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情形下应当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一、工伤认定的流程是什么?
1、申请: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为职业病之后,用人单位应当在30日内,向所属区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申请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或者工会组织在职工受伤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所属区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受理:人社局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收件回执》和《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
3、审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需要对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4、决定:人社局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
5、送达:人社局在20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书》送达工伤职工(或近亲属)和用人单位。
二、属于工伤的情形有什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视同工伤的认定与工伤认定一样,是需要相关条件的限制的,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按照法律上规定的标准来进行合法的处理,特别是对于工伤的具体情况还需要由工伤鉴定部门来进行处理,如果无法视同工伤的,那么是不可以享受到工伤保险待遇的。
-
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定情形您知道吗?
161人看过
-
有关工伤治疗费用,您知道这些吗?
76人看过
-
工伤鉴定的对象都有哪些看了才知道
76人看过
-
您知道签订合同的细节有哪些
355人看过
-
您知道婚姻财产分割协议书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384人看过
-
您迟早要知道!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500人看过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的认定劳动者因工负伤或职业病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工伤不管什么原因... 更多>
-
哪些情形下视同工伤, 以及哪些情形可以视同工伤, 工伤的情形有哪些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18视同工伤的情形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有三种: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认定工伤的四种情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
哪些情形视同工伤视同工伤有哪些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5-23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
视同工伤情形有哪些,视同工伤的常见事江苏在线咨询 2021-10-31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工伤: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内被抢救无效死亡;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
2022年视同工伤的情形会有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15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所以依据此条可以算工伤,但是工伤必须是要经过劳动部门的申请认定才成最终成立。单位30日内申请,单位如不申请职工近亲属可以在1年内申请(超过1年将无法申请)。如申请认定为工伤,其近亲属将享受工伤待遇的。具体的工伤待遇为: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
-
知道逃债的情形有哪些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2-06-111、利用公司分立方式逃债。 2、利用承包、租赁和转让方式逃债。 3、利用对外投资方式逃债。 4、利用低价出卖资产的方式逃债。 5、通过不规范兼并、联合、合资逃债。 6、利用不规范的股份制改造逃债。 7、利用不规范破产逃债。 8、利用拍卖方式逃债。