册或者登记法人的用人单位和被用人单位雇用的劳动者。构成劳动关系的情形:1、在岗劳动者;2、非在岗劳动者(包括: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的、在医疗期内的、职工外借的、带薪上学的、尚未办理完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等)劳动关系指的是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由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一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者)能够在法律上享有独立的人格主体地位,享有人身自由,二是按照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得不向生产资料所有者让渡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2023-04-16
    57人看过
  • 劳动仲裁案件中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
    用人单位提起劳动仲裁的情形: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其他。《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哪些情形可以提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提起劳动仲裁的情形,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
    2023-08-14
    236人看过
  • 试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平衡
    员工离职不良行为的预防员工不管是以何种理由与企业终止劳动关系,其离职时往往是企业劳动权益受到侵犯最多的时候。其中有的是企业由于没有做好离职员工的交接工作,造成业务中断,影响了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而有的则是离职员工的不良行为对企业劳动权益的直接侵害,如带走财物、资料、毁灭信息、制造机器设备故障等。因此,做好离职员工的工作交接,预防离职员工的不良行为发生,对于保护企业的劳动权益也很重要。一、离职员工的工作交接员工离职时在工作交接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员工本人不配合企业做好工作交接,二是企业不重视工作交接,常见的结果是造成企业工作上的损失和财物上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当把离职员工的工作交接作为保护劳动权益的一项重要事情来做。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岗位工作交接员工在离职前必须履行岗位工作交接义务。工作交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离职员工向接替其工作的员工介绍本岗位的职责、工作范围、工作
    2023-06-05
    216人看过
  • 劳动纠纷的解决方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如何维权?
    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按照民事纠纷处理,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者与单位产生工伤纠纷怎么办1、申请调解。发生工伤事故赔偿纠纷,若协商不成可以申请调解。2、劳动仲裁程序。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不了的,则可以依据劳动仲裁法规提起仲裁程序。3、诉讼。对劳动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
    2023-07-14
    140人看过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工伤免责协议合法吗
    公司可以和员工签订工伤免责协议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工伤发生后,如果用人单位既未向主管部门上报,又未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认定工伤,在这种情况下的协议是无效的。因为该行为属隐瞒不报,逃脱了劳动监管部门的监管,最终破坏了国家的劳动安全制度,也损害了劳动者的健康权利,违反了法律强制性和禁止性规定,依据《合同法》第52条第(五)款规定,该协议自始无效。《劳动法》第57条规定:国家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
    2023-06-25
    72人看过
换一批
#劳动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位。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自其依法成立之时产生,自其依法撤消之时消灭。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 更多>

    #用人单位
    相关咨询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般义务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1-24
      在劳动合同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般义务外,还存在附随义务,如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劳动风险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等。劳务关系中却不存在这些附随义务。二者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报酬、社会保障待遇上,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除获得工资报酬外,还有保险、福利等待遇,这是法律对用人单位承担义务的确定性规范。因此,如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到了意外伤害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服务期为几年?
      天津在线咨询 2021-12-25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服务期的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的专项培训费用,可以约定服务期;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正常工资调整机制的劳动报酬;违反服务期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其他。
    • 用人单位利用劳动者的单三性, 用人单位擅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04
      —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执法检查显示,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多是一年一签,有的甚至一年几签。有些企业花最低的用工成本使用工人最有活力的“青春期”,这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以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达不到录用条件为“理由”,试用期
    •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合法工资,最长多久结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1-26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合法工资,最长两个月内结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二条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
    • 用人单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劳动者与劳务派遣的劳动者订立合同?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05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录用的职工,有的属于干,有的属于工人,因此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劳动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主要程序有: 1.自愿报名,提交证明文件。在有组织的招工考试中,参加考试的人员可以自愿报名,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工种。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提交城镇户口、毕业证书或者其他的证明文件(如初次参加工作,应提交居住在街道以上机关或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